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3, 2008

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简史 (Brief Introduction) 、各报专访(Newscutting) 、诚心心语(专栏文章 Column Article) 、诚心心语-陳慧语录(Spiritual & Philosophical Words)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en Finalist of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
(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OYM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
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感恩阅读及用心体会,祝福您!
Appreciate fo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it.
May you always be well and happy!

目录(Content)
•陈慧简史-报导2006年 (Brief Introduction of Tan Hooi @ Ayira Tan - written in 2006)
•陈慧著作:诚心心语-陈慧语录尚在继续、整理及翻译英文中 Tan Hooi @ Ayira Tan philosophical & spiritual words still continue, edited and translated to English.

•陈慧著作 陈慧专栏: 诚心心语 Email : ayira_@hotmail.com
人人皆有苦衷(学习同理心)
慈悲禅的练习
伤人伤己,得不偿失
错误的心念
质量的定律
人心与活动影响地球
人之初,性本善
环扣环的世界
愿我们充满着慈悲喜舍
粗暴的脾气是造成对自己及他人的伤害
感恩须用心体会
为何欺负人?
摇动世界的手
爱他就要为他着想
略说31界生存状态(31 Planes of Existence)
问世间情为何物
心乃修行之道场
三位天人
上福、上财、上亲、上乐
若懂自爱,就会懂得惜福
行为使人尊贵,行为亦使人低贱
饥饿是大病•惜福
肯定自己的内在优点,也肯定他人
观察自己的心
心是善恶的主导
恨无法止恨,唯有慈悲方能止恨
了解兼实践才能得益
应谨言慎行(有解释如何回向功德)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了解轮回之苦
速为善,防止心造恶
醒悟认错,回头是岸
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正确学习的方法
时代的变迁

•陈慧心路历程之简介(剪辑自各报章新闻报导及个人专访1993年至2006年) Newscutting of News and Personal Intervie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
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The Meaning of Dhamma
The word Dhamma encompasses a wide spectrum of meanings. It is applied variously to signify: nature, law of nature, the law of truth, conditions, quality, property,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practice, duty, object, things, ideas, phenomenon, doctrine or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Buddhist scriptures; the whole universe is Dhamma.

何为“法”?
“法”一字含义广泛,它可应用于各方面,如:自然、自然的定律、真理的定律、状况、品质、财产、特性、特征、实行、任务、目标、物件、构思、现象、教旨或佛陀之教诲、佛教经典;整个宇宙其实便是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慧简史 (Brief Introduction of Tan Hooi @ Ayira Tan)
报导:2006年  整理:2010年  Written in 2006  Edited in 2010

陳慧简史(飘泊的童年与少年)
自出娘胎,亲生父母就把陳慧送给一个女士领养。小小的生命,就失去了父母的爱。
领养人过后才知道她不懂得照顾小孩,又没耐心,所以就把陳慧寄宿在别的住户。从一岁至二岁,因为陳慧体弱,加上他人嫌弃领养人给的雇佣费又少,所以已换了两个住户。从二岁至五岁,她遇到了一位好心肠、不嫌弃雇佣费少,又疼爱她的保姆;在这位保姆的细心照顾下,过着快乐可爱的童年。但五岁过后,她又被领养人带走,和领养人同住。因此,陳慧的生活就有了重大改变。领养人身强力气大,脾气暴躁又迷信,时常去问卦,认为陈慧与己相克。因此,一不顺心,就把陳慧当出气筒,打得遍体鳞伤及淤青。刑具有玻璃瓶、刀、木棍等等。她也曾用硬物打陈慧的头部,导致流血;她捉不到刑具就拳打脚踢,而且时常想出各种各样令人发指、残酷狠毒的方法虐待陳慧。有一次,她用双手掐着陳慧的颈项,陈慧差点断气,幸好她后来放开手。

陈慧小时候,领养人因迷信,时常去拜印度神、其他神及佛庙等等。
陳慧从没大声对领养人说话,弱小的她,逆来顺受。不懂珍惜的领养人却不醒觉,还变本加厉的欺负与虐待陳慧。
附近有位好心肠的马来人警告她,如再虐待陳慧,就要报警。不知为何,也许领养人怕被投诉,很快的,又把陳慧寄宿在其他住户。但是,这领养人还是三天两头就去陳慧寄宿的住所毒打陳慧,甚至还唆使他人可以随意打骂陳慧。故此,有的人会毫无顾忌的欺负陳慧;但有的好心人也会善待陳慧。

也因此,陳慧在飘泊流浪的过程中,大约会遇到三种人:
(1)好心人,每当领养人毒打陳慧,这户的人就会百般阻止,不让领养人毒打陳慧。领养人怒气无处可发,一气之下,又带着陳慧寄宿到别户(是经由他人介绍或随便找一户)。

(2)有些人,因为觉得雇佣费少不划算,同时又担心这领养人毒打之下,如不小心把陳慧打死,家里闹出人命,就硬下心肠,不让陳慧住下。(雇佣费总是在讨价还价,每个月是六十令吉左右,包吃包住,而大多数人只让陳慧睡在走廊。)
(3)心肠恶毒之人,任由领养人毒打陳慧,还在旁落井下石及看热闹,有如在看戏,不亦乐乎。领养人打骂完,回去了;但是这些人,如自己不顺心,弱小的陳慧也成为他们情绪不稳定的出气筒。有时,怒气一发不可收拾,又嫌弃领养人给他们雇佣费少,他们也不善待陳慧,就干脆不让陳慧继续住下去。就这样,可怜落难的小女孩,一户一户搬,过着无家流浪的生活……。那时候,陳慧心里感到彷徨无助与害怕,不知如何是好。

家是避风港,陳慧没一个稳定的栖身之所。小小心灵,就受到如此创伤,陳慧那时的心情,真想住进孤儿院,起码不会有人虐待,有人保护,有个栖身之所;也不必担心下一站寄宿的住户是那类型的人。

(五岁之前和十七岁过后没计算在内)从童年五岁至少年十七岁,就经过了大约十九至二十个住户的漂泊流浪。她所过的,实际上是个无家的生活。

在陳慧的童年记忆里,她身上经常带伤,心里有恐惧感,弱小的她没选择的余地,成天只是提心吊胆,不知何时会被毒打及用何种方式虐待。有些人看到陳慧身上的伤与淤青,说道:“会不会有内伤,不知能不能长大。”陳慧所承受的身心痛苦,不是一个人可承受,也不是用三言两语就可形容……。但是陳慧懂得自我开解,加上福大命大,吉人自有天相,终於度过难关了。
在陳慧六岁左右,就有因缘接触佛法。小小年纪的她,就懂得分辨是非,懂得要善的意志坚强,而佛法就成了她生命的指南。她深深的相信因果;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因果就是我们真正的财产。在七岁左右,年幼的她,就懂得向老人解释因果经,和教他们诵经。
陳慧十五岁左右时,有个人投报福利部及带陳慧去找律师,那时有用到律师费,陳慧与他年纪尚小,没钱付律师楼;如果再继续寻求律师协助,必须用到很多钱,所以就不了了之。但他的投诉,也让陳慧获得了自由,脱离了随时被虐待及恐吓的日子,也许领养人心里有忏悔吧!

那时陳慧接近十六岁了,身心疲惫、似乎耗尽能量的她,很想放弃学业,因时常失眠(自小时候被虐待,就时常有失眠的征状),导致精神难以集中,很是辛苦,功课几乎追不上。但陳慧经过一番思考,要振作起来,再怎么辛苦,也要高中毕业。就这样,陳慧咬紧牙根,完成学业,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总算过关毕业了。很幸运的,那时,有一位佛友,让陳慧暂时住在她家一段时间,使陳慧能度过当时的难关。一段时日过后,陳慧就去学校附近租房间。

话说回来,陳慧在十五岁时,也荣获英语佛曲歌唱赛冠军。对佛学有浓厚兴趣的她,也曾荣获佛学作文比赛奖项。除此,陳慧也曾参加多项佛学考试,都拿了特优成绩。那时,在某种因缘下,陳慧也受邀在佛青出版的本地创作之英文佛曲专辑中负责独唱两首佛曲。

陈慧大约十多岁时,领养人搬去亲戚家,这家住了几位亲戚,如其中一位亲戚有在,那领养人也不敢对陈慧发脾气,所以善良的陈慧依然偶尔有去探望那领养人(但心里还是感到压力恐慌);直到大约2002年,那位亲戚去世后,陈慧就不敢再去了。因为小时候被虐待的可怕经历,面对那领养人时,陈慧心里还是有恐惧感;但陈慧诚心的祝福领养人平安健康。

在生命的过程中,陳慧深深的体会到人世间的人情冷暖,看透了人间的好与坏,善良的她,更明白与体谅别人的痛苦。陳慧言:“世上哪一个人不苦呢?每个人都有他的苦衷,都有他无量劫所带来的业力。”佛陀说,每一个众生在无量劫轮回中所受的委屈流的泪水及生老病死所流的泪水,多过全世界大海的海水;这是轮回之苦。
陳慧接着说:“世上人人皆平等,都是血肉之躯,不应去伤害他人。人因行为而尊贵,不因身份而尊贵;将心比心,每个人都不愿被人伤害,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需要慈悲。”

慈悲与智慧
虽然生活艰苦,但陳慧时常提醒自己,要自爱自律。经验告诉她,一个人必须懂得自爱自助,他人只能有限度的帮助和了解。

真诚的她,带着慈悲、感恩与智慧,努力的克服困难与心灵的障碍,把那些不愉快渐渐的给放下。佛法的情操,就这样的,伴着她岁月的成长。
毕业后,她为了多增加技能,就去进修韵律操教练训练课程;因为对音乐节奏的敏锐,很快的她就成功的成为一名健身操老师。内向的她,为了更勇敢、更善于表达自己,她修讀了辅导与心理治疗学,及其他自我成长课程与口才训练课程。这些课程对於她每次受各地佛教团体或各社团组织邀请去当佛學或心灵讲师都有莫大的帮助。
陳慧自小的愿望是想当一位教育学者,把慈悲与智慧散播,因为人间有慈悲,世界才能平安。她也是一名佛学心灵学者。

哲学之文章
此外,陳慧也写得好文章,她的文章充满教育及启发性和对社会的关怀,导人向善。


因缘出版慈悲爱心专辑
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佛友对她说,她荣获过马来西亚歌唱大赛第五台之星冠军歌后,拥有这么一把好嗓子,何不出版慈悲爱心专辑,歌唱一些对社会有帮助的曲子。陳慧听了他一席话,经过了一番思考,就这样的,出版了数张慈悲爱心专辑,包括馨吟、浊世清流、慈悲喜舍及愿世界和平。1997年有两首曲子:“妈妈的乐园”和“温暖的家”曾在广播电台第五台的本地创作排行榜中上榜。2001年也有“慈爱的祝福”在广播电台第五台的本地创作排行榜中上榜。

