Saturday, January 26, 2008

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 搖動世界的手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搖動世界的手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五十三期(2008年)
53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8)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嗚。。。嗚。。。”一陣哭聲驚動了正在廚房忙著的媽媽﹐原來四歲的孩子跌倒在地上!這母親連忙仔細檢查孩子那裡受傷了﹐幸好沒有。這位明理聰慧的母親﹐溫和的對孩子說﹕“寶貝﹐不要怕。來﹐勇敢的﹐自己慢慢站起來﹐你是可以做到的﹔寶貝﹐加油!”

當孩子從地上慢慢爬起來時﹐她愉快的對孩子說﹕“你終於做到了!你好勇敢!好棒哦!”接著熱誠的給孩子一個擁抱﹐這一幕洋溢著溫馨感人的氣氛!

化险为夷的急智
這位母親有化險為夷的急智﹐她無形中給孩子帶出了健康的訊息。從中﹐孩子學會了化險為夷的急智﹐學會獨立﹐學會從失敗中站起來﹐學會給予自己信心及鼓勵﹐也學會給予他人信心及鼓勵。

其實﹐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一件小事﹐如果處理不當﹐都會產生潛意識的惡性影響。

不要纵容
當孩子跌倒的那一剎那﹐如果她為了哄孩子﹐說﹕“寶貝!不哭!不哭!都是地上惹的禍﹐地上不好﹐媽媽幫你打地上。”說著﹐媽媽就打了地上幾下。孩子無形中就會吸收到錯誤的訊息“都是你的錯”。日後﹐也許在人際關係或工作上出差錯時﹐就很習慣性的認為“都是別人的錯”。就這樣的養成了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

又或者她說﹕“孩子﹐別哭!媽媽給你買你喜歡的電動玩具。”孩子日後也許會養成對物質的崇尚﹐而忽略了心靈的發展。

切勿用指责的方式
如果她用責備的方式罵﹕“哭甚麼哭!你是怎麼走路的﹐這樣也會跌倒﹐還不趕快給我站起來!”也沒查看孩子那裡扭傷了。孩子感覺不受重視﹐可能會對自己失去信心﹐而導致自卑的心態。

逢年過節﹐偶爾會與一些老朋友聚會。有一次﹐有位朋友帶著四歲的小孩一起來﹔這小孩好可愛﹐很乖巧的模樣。我就對這小孩說﹕“你好可愛哦!好乖哦!”


不轻易否定孩子
小孩的父母親說﹕“甚麼乖﹐你還不知道﹐壞得要死!”

在大約兩小時的聚會中﹐就聽到這對父母說了好幾次﹐小孩“壞得要死”。他們卻忽略了孩子也需要肯定與鼓勵呀!

小孩和你我他一樣﹐有自尊心
小孩和大人都一樣﹐有自尊心。小孩子的心是敏銳的﹐只是不懂得表達而已。

勇于认错
如發現孩子犯錯﹐父母能給予愛心及耐心﹐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也用心傾聽﹐讓孩子有解釋的機會,并鼓励孩子勇于认错及诚心改过。相反的﹐父母自己有錯﹐如能勇敢向孩子认错﹐勇于說声“對不起”及改正错误﹐孩子會對父母感激﹐也將學會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改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了解。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各个体,不要比较谁比较聪明;无论孩子是聪明或学习比较缓慢,他们都有各自的长处,只要父母亲愿意用心的,加上有耐心的观察、教导及栽培。为人父母,是一种责任,不是能够养大就算了。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也许会发生以下状况﹐但也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正念及所带来的因果业力各有不同)﹕
倘若一個孩子活在讚美其优点裡﹐他學會讚美自己的优点﹑讚美他人﹔
活在鼓勵裡﹐他學會自信﹔
活在公平裡﹐他學會自我肯定﹑肯定他人﹔
活在安全裡﹐他學會情緒穩定。
若一個孩子活在批評裡﹐他學會自怨自艾﹔
活在敵意裡﹐他學會恐懼﹑不安﹔
活在嘲笑裡﹐他學會退縮﹑逃避。


同样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也许会发生以下状况﹐但也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正念及所带来的因果业力各有不同)﹕
(1)。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日後長大﹐也許會為人父母。如果他們缺乏善良與醒覺的能力﹐而運用父母親曾用过的不良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2)。让孩子活在健康里﹕真诚赞美其优点及鼓励
一個享有讚美其优点及鼓勵的孩子﹐較容易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不必浪費太多精神來說服自己內心的不安﹐而較容易發展出潛在的能力。
(3)。接納及公平
一個享有被接納及公平對待的孩子﹐較容易發展出積極的自我肯定﹔擁有自我肯定的人﹐他不必浪費太多的精神自怨自艾﹐而較容易集中精神去開創自己的前途。
(4)。安全感
另外﹐一對相敬如賓的夫妻﹐讓孩子有安全感。而一個享有安全感的孩子﹐較容易發展出穩定的精神情緒﹔擁有穩定的精神情緒﹐他不必浪費太多精力去尋找外在的肯定﹐而較容易掌握自己的方向。