其实,她也曾质疑在这所谓“夏天结冰,冬天长草”的颠倒社会,她所做的行得通吗?但以个人来说,她觉得自己应尽一份力量,她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终归会遇到有缘人。

陳慧之体验
在人生的过程中,她深深的体会到,世间的动乱、人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没互相尊重、侵犯他人,皆源自贪(无止境的欲望)、嗔(憎恨及暴躁的脾气)、痴(嫉妒与自私)、慢(傲慢,瞧不起他人)、疑(不相信因果)(傲慢与不信因果也属於愚痴)。要根除贪嗔痴,就要从每个人本身做起。“熄灭贪嗔痴疑,长养慈悲与智慧”。所谓“慈悲”,也要包括爱护自己。因为懂得自爱,才能真诚的去爱别人。所谓自爱,就是要勤修智慧,顾好自己的这一颗心;每个当下的念头,都要了了分明;所谓“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这样才能保持正念。善与恶也只不过在一念之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陳慧深深的体会到,慈悲与智慧必须并重。因慈悲是一种定力,可以化险为夷;智慧可以让我们更稳而不迷失方向。这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每个当下,都要细细的体验及精进的学习,这一切皆须要耐心。

陳慧也深深的体会到:“尽一切的努力,也阻止不了一朵花的凋谢;尽所有的方法,也阻挡不了时间的流逝。万法因缘生、因缘灭,一切万物的成、住、坏、灭,自有因缘。

话说回头,如果那些亲人愿意诚心诚意的说声对不起,也许结局就不一样,因果关系也随着真诚真意而改变了。

陳慧从小就不想恨领养人和其他伤害过她的人,因为恨会导致恶性循环,因果没完没了。陳慧在心里已原谅了他们。陈慧言:“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对於领养人和其他伤害过我的人的前世千古难以理解的爱恨情仇,就此结束,祝福他们平安健康。”

苦尽甘来
终于,陳慧有了一个稳定的栖身之所。这一生中,她总共住了三十一间屋子,这种辛苦,不是他人可轻易理解的;不过,她终於苦尽甘来了。

陳慧一路走来,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她的一切令人万分感动与敬佩。

性格踏实、默默耕耘,长久以来的努力与贡献,及对社会的关怀,陈慧终于受到了各界的肯定,荣获了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en Finalist of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马来西亚 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OYM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尽力去保护儿童,免遭虐待。”
大约有三种导致儿童受虐待的因素:
(1) 虐待者之迷信,认为与孩子相克。
(2) 虐待者的脾气相当暴躁而无法控制。
(3) 虐待者是精神病患者。

以上三种人,大多数都有封建思想、不懂得尊重他人,认为“此人是我养的,即使打死打伤,我何错之有?”。而大多数目击者,也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打伤或打死也不关我的事”。相信古时的虐待案更加多,因为那时没儿童保护法令,也没媒体去报导及监督;加上大多数人贪生怕死、懦弱的本性,即使知道某人被虐待,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最后,被打死,丢在某处也无人知道。现有保护儿童法令了,人还是那么胆大妄为,愿有关当局采取严厉行动,也愿有关当局能成立小组,关注那些被虐待的个案,监督虐待者及保护被虐待的孩童,直到他们长大,有能力自我保护;因为小孩子单纯,虽然被关注的当时已脱离被虐待的险境,但即使日后再被虐待,他们也不懂得去表达,也可能在担心自己不被理解、怕自己被遗弃或被恐吓的情况下而不敢透露。

孩童及其他人士遭虐待事件频频发生,其实我们所看到的新闻报导,相信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有些孩童或其他人士遭虐待,没被发现,也许是被左邻右舍或亲朋戚友发现了,也不向有关当局投诉或报警,因为自私及怕麻烦的心态,就昧着良心,当着什么都不知道。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与你、我、他及世界是息息相关的,不要以为不是自家的孩子,不是自家的事就与己无关。虐待事件时常被忽略,即使被关注也是五分钟热度,过后就草草了事,这是很可悲的。“我们应尽力去保护儿童免遭虐待、免遭性骚扰及性侵犯。不单是儿童,每个人、每个阶级,都不应该被虐待。将心比心,人与人应互相尊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心路歷程之簡介:
(新闻及个人专访1993年至2006年)
(News and Personal Interview:1993 to 2006)
1993年-荣获亚洲歌唱大赛马来西亚总冠军歌后 Pioneer Third Asian Championship Grand Singing Competition Ladies Category Malaysian Champion

1994年-荣获马来西亚歌唱大赛亚军
Malaysian Grand Singing Competition 1st Runner Up

1995年-荣获马来西亚第五台之星总冠军歌后 Radio 5 First Singing Competition Ladies Category Malaysian Champ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又純又真1995年 报导:程文慧 剪辑:光华日报 Kwong Wah Daily

从小接触佛法
就在1995年1月22日的那一个晚上,她凭着自己的努力与歌唱才华,击败了其他五位来自全国各州的参赛代表,成为了FollowMe第一届第五台之星全国歌唱比赛女子组总冠军歌后。这不但是槟州人之光,也是身为东道主的槟城的一项骄傲。
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笃信因果报应,抱着在能力所及之内尽量帮助茫茫人海中需要人们伸出一臂之力的不幸人士。
陈慧与别的同年龄孩子有所不同。从六岁开始,陈慧就接触佛法。
有人认为:学佛的孩子,绝不会变坏。这句话施于陈慧身上,绝对是真的。
在1993年,陈慧曾荣获Pioneer亚洲歌唱大赛马来西亚总冠军,并代表大马赴狮城参加亚洲级比赛。
样子清纯秀气的陈慧向记者说,她坚信,一个人的成功,七分是需要靠努力,三分仅是运气。毕竟陈慧能够从全国的千余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登上歌后宝座,绝对不是侥幸的。
其实,您千万别轻视这位个子小小,纤弱的小妮子,她可是空手道褐带高手呢!目前,她也是一名健身操教练。
蓄着一头短发的陈慧,见过他的人总会很奇怪的问她,为何把一束乌溜溜的长发剪掉呢?她说道短发既可省钱又省时,不需要怎么去梳理,所以,就把头发剪短了。
当记者问她如何处置得到奖金时,陈慧笑言,会把二十巴仙做为布施,充作慈善用途,其余的就储蓄起来。
问及陈慧择偶的条件,云英未嫁的她,也与大多数少女的择偶条件一样,喜欢选择年龄比她大,稳重兼成熟型,有修养的男子作为终生伴侣。而且最重要是疼她,爱护她,对她真心。
记者与陈慧作访谈之后,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率直、坦白、入世未深、胸无城府,与她谈话,你会觉得她有点紧张,不知所措,不过,却很舒服,起码她让你感觉到她的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1996年 陳慧的付出与奉献
陈慧简介
出生地:槟城(北海)
现址:槟城
出生年:1968年
星座:摩羯座(山羊座)

母校:槟城槟华
爱好:学习佛法探索真理及研究历史
职业:健身操老师
目前近况:修读辅导与心理治疗学

对于荣获多项歌唱大赛来说是一个肯定,但她却婉拒了向她提出的签约献议,因为她说:“我比较喜欢安居在槟城,不喜欢东奔西跑。”
“一些人游说我担任职业歌手,但这等于说我必须到吉隆坡发展。不过我目前还没计划离开槟城。对於签约这个问题,我希望拿一些时间,以做思考。”
陈慧时常受邀参加慈善。她喜欢帮助人,因为她知道,有一分热,可发一分光。
她说:“身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我了解到为善是好的,人生意义并不只是富有,它也是包含了付出和奉献的意义。” 因她的爱心,陈慧也深得“爱心歌后”之荣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陳慧感情豐富
1997年 报导:钟丽虹 剪辑:光明日报 Guang Ming Daily
陈慧一位来自槟城的女子,1997年推出了个人第一张专辑“馨吟”。
陈慧的来头可不小,在还未推出个人专辑之前,她的名气可说是响当当的,因为她曾在一九九三年以天使般的声音深深感动人心,夺得亚洲歌唱大赛马来西亚总冠军歌后。
一九九五年第五台之星马来西亚总冠军歌后得主就是她。
之后,跟随我唱片演艺公司慧眼识英雄,与陈慧签约五年,并策划灌录她的新专辑。陈慧也成了唱片歌星。
在佛香环境之下长大的她,非常重感情,彬彬有礼,温柔可爱。
陈慧说,前几年她就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唱一些爱心曲。如今,真的达到了这个心愿。她是心存感激,因为一路上有很多有心人支持,所以才有了第一张装满爱心的“馨吟”专辑。
“我有到各地说佛法,修行让我知道人生无常,要多一点慈悲,多帮助人,我觉得学佛的小孩不会变坏,就像我,也较不受花花世界的引诱。”
“我是多重性格的人,可以很活泼,也可以很静,不过,却是静的时候较多。”陈慧容易开心,感动,动不动就流泪,幸好,她懂得去开解自己,所以很快就没事了。
陈慧在学生时代常与一班朋友抱着吉他创作歌曲,在她的专辑里,有她的创作。
目前正修读辅导与心理治疗学的陈慧表示,以前的她很内向,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如今,她已学习慢慢的放开自己,去与外界接触。学佛的孩子不会变坏,相信这句话,也相信陈慧会做得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1998年 陳慧温暖你我的心
来自槟城的陈慧可说是歌唱比赛的常胜军,她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唱功无懈可击,轻吟浅唱时,流露着清雅柔和,幽然的气息,仿佛心灵深处,温暖了你我的心;陈慧是女高音,她的声音柔中带刚,表现的感情是那么的有力道,感动你我的心。

她的专辑,传达了大地,亲情、友情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牵动了每一个人的思绪。

她也是一名弘法人员,对佛法有相当研究,深入浅出谈述佛法,让听众容易领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不爲外境所攀緣
1999年 作者:张海荣 剪辑:光明日报 Guang Ming Daily (漫步关仔角)

某一晚,在快餐店遇见陈慧佛友。看见了她,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双眼,因为眼前的她竟然是没有一丝秀发正向我微笑打招呼!我非常纳闷,因为秀发对女人的外表应该是很重要吧!

之前,我知道她对佛学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每次的佛学讲座我都有机缘遇见她。这次在快餐店里,虽然是光着头,但在大庭广众前依然表现蛮自在的!也许,她已从佛学中认识了自己,如今不为外境所攀缘了!我想这个“独如木人看花草,何妨万物身边绕”的境界只有她才能领悟吧!
许多人重视外表,为头发不时掉落或白了的头发而烦恼,结果不惜花费大笔金钱来解决。但这是否又是自寻烦恼呢?烦恼的关键是执着。如果我们以平常心来看待头发脱落或白头发是自然年龄的测量表,我们就不必千方百计寻找药物为外形而添饰。
在快餐店里,瞥见陈慧剪一个充满阳光气息的光头,带微笑的脸孔让我真正明白女人最大的财富不是美貌也不是魅力,而是和蔼可亲的脸孔和美好的品德!所以,头发只是一种外形的点缀美饰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教育是陳慧的理念
1999年 报导:李耀祥 剪辑:光华日报 Kwong Wah Daily
“帘卷西窗,人比黄花瘦”…… 。用李清照的词来形容眼前的她,委实再贴切不过了。
第一次见到戴着“第五台之星歌唱大赛大马冠军歌后”名衔的陈慧,让笔者感到这个人真的就像小说中的女主角一样,是那么弱不尽风,又那么令人怜惜。

不过,后来在与陈慧深入交谈之后,才发觉自己太过以貌取人。个子瘦小的她,除了有一把会唱歌的嗓子外,竟然还是一名空手道高手及健身操教练,而且言行举止豁达中又带出了浓浓的生命力,与她谈话,你甚至可以感受得到她那股坚毅挺拔的力量逼人而来。真的是叫笔者感到万分汗颜,毕竟,之前太过“小看”陈慧这个女子了。她几乎无所不能,文武双全。
陈慧形象除了够阳光外也出位十分。在短短30分钟的专访内,她和记者分享了很多关于宗教信仰以及自己的事情,一点也没有“冷场”的出现。
从6岁开始,陈慧认识了佛法,而这一次的机缘,也大大的改变了陈慧以后人生旅程。在佛法的沐浴中,她学会了“感恩”与“宽恕”。懂得感恩是让她在朋友中广受欢迎的最大原因。
陈慧继续告诉记者:“其实我今天能作自己喜欢的事情,周遭的人都贡献不少力量,能造就现在的陈慧;当然自己也要有勇气与坚强。”
“当问题发生时,我们应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
“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够太过执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她也认为:“自爱自律,就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祝福。懂得自爱自律,间接的就不会伤害到他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原来自爱自律与尊重,也有它的哲学所在,在陈慧的诠释之下,它们显得愈加“伟大和神圣”了。
谈到这里,笔者对陈慧愈是另眼相看了。
一个女人可以美丽得容光焕发,不是因为借助“化妆品”的锦上添花,而是她心里面真的有一份浓得化不开的爱。

副文:
* 佛学造诣精湛的陈慧,会到各地当讲师,为教育国家未来之栋梁献上一份力量。
* 陈慧说:“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我只是尽自己的本分去帮助他人而已……”
* 外表虽柔弱,但陈慧的性格却是出奇的坚毅,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昂然屹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靜與動的陳慧
2000年 报导:陈怡铭 剪辑:光华日报 Kwong Wah Daily
陈慧从小就深深的被佛法所吸引,并通过佛法找到生命的指南。
陈慧说,佛曲只能够成为人们接触佛教的第一步,惟这只是可以成为一个起步,过后则需要靠本身的力量去修行,进而步上解脱轮回之路。修行最重要的是布施、持戒及修禅,这一切皆须恒心。一位修行者也必须要有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及正定。一个人的观念,往往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而八正道能够看清宇宙人生的真像,不会产生错误或偏执上的行为。
陈慧受到威中佛教会之邀请,出版“浊世清流”佛曲专辑。演唱六首歌曲中的五首,另外一首演唱者为黄如绍。
陈慧是一名佛学心灵学者,她希望人世间充满更多的爱与关怀。她常受邀到各地当讲师。
陈慧希望能够散播佛法中,慈悲喜舍的精神,慈即为爱心,悲为同情心,喜为看到别人好,能生欢喜心,互相祝福与真诚的称赞,而舍为不执着;这个娑婆世界有八风吹来吹去,所谓八风:得、失、赞、毁、兴、衰、哭、笑。所以我们应学习舍,并了解无常。
陈慧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加强慈悲心,减少发脾气,因为慈悲心与发脾气不能共存,许多时候都是因为一念之差而将坏事做尽,因此大家都需要在每一分、每一秒学习保持正念,才不会失去理智。
陈慧祝福:所有的人,大地的人类平安幸福,身体健康,朝暮快乐,没憎恨心,不发脾气,有慈悲心,远离痛苦。

副文
*在许多青少年的心目中,陈慧是他们的偶像及学习的好对象。
*开始认识陈慧时,只知道她是第一届第五台之星,却没想到陈慧有多方面的才能。她是一名健身操教练,也曾修读辅导与心理治疗学。
*不知道该把陈慧归为好静或动的人,因为坐禅时,她可以静静的坐上好几个小时。但她在教运动或讲课时,又很活泼与生动。
*经过多次的交谈之后,我发现陈慧与一般人不一样,因为在她身上没世俗的味道,反而多了一份佛教情缘所带出来的高贵气质。
*我要在这里祝福她,愿她最终步上解脱轮回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2001年 陳慧--不平凡的心路歷程
有不平凡的心路历程的陈慧,集健身操老师、第五台之星、冠军歌后、唱片歌星、心理辅导员及弘法人员身份于一身,是少见之青年楷模及难得之才女。
陈慧最难得是她没沾上世俗气息,却多一份佛法薰陶的慧心。
陈慧在1999年尾学习内观智慧禅。
“记得在我小时候,我稍懂坐禅,不过那时只是听台上讲师的述说而已!”
“现在有禅师Suvanno长老的指点,我进步多了。感谢禅师。”
“2000年,我认识我先生,他是个成熟稳重、有责任感、有修养的人,他也修禅,这一年我们时尔一起到寺院受八关斋戒。”
“人不能一昧的往外求,需要拿出时间,让自己静下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心灵才能有所进步,才不会迷失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2002年 陳慧慈悲喜捨傳千里
陈慧是位有使命感,做事认真之人,在她的内心深处隐藏了一股潜力,因此她深切了解大自然的奇妙与严肃。
她待人诚实,有责任感,她做事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
她不会为事情的表面所迷惑,具有透视事情的能力。
她善解人意,体谅他人,她拥有一颗愿他人都能好的心。
这一切令我对她万分敬佩与爱护。
陈慧今年将出版专辑“慈悲喜舍”,愿陈慧的慈悲喜舍能传送千里,进入每一个时空,注入每一个心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2003年 陳慧簡介
陈慧策划明年将出版慈善录影光碟(收集爱心曲子与佛曲),里头想放相片,生活照等等,做为记念,与有缘人结缘。
“很可惜的,很多时候,我都没拿相机,幸好有些主办当局有把我讲课时和表演的相片寄给我。”
“我很感谢我先生全力的支持我,他的爱护让我更有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陳慧獻愛心2004年 文:黄奕光 剪辑:光华日报 Kwong Wah Daily“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这首歌,相信大家还朗朗上口吧!这是大家极熟悉及非常有教育性的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母亲的怀抱是最可靠及安全的避风港,也是孩子们的引航灯,不必像只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摸索,更多么期待着有人来给予关怀。
笔者在聆听陈慧女士的细述。善良的陈慧
善良的陈慧从小因缘接触到“佛缘”,深深的体会到“善缘恶缘,无缘不聚”的“缘”理及善恶因果的“循环”。
慈悲的佛法成为陈慧生命的指南,一股强大善的意志力克服了她的许多障碍与艰辛。她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健身操教练,更获得身边朋友的鼓励支持下,参加了多项的全国及国际性的歌唱大赛而夺奖。
陈慧的“爱心专辑”歌曲动感柔和,感恩的歌词中,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妒嫉”与“自私”而发出内心之爱心感恩而脾气降温,若大家都能“熄灭贪嗔痴、长养慈悲心”,世间会更和谐,人间将会更少的发生灾难。
尽一切的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调谢或时光的流逝。修禅中的陈慧愿世间明白“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净化心灵”。
为了教育活动,陈慧将不辞劳苦奔波,为东华小学第四期扩建校舍工委举办的“3合1草献礼”推展主持新录影光碟签名仪式。录影光碟纪念Memory MTV收集佛曲与爱心曲子。
她也把所有“爱心专辑”的盈利,布施予慈善及教育用途。
在夫君爱郎的庇护及支持下,陈慧的人生将会更灿烂发光!*常受邀讲课,把爱心教育传播予国家未来栋梁,减少了人和人之间的“妒嫉”与“自私”等的不平,期望人世间将会更太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學心靈講師:陳慧
榮獲大馬十大傑出女性獎及十大傑出青年奖

2005年 剪辑中国报 China Press

(槟城讯)荣获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及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的陈慧实至名归。
陈慧有今天的成就并非侥幸得来,而是经过一番奋斗得来的。
陈慧一出世,就被亲生父母送给他人领养,自小就失去家庭温暖。从大约五岁至十七岁,就过着寄人篱下,居无定所,无家的生活,尝尽人情冷暖;有人怜悯她孤苦伶仃而善待她,但也有人欺负她无父母,对她百般虐待,她成了别人情绪发泄的出气筒。

看透人间善恶
在这生命过程中,磨练出陈慧体贴、谅解别人的性格。她既看透人间善恶,也深深体会到人情冷暖。

六岁接触佛法,年仅七岁的她,就懂得向老人家解释因果经。
在佛法的薰陶下,她逐渐放下过去的不愉快。
灌录爱心曲与佛曲也是一种缘份,陈慧考虑了朋友的意见之后,决定出版一些对社会有帮助的曲子。结果,她出版了4张慈悲爱心专辑,而有些专辑也个别的与世界各地某些国家图书馆及某些寺院结缘。
此外,陈慧性格内向,但是为了让自己更勇于表达,她选读辅导与心理治疗学,以及其他自我成长课程与口才训练课程,这让她在讲座上更能发挥。陈慧的愿望是成为教育学者,将慈悲与智慧散播人间。

副文:
*荣获这两项殊荣,陈慧非常感谢其丈夫在精神和实际行动上给她莫大的支持与心灵上互相扶持,同时她也感谢亲友们一直以来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大馬傑出青年﹕陳慧(掉落人间的天使)2005年 报导:梁洁莹 摄影:胡春莹 剪辑:光华日报 Kwong Wah Daily
(兼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四十四期特刊)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44th Everlasting Light)


有些人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天使的存在,那么你相信吗?