为人父母者:
(1)。教导孩子不做坏事
(2)。教导孩子时时行善

(3)。培养孩子的慈悲与智慧,也教导孩子不贡高傲慢,不瞧不起人
(4)。让孩子求学(有知识)及拥有一技之长,以便踏入社会后易找到工作。

你願意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成長過程與學習機會呢﹖

正所謂“父母一雙搖籃的手﹐可以搖動整個世界啊!”

在此,我也愿小孩子长大后(也就是未来的大人),要关心及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并且也引导父母学习布施、持戒与禅修(禅修:依八正道,观四念处;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这是报答父母的最好方法;因为父母有布施、持戒与禅修,父母的未来世会受益良多。如父母的修行因缘条件成熟,父母将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Wednesday, January 23, 2008

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 愛他就要為他著想 Be Considerate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愛他就要為他著想 Be Considerate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有位两岁的小孩和母亲失散了;在千辛万苦之下,母亲终於找到了孩子。但这时,突然冒出了另一个妇女说孩子是她的。

两位妇人就这样争吵起来,闹到了官府。知府大人沉思了一会儿,想到了一个方法,试探谁是小孩的亲生母亲。他就对两位妇人说:“你们都说孩子是你们的,不如你们一人用力拉着小孩的右手,另一人用力拉着小孩的左手,看谁能把小孩拉到自己身边,小孩就是谁的了!”。

其中一位妇人高兴的说:“这方法非常好!”另一位妇人连忙回应这位妇人:“千万别这么做,这孩子是属於你的了!”其实,这位妇人是担心在左右用力拉扯小孩的手时,会弄伤小孩的筋骨。

试问,谁是小孩的亲生母亲呢?当然是那位担心孩子会受伤的妇人!另一位妇人自私的行为,只是想得到,并没细想后果。

人世间的人事物,其实也常出现类似的状况。我只是借用这两位妇人做个例子,但意义是同样的。

有位友人,她傍晚六点半下班,男友晚上十点才下班。如遇塞车,她回到家也将近晚上七点半至八点。用了晚餐,整理事物,梳洗一番,就将近十点。过了不久,男友就来家找她聊天,直到凌晨两点至三点男友才回家。男友第二天中午才上班,可以较迟起床,而她早晨六点半就得起床。哗!她只睡了三个多小时,第二天能有精神工作吗?不辛苦吗?她笑言:“没办法啦!男友要陪伴我,而我本身也不舍得男友早回。”

我不禁想……,为何她男友那么自私,能够忍心看着女友精神不足吗?驾车须要提起精神,难道这男友不担心吗?如长期女友这样睡眠不足,难道不担心女友身体的健康吗?爱她就要为她着想呀!但这位女友似乎也不爱自己,不照顾自己的身体健康。

我还有位友人,工作量庞大,责任重,有时赶工至晚上九点;此刻感到精疲力尽了,但还必须去找女友,不然女友会生气。结果这位男友,接近凌晨一点多才回家,整理一番隔天上班要处理之事,结果两点才睡觉,而清晨六点半就得醒,可怜呀!去到公司又要面对沉重的工作压力,这样长期下去,健康与精神如何支撑?

两人相爱是要处处为对方着想,是一生一世的,对方的健康也就是自己的健康呀!

应为彼此健康着想
有位友人,他在社团担任要职,有许多会议要开,许多人要应酬;有时一天要赴几个宴,很是疲倦,睡眠不足。他说:“如不去,不知会怎样?我很担心得罪人!”他接着又说:“为社会服务?还是为应酬忙碌?有些迷惑?唉!结果,我还是选择去了。”偶尔会遇到他,看他精神恍惚的样子,殊是可怜。现今社会不如以往,步伐越来越快,凡事都竞争,人越来越忙碌。因为太忙、太赶,再加上人与人之间互不了解,又缺乏慈悲,就容易和对方产生误会而结怨。朋友不是以吃喝玩乐来衡量感情的,但它似乎已成为一种文化;难道不能少一点浪费?多一点时间思考,真正为社会着想吗?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方能有清晰的思考能力
睡眠不足,白天上班较难集中精神。精神好,才能集中脑力,方能有清晰的思考能力,有好的计划来解决问题。你、我、他、国家领导层、每个阶层、每个人、亦是如此!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Sunday, January 20, 2008