她,虽然曾历经风霜,曾遭人百般欺凌虐待,却能够以德报怨,因为她的内心没怨恨,只有慈悲。这样的一个人,就像从天上下来的天使,无论多么艰辛都未曾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就是要把慈悲的种子散播出去。
“大马杰青”和“大马十大杰出女性”拥有这两个冠冕。她,就是刚出炉的大马十大杰出青年(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陈慧。

#開心果背後也有淚水
对于认识她的人而言,陈慧总是带着一张笑脸,是到处散播笑声的开心果。但是,鲜少人知道她的笑容背后曾经有眼泪,她也曾经有过令人心酸的过去……

自出娘胎,亲生父母就把她送给人。小小生命就失去父母的爱和亲情。(五岁之前和十七岁过后没计算在内)从五至十七岁,就经历大约二十间住户的飘泊。当时的她,过的是无家的生活与寄人蓠下的生活。
六岁左右,陈慧就在因缘际遇下接触了佛法,也让她对“因果论”深信不疑。所以,七岁的时候,年幼的她已懂得向老人家解释因果经,并教导他们诵经。

強調慈悲智慧同等重要
可能是因为佛法的力量,也可能是浑然天成的乐观,让她从其生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并看透了人世间的好与坏,也让她更明白与体谅别人的痛苦。她强调,慈悲与智慧是同等重要的。

内向的她,为了更勇敢地表达自己,就去进修辅导与心理治疗学,以及其他自我成长课程与口才训练课程。她是一名佛学心灵学者,也是一名家庭主妇,但是她还是不断进修和自我提升,也经常受邀到各地当讲师,希望自己和其他人都不会迷失在这个“夏天结冰,冬天长草”的颠倒社会里。
这一次双喜临门,连夺“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和“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陈慧非常感谢丈夫的呵护、支持和鼓励,也非常感恩曾经在这一路上给予精神支持和帮助过她的亲友们。

“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自小就失去了亲情,但是现在,陈慧已拥有丈夫的支持。终于,她现在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稳定栖身之所了!#

只要堅持,再難熬的日子也會過去认识陈慧姐姐已有很多年了,经过这一次的访谈,我方知道她原来也曾经有过一段故事,也让我对她更为敬佩。
希望陈慧的真人真事,能带出一种讯息:雨后总会有彩虹,苦尽总会甘来。只要坚持,再难熬的日子总会成为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大馬十大傑出女性獎及青年獎
克服心靈障礙.秉持慈悲智慧 陳慧活出精彩與勇敢

2005年 报导:张玮耿 摄影:林明达 剪辑:光明日报 GuangMing Daily
小时候过着寄人篱下生活的陈慧秉持着“慈悲与智慧并用”信念,克服了没父母亲照顾的坎坷童年阴影,努力进修多项心灵课程,帮助了许多遇到困难的人。她更于今年获得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和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
她哽咽的说,打从一出世,亲生父母就把她送给他人领养。从二岁至五岁,她深受一位保姆的疼爱照顾,那时候的她,过着的是健康快乐的童年。但在五岁那年,她就被带走,开始过着无家漂泊和遭人欺凌的生活,熬了大约十年。帮助许多遇困难者
“我曾经过度害怕到咽不下食物、晚上失眠、半夜里偷偷哭泣;就在我承受不了这种煎熬,曾逃走三次及萌起了数次自杀念头。幸好,在我六岁的时候,接触到佛法,而佛法成了我生命中的指南。”
真诚的陈慧,努力克服困难与心灵的障碍,把那些不愉快的回忆渐渐放下。
她哽咽的说,打从一出世,亲生父母就把她送给他人领养。从二岁至五岁,她深受一位保姆的疼爱照顾,那时候的她,过着的是健康快乐的童年。但在五岁那年,她就被带走,开始过着无家漂泊和遭人欺凌的生活,熬了大约十年。

佛法成生命中指南
目前,陈慧是名佛学心灵学者,她常受邀当各界人士的心灵讲师,辅导了许多遇到困难的人。

她刚荣获《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及《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双喜临门、荣获两奖的陈慧,脸上总是洋溢着心中的喜悦,感染了身边所有人。
她也表示,她希望现今的父母亲多关心子女,勿用暴力教育孩子。
声线属女高音的陈慧,为了肯定自己的实力,曾在1993年及1995年参加了马来西亚歌唱大赛,还夺下大马总冠军歌后,不过她没往娱乐圈发展,她的愿望是当一位教育学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陳慧榮獲兩大獎:大馬青年獎與女性獎
2005年 剪辑: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会讯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Bulletin

来自槟城的陈慧,三十八岁。她,善良、纯朴而又高贵优雅。她是位善的意志坚定,有哲学思维,思想敏锐,观察及思考能力强的人。她拥有远大的眼光,独特的哲理,很有哲学家的气息;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性格内向、默默耕耘、循序渐进、苦尽甘来的她,终于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荣获了两个不同的奖项,分别是家庭及社会发展部颁发的Summer`sEve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及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自出娘胎,亲生父母就送给他人领养。小小的生命,就失去了父母的爱。

(五岁之前和十七岁过后没计算在内)从童年五岁至十七岁就经过了大约二十间住户的漂泊流浪。她所过的,实际上是无家的生活,寄人篱下的生活。有些人对她还好,有些人却欺负她没父母的庇护,毫无顾忌的对她百般欺凌虐待;就这样的,弱小的她成了他们情绪不稳定时的出气筒。(五岁之前和十七岁过后没计算在内)从童年五岁至十七岁就经过了二十间住户的漂泊流浪。她所过的,实际上是无家的生活,寄人篱下的生活。有些人对她还好,有些人却欺负她没父母的庇护,毫无顾忌的对她百般欺凌虐待;就这样的,弱小的她成了他们情绪不稳定时的出气筒。

陈慧所承受的身心痛苦,不是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形容……

在陈慧六岁左右,就有因缘,接触佛法。在七岁左右,年幼的她,就懂得向老人解释因果经,和教他们诵经。

毕业后,她为了增加技能,就去进修韵律操教练训练课程,成功的成为一名健身操老师。

陈慧的愿望是想当一位教育学者,把慈悲与智慧散播。

陈慧希望人与人之间,无伦是亲子、夫妻、手足、朋友、同事、主仆等等之关系,都不要把不好的情绪发泄在彼此的身上;愿大家能互相的体谅及包容。社会的和谐,是从每一个人本身做起。

以上是陈慧的经验,她的一切令我万分感动与敬佩。
她是一名佛学心灵学者及讲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2005年 槟城佛教义学校友会会讯
The Penang Buddhist Free School Ex-Pupils Association Bulletin


至诚恭贺
爱心歌后陈慧居士
荣获十大杰出青年奖
(领域:儿童、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佛义校友会全体同仁 恭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Ujuka Teoh & Ayira Tan
无限的支持2006年 报导:何雪琳 剪辑南洋商报 Nanyang Siang Pau

当老婆比自己更有名气,她成为报章的头条人物,是新闻记者追捧的对象,被镁光灯冷落一旁的男人,该是满心欢喜,还是心甘情愿成为“成功老婆背后的男人”?

无限支持令她快乐,造就幸福婚姻
听听娶了名人当老婆的男人,其肺腑之言,原来,疼老婆和怕老婆是两个层次的问题,爱老婆和尊重老婆又是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不明白???嘿,且在文章里找答案吧!

鼓励老婆参与杰出女性奖与青年奖
張搎倉:Operations Director
陳慧:佛学心灵学者,曾出版四张慈悲爱心专辑。2005年分别荣获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及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誓言成为终身携手修行的夫妻。
他怎样鼓励老婆参加女性奖与青年奖?
“因为她感动了我,陈慧瘦小的身躯却柔中带刚,从她身上,会发现她带着一股坚强、有勇气、智慧与慈悲。”

两人的相识在陈慧7岁,他8岁的时候。“那时候,带她前来我们家寄宿那个人,时常跑来我家打她,我很难过,后来不知怎样,她又被带走了。相隔二十多年,她是经由我读大学时的一位学长介绍我认识的。后来才知道她就是曾寄宿过我家的那位小女孩后,感到十分惊讶!”

那时候陈慧还稍有童年被虐待的阴影;为了老婆,他积极鼓励陈慧说出坎坷的童年,突破心理障碍,让自己坚强的故事成为别人的楷模。

“我协助她报名,她能够获奖,这些成就,应归功于她的勇气及长久以来的努力与贡献、及对社会的关怀。”

当记者问会妒忌老婆的成就吗?
“陈慧让我感到荣幸,能有一位好老婆,高兴都来不及了,怎会妒忌她的成就和名气呢?”
“她很贤慧,把家务整理得很好。如她有去讲课,我都尽量抽出时间陪她一同去,给她鼓励。”挽着陈慧的他,满心欢喜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陳慧散播慈愛﹐喜送希望 2006年 报导:陳俐蓉 摄影:吴招乐 剪辑:東方日報 Oriental Daily

阳光明媚的午后,与荣获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与「青年奖」的得主陈慧相约在城中咖啡厅进行专访,在愉快的氛围下,陈慧泛着亲切和蔼的笑容娓娓道出她的人生经验与想法,不禁让人深深感受到属于她的那股真诚、纯朴与踏实。

采访那天,在咖啡厅出现时,身着嫩白色连身裙、披上暖暖红绒毛衣的陈慧,有着明朗、自在而亲和的笑容,在她先生体贴温柔的牵拌下,她悠雅地坐在记者身边,开始了约40分钟的访问。

对于她自己荣获两个奖项: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及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陈慧做了这样的告白。

「获奖的那一刻是难以形容的;之所以会被提名,也是很巧合,那是因为有朋友电邮了表格给我,我的先生也鼓励我参加。我也姑且抱着一种随缘的心态去尝试。」


询及这两个奖项有何特别之处?陈慧笑言,「杰出女性奖」的目的是鼓励一些克苦耐劳的女性,藉此充份表扬她们。至于「杰出青年奖」,陈慧得奖的领域是在「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她说,「我的专长能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因为我的愿望是想当一位教育学者,把慈爱与智慧散播出去,我也经常受邀当心灵讲师,去接触和教导儿童、青少年和老人,与他们作心灵交流。」

对陈慧而言,能够同时获得两大奖项,令她的人生过程中有着一定的意义。而她最感激的人,是她的丈夫,一句简单却真摰的「没有他就没有我」,道出了她与他的深厚情感。

「我真的很感恩能遇到我先生,在人生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一位心灵上互相提升,互相探索宇宙真理的同修伴侣。在我生病时,他呵护着我,在我精神受挫折时,他给予我鼓励及信心,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毫无怨言支持我,我真的非常感恩。同时,我也非常感恩在精神上支持我和帮助过我的亲友们,你们都是我的贵人,一切的功德属于你们。」

携手相伴 终身归属
不安的世纪,人们的内心其实更渴望归属。「我先生的真诚关怀与爱护,让我有一种归属感。」陈慧娓娓道来。

「他是经过朋友介绍才认识的,朋友向我推荐,有个人很适合我,他为人真诚、性格成熟稳重、事业有成,因为朋友觉得我一个人在外头有人照顾会比较好。刚开始时我们是以电话联络,经过一番相处,我才慢慢发掘他的优点。」

陈慧腼腆看了一眼身边的丈夫,微笑着说:「我和他的个性很相似,彼此很投缘,他很好,有内在美,做事负责任,又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比如说我对事业没企图心,只是做善事,有慈善团体摇电话给我,如时间配合得到,我就会答应帮助,我的先生也会全心全意地协助我,因为他知道我只想帮助别人。」

对于专辑,陈慧从不奢求能获取盈利,只愿慈爱专辑能对社会有所帮助。「这些慈爱专辑也陆陆续续散播到全马的一些寺院、团体及世界某些国家图书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会回信说回响很好,有许多人会借听,以寻求心灵上的帮助。」

陈慧亦提及,专辑中所收录的词曲有自己和朋友的创作。「我的朋友告知我,他有个朋友,当她的宝宝哭个不停时,就把我的专辑播放给他听,它是属于慈悲与祝福的,宝宝就真不哭了,我希望这些专辑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坦然作出属于自己的梦想,陈慧是否有新的计划?她说,她一路来秉持着做善事的宗旨,期盼以她的能力,去协助别人。

坎坷童年 坚强成长
从手中有关陈慧的资料得知:「在我的记忆中,从我两岁到五岁,有一个奶妈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那时候我真的好幸福,可是五岁那年﹐我就被带走。在那之后,美梦开始有了变化,那时候常被人欺负、恐吓及虐待。那时候我没人疼爱与保护,个性单纯,心灵又脆弱,稍微一个惊吓,也会对我造成伤害。」

在陈慧六岁那年,一次因缘下接触佛法,她开始懂得善的意志要坚强,从此佛法成了她生命的指南,这让她深深体会到人世间的人情冷暖,看透了人间的好与坏,也让她更明白与体谅别人的痛苦。在陈慧六岁那年,一次因缘下接触佛法,她开始懂得要意志坚强,不可轻易放弃自己,从此佛法成了她生命的指南,这让她深深体会到人世间的人情冷暖,看透了人间的好与坏,也让她更明白与体谅别人的痛苦。

「这样的生活陆陆续续维持到我大约十五岁后才开始有好转,过后就很少和他们联络了。」

那么会否因为不堪的童年导致陈慧对每件事情都特别敏感,潜意识会过度保护自己?陈慧摇摇头说,「不会,我甚么朋友都可以结交,只要他愿意和我成为朋友。但,适当的自我保护还是须要的。」

或许这样,陈慧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显得特别小心翼翼,她害怕伤害到别人,因为人在不经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会伤到别人的自尊心,毕竟她曾经感受过那份难过的感觉,所以她在说话时也不会去伤到别人。

问及陈慧的理想人生?她希望人世间一切平安与健康,期盼世界不要再打战,人与人之间能和平共处。「每当我看见一些战争、死亡的新闻,不知何故,我就会有生病的感觉,看到这些报导,心就会不安、难过。所以,我希望世界不要再那么多灾多难。」

聊着聊着,访问也该结束了,从陈慧身上找到的,是那种在坚强中经历自己的成长,那种为理想而努力的感动,让我们祝福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杰出巾帼陳慧
2006年 作者:浪花

陈慧,这名永不言倦及弘扬慈悲喜舍的杰出巾帼,似乎在扮演无疆界、族群、贫富贵贱等的爱心公主本份,不求回报,天天向善向上!

环顾寰宇天籁绝妙之音
几许凡夫俗子在盲目追求名利,而陈慧却跨出大地,把其赤炽鲜红之爱心,坚持和平大使的身份,散播慈爱与智慧的种子。陈慧之所以受到众人的钦佩,主要是其无私无利的光芒,终于博得政、经、文、教挚友的赞美及维护。

认识陈慧是一场牵动“烈火英雄”义务消防队筹义款的心灯晚会,她为了慈善的成功顺利举行,汗流浃背,一寸音符一寸血泪,以其高吭之妙音,再几场合作无间的献棉力,赢得千万掌声响起。

陈慧佛学造诣深湛,认真学习,博学多才,因此,专长相当多,成就非凡,所以无论你在那一类型的讲座都可倾心聆听和观赏。

陈慧性格脚踏实地,铁骨丹心,她的简史及蜕变,许多执笔的同道已为她挥毫,此段刻骨铭心的辛酸血泪史,并没改变其赤子之心。

在此,我至诚恭贺陈慧荣获大马十大杰出女性奖及大马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著作﹕誠心心語-陳慧语录(2010年) Philosophical & spiritual words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敬请留意,誠心心語-陳慧语录尚在继续、整理及翻译英文中…
Philosophical & spiritual words still continue edited and translated to English…

请留意新加入的诚心心语-陈慧语录(2010)4,5,6,8,9,12,15,17,26,29,30,37,38,43,46,47,49,
51,53,54,56,61,64,66,67,68,70,72,74,75,76,82,
86,89,90,96,97,100,104,111,112,113,118,119,
121,123,124,128,131,135,143,151,152,162,164,
165,170,172,173,174,175,180,181,184,188,189,
191,194,195,199,204,205,206,209,210,108,
110,207,211,212,213,7,190,35,55,59,120,163,
177,178,71,79,102,144,1,214,215,203,136,187,
211,215,216,217,218,219,24,220,57,58,25,107,
138,169,208,(新语录)221Please take note of the new Tan Hooi @ Ayira Tan philosophical & spiritual words (2010)
4,5,6,8,9,12,15,17,26,29,30,37,38,43,
46,47,49,
51,53,54,56,61,64,66,67,68,70,72,74,75,76,82,
86,89,90,96,97,100,104,111,112,113,118,119,
121,123,124,128,131,135,143,151,152,162,164,
165,170,172,173,174,175,180,181,184,188,189,
191,194,195,199,204,205,206,209,210,108,
110,207,211,212,213,7,190,35,55,59,120,163,
177,178,71,79,102,144,1,214,215,203,136,187,
211,215,216,217,218,219,24,220,57,58,25,107,
138,169,208,(New)221
1. 学习慈悲,将心比心,想想世界上有许多受苦受难的人;应学习不奢侈、不浪费,也学习布施;是积福积德。

Practise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be consider that the world has a lot of suffering people. We should learn not to be extravagant, not to waste and should learn to offer; this is cumulate good deeds.


2. “当一个人能真正体会无常、苦与无我时,真正的慈悲才能从内心发出来,因为此时才能够看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能真正了解自己及了解别人(了解苦,并非要时常愁眉苦脸,而是从内心真正了解因缘生、因缘灭)。一个人真正了解轮回之苦,他才能真正悲悯众生,自利利他,而愿他人能证悟涅盘(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文章之注释-“八正道”)。再一个较简单 的例子,如一个从政者能体恤民间之苦,他便会负责任及公正的服务人群”。

3. 要关心及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并且也引导父母学习布施、持戒与禅修(禅修:依八正道,观四念处;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这是报答父母的最好方法;因为父母有布施、持戒与禅修,父母的未来世会受益良多。如父母的修行因缘条件成熟,父母将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4. 每一刹那的行为举止、言语论谈,不恶意伤害他人,乃广结善缘也!

The action, behaviour and speech of every moment, not intentionally hurting others, is creating good course.

5. 所谓的“有作为”,就是做好自己,做个有德行之人。有德行之人,间接也会照顾到别人,因为他不会伤害人,也不会让人担心受怕。

“Success” means “have good self discipline and good moral”. Those with good self discipline and moral can indirectly care of others, because he/she will not hurt or frighten other.

6. 如一个从政者或领导者能体恤民情、体会他人之苦,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他方能更公正的服务人群;一个悲天悯人的从政者或领导者,就不会有那么重的私心,观察事物也比较清楚。为官从政者,并非荣誉奢华、吃喝玩乐来形容的,而是一种责任;如从政者能时时保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先担忧国家社会的问题,等国泰民安后才可享乐”,才能真正为社会人民着想。国家社会能完全没问题吗?所以,为官者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7. 不吝啬您真诚的好话,真诚的称赞他人的优点,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他人,因为你的一个善举,让他更有信心。一句真诚的好话,可以让人努力向上;一句慈悲柔和的话语,会给他人建立信心,给人希望。当一个人有信心时,即使他的道路碰到挫折,他也能坚强的面对!这是爱语,是一种布施! 是积福积德!

Don’t be stingy of truly good words. Truly praise the good points of people may make one success. This is because a good deed of yours may make people more confident. A truly good word can make people work hard. A compassionate and gentle word can build confidence in others and give hope to them. When people have confidence, he can still stand firm even if he faced any setback. These are words of loving kindness, and they are offerings, they are accumulations of merits.
8. 每件事都有它的原因和结果,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学习的心去观看,事情就不一样了。

Every event has its cause and effect. If we change the angle to see thing, learn from it, the event will be different.