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 略说31界生存狀態 31 Planes of Existence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略说31界生存狀態
31 Planes of Existence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佛陀说这宇宙中共有31界生存状态。宇宙中的31界生存状态是自然存在的,不是佛陀也不是谁创造的,而是佛陀证悟时所领悟的。在这里,我以简单的方式略说31界生存状态(31 Planes of Existence),让大家做为参考。你也可游览网站http://www.buddhanet.net/pdf_file/allexistence.pdf,里头有解释31界生存状态。

31界简介:


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无所有天、识无边天、空无边天。

色界:无想天、色究竟天、善现天、善见天、无热天(无想天、色究竟天、善现天、善见天、无热天,只有阿那含“不来果,亦称三果”,才能出生到这五界中)、无烦天、广果天、偏净天、无量净天、少净天、极光净天、无量光天、少光天、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

欲界:
欲界天: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夜摩天、三十三天(也就是世人所熟悉的天公)、四大天王(四大金刚)
人道(人界)
阿修罗道
饿鬼道
畜生道
地狱道

31界生存状态,可分为六道:天界、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和地狱。众生因各自的业力果报而往那一道去轮回。最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一旦寿命享完,还是会因过去还未成熟的善与恶之业力继续在轮回。


有的天界的天神,享完天界的寿命,从天界直接下地狱;这是过去世还未成熟的恶果,刚好那时恶果因缘的成熟。

人间称为人界。人界以上是天界,最高四界是无色界天。那边的天神,没有色身,只有精神意识。

接下来有十六界色界天。色界只有男,没有女。

再接下来有六界欲界天。欲界天有男有女。这里的男女类似人间,也有相爱,但无性爱。

接下来就是人类居住的人界;人界再下就是阿修罗、饿鬼、畜生和地狱。至於地狱,总共有八个大地狱,而一个大地狱,共有十六个小地狱;众生因恶业的轻与重,往向那个地狱。人界、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的众生加起来也少过一个小地狱的众生;地狱界是满座的!所谓: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我们以简单的方式来说,畜生界的众生,比人界的众生还要多。据说,在这地球,单单是昆虫,就有八十万种;一种昆虫就有数不完的数目。也许,一个大草场藏着的蚂蚁,还多过一个国家的人数。


佛陀说,每一个众生在无量劫轮回中所受的委屈流的泪水及生老病死所流的泪水,多过全世界大海的海水;这是佛陀在过去世行漫长的菩萨道时体会的轮回之苦。这一席话,令我不禁掉下心酸的眼泪……。几百亿次、几千亿次或几万亿次,甚至数不尽的次数,众生在轮回中,也许只有几次,才知道什么为善,什么为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佛陀曾抓起地上的沙,对比丘们说:“懂得为善,懂得甚么是好、甚么是坏的人就像沾在我手指缝的沙子那么少;而为恶的人,不晓得甚么是好、甚么是坏的人就如世界的沙那么多。”

身为人的基本条件
做善事,就是布施(布施大略分: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等等)、不杀害众生、不伤害众生(伤害众生:包括不择手段暗地里伤害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不偷盗、不赌博、不邪淫、不欺骗诳说(不胡说八道)、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毁谤、不饮醉人之酒、不服食毒品、不幸灾乐祸、拥有悲悯之心、不做不道德之事业等等。这是身为人的基本条件。

智慧为正念
而真实的智慧,解释为正念,无论好和坏的念头要生起,都能意识到(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醒觉的能力、念头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灭又生灭,体会一切万物皆苦、无常、无我,而得到智慧,这须要正精进的练习与体验。智慧与聪明是有分别,聪明与知识不等於智慧。

在这世间,大约有六种不同的人:
(一)智慧与慈悲俱足,一直要做善事。
(二)只有慈悲,一直要做善事。
(三)缺乏智慧与慈悲,只是多做善事,为恶少。
(四)缺乏智慧与慈悲,为善和作恶一样多。
(五)缺乏智慧与慈悲,为善少,作恶多。

(六)缺乏智慧与慈悲,从不为善,作恶多端。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众生就因个人的行为业力,而轮回转世在不同的生存状态。要往那一道去,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超越三十一界,就没轮回,没生、老、病、死;无贪、无嗔、无痴,达到涅盘。


略解释涅盘:
涅盘并非用在某人逝世之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如精进修行,是可以体会涅盘的。涅盘解释为“断除贪嗔痴,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内心清净安详,不受生死轮回”,是真正的幸福。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文章之“涅盘最上乐”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