9. 什么是修行?修行是纠正我们身口意错误的想法与行为,修正我们的起心动念,而能时时保持正念,即是灭除贪(贪婪)、嗔(憎恨)、痴(愚痴)、慢(傲慢)、疑(不信因果)(傲慢与不信因果也属於愚痴),简称为贪嗔痴。修行不是互相比较学问有多高,聪明并不代表拥有智慧,修行是要有颗至诚、智慧,跳越轮回之心。

What is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is to correct the wrong thought and action from bodily practice, speech and mind; to revise every thought, so that we can have right mindfulness at every moment,extinguish greed, hatred, delusion, arrogant and not believe in kamma,(arrogant and not believe in kamma are also part of delusion). Cultivation is not to have high knowledge, as intelligent is not wisdom. Cultivation is to have integrity, wisdom and to escape from samsara.
10.心是修行的道场。我们一直不断观我们的心念,习惯成自然,遇到境界来,无论是顺境、逆境,自然而然就成为我们修心的道场;这样的话,我们的修行就能不断的进步。我们不断的努力精进,有一天,就能够体验到“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11.也许很多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例如,明知道发脾气不好,但我们还是控制不了。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没办法去实行;深入探讨,是被无始劫来的习气与业力拉着我们,让我们解脱不了轮回。我们要扭转业力,一定要有修行的愿力,例如,布施、持戒和禅修;授持五戒、思四谛理、行八正道,以四念处为住。布施与持戒可以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柔和、渐渐消除自私及不做坏事。修禅能让我们在行住坐卧,时时保持正念而不做错误的行为。布施、持戒和禅修,是一个修行人的上上之策。所谓:“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12.世界的灾难频频发生,是由於内有人类内心的贪嗔痴,外有环境污染,所引发许多的天灾人祸。如果要消除天灾人祸,除非每个众生都了解因果的道理,懂得消除自己的贪嗔痴,懂得如何净化自己。
13.远离恶愚人,但不要带有憎恨之心,而是祝福他们之心。

14.不要把单纯的事复杂化,唯恐天下不乱,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了他人,此乃造恶也!

15.放下高傲与自以为是,也许可以化解纷争。
16.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想到,要用四念处来观;没有观就会起贪嗔痴而造种种恶业。
(1)观身不净:观身的污秽(不净),就不轻易起贪恋与执着;
(2)观受是苦:应了解苦,体会乐是苦的原因,就不轻易沉醉与迷恋(大多数的人只管世间的乐,沉溺于感官的享受而没具备洞察其灾害的智慧);
(3)观心无常:观察心的无常而不迷惑;
(4)观法无我:了解因业力形成五蕴而体会无我。因此,我们不容易被邪恶所引诱及不容易被欲望所俘虏。

17.修福也要修慧(所谓修慧,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文章之注释);前世种福,这世得福,但若无智慧,善的根基不强,得福之后会忘本,而造下种种恶因,恶性循环。

18.每个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之所以那么不平等,是因为贡高傲慢所产生的。

19.给人信心及鼓励、不自私、不瞧不起他人,是做好事,是积福积德。

20.做人做事,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做好事,是积福积德。

21.轮回是苦。许多人不知道或无法体会轮回之苦,也不知道如何解脱轮回之苦海,只是懵懵懂懂的出世了又死,死了又出世……,在生死中不停的交替轮回着。即使身在富贵,也并不是每一世都富贵,因为众生拥有在数不尽的无量劫中所累积还未成熟的善与恶之因果业力。佛陀说:“众生在数不尽的无量劫轮回中受委屈所流的泪水及生老病死所流的泪水,多过全世界大海中的水。”这是佛陀在过去世行漫长的菩萨道时体会的轮回之苦。当我们说要普渡或帮助众生时,是否有想过众生的轮回之苦呢?是不是希望他们不受轮回之苦呢?

22.佛法并无大小乘之分别,只能说有南北传。(在英文讲解中,并无称呼大乘小乘的字眼。)有大小之分,就有“我执”的产生;“我执”产生“我的”比较大;“我的”比较大,傲慢之心就起来了。其实,佛陀说法时,并无分别大小乘,也没分别南北传,只是后来佛陀涅盘后,有的人把佛法传到南部,称为南传;有的人把佛法传到北部,称之为北传。佛法也被后人加入了许多当地的风俗及文化,并且分成了很多宗派。(根据历史,外道婆罗门教更改了某些佛法,部分传入北部的是已经过外道婆罗门教更改的。)

23.大多数人,都有潜意识的妒嫉心。当看到别人好或成功时,潜意识的妒嫉心就会浮上来。因此,当看到别人好或成功时,应学习欢喜心,克服妒嫉心。这也是学习做好事,也是积福积德。
Most people have jealousy in their sub-conscious mind. When seeing others in good condition or success, the jealousy in sub-conscious mind will arise. Therefore, one should learn to counter jealousy, have bliss mind when seeing others in good condition or success. This is also doing good deeds, and to accumulate merits.

24.有的人是好人,但为何有时会做坏事而种下恶业?佛陀说,有四种原因牵引着,导致人做坏事:
(一).盲目的维护自己人所犯的错误(方言说“西瓜占一边;一边倒”),认为自己人一定是对的,即使知道自己人犯错,也纵容自己人,甚至给予助力去危害他人,助纣为虐。
(二).粗暴的脾气导致失去理性。
(三).不分是非好坏,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贪图一时之乐或好热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去思考会否危害他人。
(四).因为害怕:例如,因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到危害而不择手段伤害他人;因为贪婪某种事物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因为讨厌某种事物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因为愚痴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
以上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导致社会混乱,种下种种恶因。因此,应时刻警惕自己,不犯以上错误愚痴的行为;因果报应不饶人,只是来早或来迟。
Some may be good, but why he may at times do bad and implant bad kamma? Buddha said, there are 4 reasons that may lead and cause people do bad:
(1).Partiality where blindly protect wrong things done by own people, feel that own people must be right, even though knowing that they are wrong, still pamper them, or even help them to endanger others.
(2).Violent temper that cause one lose reasoning.
(3).Cannot differentiate good or bad, just to fulfill own desire, for instant joy or like to jolly, do whatever he like, and not think whether will endanger others.
(4).Over afraid: For example, hurt others as over afraid his life is harmed;hurt others because of greed; hurt others because of anger; hurt others because of delusion.
The above selfish conducts will give rise to chaos of society and planted various evil cause. Therefore, one should always caution ownself as not to do the above wrong and delusion acts;the effect of kamma will be there, whether will arise earlier or later.


25. 应让自己的人生进步,而非失败。失败的原因是贪婪、嗔恨、愚痴、傲慢和不相信因果的思想及行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果业力是每个众生真正的财产。

One should progress, but not fail. The cause to failure is greed, hatred, delusion, arrogance and not believing kamma. Nothing can be brought along when leaving the world, except kamma. Kamma is the real properties of every living being.

26. 拥有以下这几种德行之人,他渐渐会迈向智慧,他的人生会进步及平安,也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一).懂得控制自己的贪嗔痴,不让贪嗔痴给俘虏。
(二).有戒律就是有德行之人。身为人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德行):
(a).不杀生,不伤害众生“伤害众生,也包括不择手段暗地里伤害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对众生应有慈悲心)
(b).不偷盗(包括不赌博、应布施和慷慨)
(c).不邪淫(尊敬自己与他人的尊严)
(d).不欺骗诳说“不胡说八道”、不恶口毁谤、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应真诚和诚恳)
(e).不饮酒、不服食毒品(能保持清醒及警觉的能力)。
(三).有礼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母、夫妻、亲子、朋友、同事、上司、下属等等,互相有礼貌,见面时互相真诚问候。
(四).有廉耻之心:有羞耻心的人,就比较不容易犯下错误。
Those having the below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he/she will attain wisdom, his/her life will improve and well, and he/she more easily trusted and gain respect by others.
(1).Control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 not be controlled by them.
(2).Those with good precepts has virtue. The basic condition of one (good virtue):
(a) Abstain from killing and not to hurt living beings (hurting living beings include taking all steps to damage others, causing others losing confidence) (should have loving kindness to all living beings)
(b) Abstain from stealing and robbing (include no gambling, to give/donate and be generous)
(c) Abstain from wrongful adultery (respect the dignity of ownself and others)
(d) Abstain from lying, slandering, defaming, flattery words, set one against another (should have honesty and sincerity)
(e) Abstain from taking alcoholic drinks or drugs (can ensure clear sense and alertness)
(3).Good Manners: Ensure good relationship of mankind, such as parents, spouse, children, friends, colleagues, superior, subordinates and etc. with good manners mutually, greeting sincerely when meeting each others.
(4).Have a sense of shame: Those having a sense of shame will not easily make mistake.

27.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各个体,不要比较谁比较聪明;无论孩子是聪明或学习比较缓慢,他们都有各自的长处,只要父母亲愿意用心的,加上有耐心的观察、教导及栽培。为人父母,是一种责任,不是能够养大就算了。(请参考“摇动世界的手”之文章) 。为人父母者:
(1).教导孩子不做坏事
(2).教导孩子时时行善
(3).让孩子求学(有知识)及拥有一技之长,以便踏入社会后易找到工作。
Every children is of different entity, do not compare who is more intelligent. No matter they are intelligent or slow in learning, they have their own strong points if parents willing to sincerely and patiently observe, teach and cultivate them. Parents have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not only to brought children up. (Please refer to article: “The hands that shake the world”). To be parents:
(1).To teach children not to do bad
(2).To teach children always do good
(3).To let children learn (gain knowledge) and possess a skill/ability, so that they can get a job easily when they go into the society.

28.聪明的人未必有智慧;智慧是拥有正念。正念是每一个念头的产生都能了了分明;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容易犯下错误。“瞬间生万念”,一个念头的产生是由许多的因缘条件所形成的。
Those intelligent may not have wisdom; wisdom is mindfulness. With mindfulness, every formation of thought can be understood clearly. So, those having wisdom seldom did wrongly. “Each moment can form many thoughts”, and formation of every thought may caused by various cause and condition.

29.世界和平是从每个人的自律、慈悲与智慧开始。人人灭除仇恨、停止报复,世界才能和平!
A peaceful world starts from self discipline, loving kindness & wisdom of everybody.Everyone stop hatred and revenge, the world can only be peaceful.

30. 真正的智慧,解释为正念(right mindfulness)。无论好和坏的念头升起时,都能意识到,而能灭除贪(无止境的欲望)、嗔(憎恨及暴躁的脾气)、痴(妒嫉、自私、傲慢及不信因果等等)。

The true wisdom is right mindfulness. Any rising of good or bad thought can be detected, and thus greed (unlimited desire), hatred (including bad temper) and delusion (jealousy,selfish,egoistic, look down to others,not believe in kamma and etc.) can be extinguished.
31.畜生界的众生,比人界的众生还要多。据说,在这地球,单单是昆虫,就有八十万种;一种昆虫就有数不完的数目。也许,一个大草场藏着的蚂蚁,还多过一个国家的人数(请参考“略说31界生存狀態 31 Planes of Existence” 之文章)。当轮回在畜生界时,要翻身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得人身者,莫作恶呀!

32.你我他,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当你发现自己做错时,别害怕,也不要恐慌,最重要的是诚心诚意忏悔,改过自新。知道错是好的,最可悲的是知错却不认错,也不改正错误。更严重的是不知自己犯错,还自以为是。更无可救药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一次又一次的犯下更多的错误,不断的不择手段的陷害无辜;丧失良心,失去羞耻心,不怕天、不畏地、不怕因果,还活得很自在。当地狱之门淌开时,为时已晚矣!在地狱界中,要翻身更不是件容易的事。

33.不奢侈、不浪费、学习为他人着想,不做不需要的浪费资源,以减轻地球的负担,学习做有德行之人,就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祈福。

34.我们每一个众生在无量劫中轮回很久了,有时为天神,有时为人、阿修罗、饿鬼、畜生或地狱,出世了又去世,去世了再出世,就这样生老死、死老生……,周而复始的轮回着,这是轮回之苦;所以众生与众生之间,每一世都可能有不同关系。佛陀说:“在众生中要找一个以前不是你的父母亲、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儿女的众生是很难的。”可想而知,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一个大家庭,只是相隔太久,大家都忘了……。

35. 做事情或学习过程时,想一想如果有以下问题,请停止恶行:
(1). 有否伤害到他人?
(2). 有否伤害到自己?
(3). 是否真的能帮助到他人?
(4). 有否奢侈、浪费金钱?
(5). 有否做不需要的浪费资源?
(6). 有否助长社会坏风气及坏习惯?
(7). 有否形成不良的文化?

(8). 有否污染环境等等?
36.观看自己在学习上有否进步
(1). 自私心有否逐渐减少及消除?
(2). 妒嫉心有否逐渐减少及消除?
(3). 脾气有否改善?
(4). 待人是否礼貌?
(5). 待人是否真诚?
(6). 是否心存善念?
(7). 慈悲心是否逐渐增长?
(8). 有良好的德行?


37.无论阅读任何书籍,任何人所说的、所写的(包括某某所谓的高知识份子、长者、专业人士或著名人士等等),或者任何事情,都不能盲从,须经过用心的、细心的、智慧的观察和思维!(请参考“Kalama Sutta 正确学习的方法”之文章)

38.“正确学习的方法”没愚忠、没盲从、没迷信。
39.有的聪明人为了个人私欲,而造作出许多无理的制度,利用手段把许多人蒙蔽、操纵、玩弄于股掌中;甚至有的人利用宗教、组织、团体、祖宗等等,来骗取他人。殊不知,是聪明人在玩弄自己,因果是最终的资产,“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40.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说,以后有些人,会歪曲佛法。佛陀涅盘后五百年,就有人把部分佛法给歪曲了,还参杂了非正法。现是佛陀涅盘后两千五百多年,属於末法时期,因此,我们要时常观察自己是否有正确的在学习。

41.亦有些人喜欢拿列祖列宗之法来说服人,其实是其人本身为了各自利益。依因果论探讨所谓的列祖列宗,已根据各人的因果业力,在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中出世了又去世,去世了又出世……,不停的轮回;如果是轮回为人,也未必是同姓氏、同性别、同国籍或同种族。再说,如果他勤于修行,可能已解脱轮回了。我们拜祭去世的长辈,是基於一种对他们的礼敬。

42.学习做有德行人的基本条件,您就是有功德之人,每天回向给过去世的亲属及一切众生。(请参考文章“应谨言慎行”的注释1之“回向功德”)

43.鱼儿在水中快乐的、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吗?也许不然。它们身体里那么多的刺,是否要游来游去,以减轻它们的痛苦呢?将心比心,如果人的肉体里有那么多刺,必定痛苦万分!得人身者,惜福莫作恶呀!

44.有句成语:“鸟语花香”,是表示春景美丽。但又有谁可体会到鸟类的痛苦?因为它们的愚痴而到处排泄,使环境肮脏。它们天天为了寻找食物而四处飞,受尽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它们的鸟窝随时会被风雨给摧残掉。有时鸟儿会停驻某处一会儿,不停的东张西望,似乎在留意着、操心着,哪一个地方适合作为它们的栖身之所。它们不是我们想像中的在天空快乐的、自由自在的在飞翔,而是忙碌的在寻找栖身之所及食物。得人身者,惜福莫作恶呀!

45.有人问:“如一个人做了许多坏事,但又做了很多善事,能弥补恶果吗?”其实,这人有坏的果报,也有好的果报,看因缘那一个先成熟。还有那所谓善的果报,也要看他是否真诚为善;因此,善果也有分多或少的福报!也有善果与恶果一起成熟;例如他轮回为动物,但有人给它们吃喝,不像其他动物,受风吹雨打,到处找食物吃,或在垃圾堆里找东西吃!有的动物虽被饲养,但过后也被人宰杀,拿去卖。有些动物,像大多数会生蛋的母鸡,被关在小格子的笼里,动弹不得,受尽煎熬,一生就在那笼子里吃喝排泄及生蛋……。有时,人在遇到痛苦时,间中会碰到好的因缘扶持他,例如,遇到贵人帮忙,这也是善的果报在帮助他。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或来迟。

46.以因果来观察,我们在过去世及今世,都会时而为善,时而为恶。所以,善与恶的因果不断生灭,有时兴、有时衰、兴了又衰、衰了又兴……兴衰交替着;八风不断的交替循环,吹来又吹去。所谓八风,是赞、毁、得、失、兴、衰、哭、笑。(请参考“愿我们充满著慈悲喜舍”之文章)

47.不要因为听到关于某人的坏话而讨厌某人,不要莫名其妙的去讨厌一个人而不知不觉结下恶缘。


48.我们每天行为的好与坏,都是在影响着和改变我们的命运。增加自己的福报或减轻自己的福报,就要看我们怎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49.慈悲是希望众生能过得好好;慈悲是充满关怀,没丝毫妒嫉自私,没种族、国籍与信仰的分别,这种慈悲可扩展到对一切宇宙里的众生。无论我们是哪一个种族、哪一个国籍、哪一个信仰,我们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因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许多环境下会互相牵连的。如果希望世界和平,就必须从每个人做起,做好自己,不做坏事。

50.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母、夫妻、亲子、朋友、同事、上司、下属、社团组织之间、国与国之间,大家能互相有慈悲,人与人之间就会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是非。

51.感官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徵;凡不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生灭的现象。感觉敏锐之人会察觉它的不完美,体会其意义。所以被称赞时要保持平常心,心存感激和祝福,但不要得意忘形;别人不喜欢我们时,也别气馁无力;鸿运当头时也保持平常心,心存感激和祝福,但别过度兴奋而自傲忘本、产生执着;酶运临头时也别垂头丧气,所谓否极泰来,不好的总会过去。用平常心去观看一切得与失的过程,心情就不会如汹涛骇浪,就有能力去保持正念。因为当我们心境安宁,头脑清晰之时,正念方能伴我们左右,而一步步的迈向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而是内心的体验。

52.要把握当下,以超越轮回为目标,以慈悲喜捨为根基,以佈施、持戒、修禅为桥樑。(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 之文章)

53.愿我们的心充满着慈悲喜捨,您的慈悲喜捨会影响那些和您有缘之人,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您的慈爱,使有机会亲近您的人感受您的真诚与善良,而让他们的心充满着自信和勇气去面对这残酷无情的世界;此乃广结善缘也,功德无量!

54.粗暴的脾氣是會導致自己或他人的傷害。有時人無法控制脾氣,讓脾氣隨心所欲,而一發不可收拾,喪失了理智,甚至做出無法補救的惡行,而種下恶因、造成恶果!
55.不要让粗暴的脾气随心所欲。不要養成發脾氣的壞習慣,熄滅脾氣是可以練習的。觀想發脾氣的危險性,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憤怒,時刻於醒覺的狀態來觀察自己心的起伏;當脾氣要發作時,知道脾氣要發作了;當你知道時,可即時觀察自己的呼吸做為你的目標;幾十秒,幾分鐘,或更長;慢慢的,你會覺得脾氣減低,而漸漸消除!時刻有耐心的保持這樣的練習,會帶給我們人格的提昇,幫助我們消除脾氣和培養廣闊的胸襟,進而擁有一顆慈悲的心;这一切皆须恒心与毅力。你也可以练习慈悲禅来培养慈悲(请参考“慈悲禅的练习”之文章)。

56.将心比心,不伤害他人,不要从小就养成傲慢的习气。

57.会为别人着想之人,决不轻易伤害任何人。知足惜福的好习惯,從小就要學起,别让孩子自小就养成傲慢及瞧不起人的坏习惯,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大人須以身作則。
58.知足惜福须用心体会:知足惜福這個字眼,要如何去體會是從我們衣食住行的生活中,每一點每一滴去學習。這是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每個當下,都要耐心、細心的體驗及精進的學習。59.當我們的慈悲能一步步擴大,那時候,我們會對每個人都生起一種憐憫的心﹑祝福的心。那時候,我們會不忍心去傷害每一個人,這必須很細心的﹑深深的去體會及實踐。

60.世上有多少人為了生活費盡心思﹑奔波勞碌。有許多人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因天災人禍,流離失所,許多人甚至填了一餐,就不知下一餐還有沒有著落;許多人餓死街頭﹑尸骨遍野。知福惜福要修福,千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福卻消福呀!

61.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温暖,是须要真诚、相互尊重、互相分享、互相提醒彼此的错误、彼此感到没威胁、有安全感的。
62.我是如此,别人亦然;别人如此,我亦然;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将自己与别人视为同一,不伤害他们,或不让他们被伤害。

63.小孩和大人都一樣,有自尊心。小孩子的心是敏銳的,只是不懂得表達而已。

64.如發現孩子犯錯,父母能給予愛心及耐心,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也用心傾聽,讓孩子有解釋的機會,并鼓励孩子勇于认错及诚心改过。相反的,父母自己有錯,如能勇敢向孩子认错,勇于說声“對不起”及改正错误,孩子會對父母感激,也將學會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改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了解。

65.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日後長大,也許會為人父母。如果他們缺乏善良與醒覺的能力,而運用父母親曾用过的不良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66.朋友不是以吃喝玩乐来衡量感情的,但它似乎已成为一种文化;难道不能少一点浪费?多一点时间思考,真正为社会着想吗?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67.真实的智慧,解释为正念,无论好和坏的念头要生起,都能意识到(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醒觉的能力、念头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灭又生灭,体会一切万物皆苦、无常、无我,而得到智慧,这须要正精进的练习与体验。智慧与聪明是有分别,聪明与知识不等於智慧。(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及“了解兼实践才能得益”之文章。)

68.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众生就因个人的行为业力,而轮回转世在不同的生存状态。要往六道的那一道去,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超越三十一界,就没轮回,没生、老、病、死;无贪、无嗔、无痴,达到涅盘。涅盘并非用在某人逝世之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如精进修行,是可以体会涅盘。涅盘解释为“断除贪嗔痴,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内心清净安详,不受生死轮回”,是真正的幸福。
69.什么是情?我们对爱到底了解多少?我们应该问自己这些问题……,当你说爱他时,想想,你对他关心吗?有耐心吗?你能体谅他的情绪吗?你愿意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吗?你会时刻为他着想吗?你欣赏他的优点的同时能接受他的缺点吗?你对他有忠诚之心,从一而终吗?你对他有责任感吗?或只是五分钟热度而已?又或者是因为对方的英俊或美丽而燃起一时的贪婪之火?

70.有些男人或女人,时而会说这个女人美,这个男人英俊,那个女人又比较漂亮,那个男人又比较英俊。想想看人不刷牙、满口臭气、蹲马桶排泄粪便或挖鼻屎的样子吧!爱决不是英俊与美丽能够衡量的,因外在的吸引只是一时的贪恋之心而已。岁月催人老,人总会有老的一天,有如美丽的花朵也有凋谢的时候。如两人的关系只建立在英俊与美丽上,这种充满着欲望的爱能维持长久吗?能不变质吗?唯有两人的修养才是维持婚姻关系的最佳良药。

71.婚姻是两个人一生一世互相经营的,互动的,不是只有一方努力付出而已。现实的生活,并非像小说或电影里,两人结婚了,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其实,婚后的生活,才是两人真正的开始。爱是婚前婚后,两人都要同心同力来维护稳固这段感情,这是爱的责任。真实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温馨,但如果这些爱只建立在性欲的满足、性欲的吸引力,当有一方不能满足另一方的要求和欲望时,热情是否会渐渐的消失?爱的感觉是否会慢慢的变质呢?因为这种爱是有附带条件的,它是有限的。因此,婚姻关系中,精神上的互相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72.婚姻生活,最重要的是能互相关心、互相珍惜、互相照顾,互相倾诉、互相分享,生活上可以互相分担内心所受到的伤害和困难。两人能够共同有意志上的亲密、思想上的亲密、情绪上的亲密,和信心的互相鼓励。
73.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长长久久。

74.修行并非比较我们的学问有多高深,有知识,没正念,那也只是知识而已。修行乃学习为人之道,修正我们的起心动念,而能时时保持正念,消除贪嗔痴慢疑(贪:贪婪,嗔:嗔恨,痴:愚痴,慢:傲慢、瞧不起人,疑:不信因果;傲慢、瞧不起人与不信因果也属於愚痴。因此,贪嗔痴慢疑也简称为贪嗔痴)。修行是要有智慧与信心,聪明与知识不等於智慧。因此,学问不高的人士,不要自卑和担心;才高八斗的人士也不要自认懂得很多,时时瞧不起人,缺乏慈悲心,生起贡高傲慢之心,产生所知障,而影响了人格之发展。修行贵於质量,修行并非用我们的学问有多高深来做标准,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信心,和拥有一颗至诚及纯真的心。

75.佛就在你心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修行就是练习灭除贪嗔痴。因此,无论我们有多忙碌,我们的心就是修行之道场。我们真正修行的道场,就是行住坐卧,时刻观察我们这颗心。心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依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效用(见闻嗅尝觉思),无论好与坏的念头即将生起时,能敏锐的察觉到。当你能察觉好与坏的念头生起时,你就有能力把好的增长,坏的灭掉。所谓:“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76.我们一直不断的这样训练自己的正念,习惯成自然,无论遇到顺境或逆境,自然而然就成为我们修心之道场。我们不断的持续,在我们行住坐卧、待人处世中,精进练习,实践与维持,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那么的熟悉。渐渐的,就有能力体验智慧:“一切诸法皆苦、无常、无我”,而慢慢的消除我们的老毛病:贪嗔痴。贪嗔痴是心魔,是造恶之根源,社会不安及世界动乱之来源。

77.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或来迟,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果是真正的财产。

78.在我们的四周围或世界各角落,天灾人祸频频发生,似乎在警惕我们要谨慎小心;千万别麻木,因为麻木会使我们失去警惕及醒觉之心。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生物,又为自己的警惕及醒觉之心打了几分呢?

79.若沉溺于欲根的享受,会削弱人们的意志力,容易堕入贪嗔痴的陷阱里而受诱惑与受欺骗,使智慧无法进步。

80.每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也许我们做不到爱每一个人,但至少我们要做到学习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等於祝福自己。

8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个体,都有他本身的价值。人不因出身而低贱,出身也不能使人高尚,行为使人低贱,行为亦使人尊贵。(请参考“行为使人尊贵,行为亦使人低贱”之文章)

82.应知福惜福,勿无中生有,勿惹事生非,勿制造社会问题,是积福积德。


83.时常用言语恶意刺激他人、恶意批评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来满足自己的自大和欲望,这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刀呀!试问,此人能心安吗?

84.能醒觉自己的缺点,努力改进自己,能勇敢向对方认错,这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治疗(不是因为局势所逼而认错,而是真心诚意的忏悔,这才有效)!

85.也许一声“谢谢你”,是大家可容易说出口的,但一声真诚的“对不起”(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是要用心学习的。放下高傲或自以为是,勇于认错,也许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但许多人明知自己错了,也不肯向对方道歉,导致误解越结越深,这是很可惜的。

86.当你有能力欣赏自己内在优点,肯定自己时,心胸就会越来越开阔,进而懂得爱护自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懂得爱护自己,意思是做个有良好德行的人。懂得爱护自己的人,才能真诚爱护他人。对自己有信心,也欣赏他人内在的优点。肯定他人,给他人信心。

87.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人的习性。“对自己有益处、有利益关系的,就会说对方好,即使对方有错,也会为对方掩饰,把事情给模糊化来维护对方。反之,对自己有利益冲突,或因嫉妒和自私所引发的“看不顺眼”,就会夸大对方有多坏。”好与坏也只不过是一念之差呀!

88.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未必是真的。世上许许多多的事,本来都不是件件皆黑白分明;许多事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些事情表面看来是对的,但未必是真的对。这其中的判断,就要用智慧去观察及思考事情的好坏。绝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89.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到世上许多事情,原本是平静或微不足道的,但有些人为了达到自私的目的,利用某些微妙的情势,把它渲染,把它夸大,而变得复杂了。

90.许多人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疲惫不堪;人类增多,增加了许多竞争,造成了许多痛苦,产生了许多矛盾。世界天灾人祸频频发生,许多人尚在水深火热中,人间已经够苦了,但这些不甘寂寞,制造是非及恐吓,唯恐天下不乱,不知世间苦之人、或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及欲望,不顾他人痛苦之人,他们于心何忍!殊不知,他们是在造恶啊!人的心、人的口,真有如水一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呀!91.当我们面临事情,发现自己有偏向一方或有私心时,不妨观察自己的心,因为无人比己更清楚自己的心。是妒嫉吗?是自私呢?还是人云亦云而已?……观察自己的心!

92.善业和恶业都会有业报,众生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造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遇到适当的时机成熟时而受到业报。自己就是命运的主人,为所做负责任;天堂与地狱是自己所为。

93.怨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怨恨,唯有友谊、慈悲、互相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

94.临死前若带着仇恨、不甘心、烦恼、忧愁、牵挂……,这是不停再轮回,生老病死又生老病死,无止境的轮回生老病死之来源!

95.封建愚痴的思想观念所封闭可导致错误,加上因妒嫉与自私犯下了恶行。善恶一念间啊!

96.了解佛法兼實踐才能得益。

97.有人问世上有灵魂吗?其实世上没灵魂!也有人问世上有鬼吗?甚至有人说他见过鬼!其实人们所谓见过的鬼,是饿鬼道(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鬼戏片或小说里凶狠害人的鬼或灵魂)。宇宙中有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

98.饿鬼也许是我们过去世的亲属。饿鬼也许在我们四周围,其实饿鬼的数目比人还多,他们有不同的长相,我们肉眼是见不到他们的,因为饿鬼和人的频率及空间不一样。但是,我们可放心,他们不伤害我们的;他们也懂得尊敬有德行之人。

99.偶尔,有人会见到饿鬼。当人见到或嗅到、听到、感受到饿鬼,其实饿鬼是须要功德。(请参考“应谨言慎行”文章之“注释1”,里头有略解释“回向功德”)。

100. 如果我们是个有戒律德行的人,例如:不杀生、不伤害众生(伤害众生:包括不择手段暗地里伤害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不偷盗、不赌博、不做不道德之事、不邪淫、不妄语,即是不欺骗诳说(不胡说八道)、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毁谤、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饮醉人之酒及不服食毒品、不幸灾乐祸、拥有悲悯之心等等,我们就是个有功德之人。我们每天,可在任何时候回向功德给过去世的众生,愿他们能够离苦,得到平安,我们是在做好事。

101. 回向功德时,饿鬼也要有福德因缘方能够接收得到;如果他们恶业深重,也许也接收不到功德。例如,我们想对某人慈悲,他感受不到,也接收不到;循循善诱,他也领悟不到。

102. 如我们有布施,例如:法布施,即是教人行善、弘扬佛法等;无畏布施(让人脱离害怕);财布施,即是布施衣、食、住、行、药及其他日常所需之用品给有戒律的修行人及其他需要的人等等(布施于有戒律及要解脱轮回之苦海的修行人,功德是很大的),这些功德可回向给饿鬼及一切众生。如果我们本身有授持八关斋戒、禅修,我们具备的功德会更有力量!(请参考“应谨言慎行”文章之“注释1”,里头有解释“八关斋戒”)。

103. 在这世界上,许多人因为商业因素以达到自己的私益,用尽了大肆渲染的手法来迷惑群众;最可怜的是许多人并没察觉有什么错处,也跟着一起热闹与疯狂,自以为是追上潮流;殊不知贪念之心因此萌芽,进而迷失自己、迷失方向;这世界也因此失去平衡及引发许多的社会问题。世界醒醒吧!

104. 人与人之间,经常企图占有某种东西,互相争吵,恶言相向,而互相伤害;甚至有者更恶毒的,会拿出威胁恐吓或攻击对方,而引发了报复的行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种下恶因,形成恶果。

105. 人也经常为了争口气,而用恶言刺激对方,殊不知,争了口气,却输了感情呀!

106.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想一想,当自己被攻击、被打或被辱骂时,感觉会痛,会不舒服。同样的,别人被攻击、被打或被辱骂时,他们也一样会痛,会不舒服。每个人都有其自尊心,都需要被尊重与慈悲对待。

107. 多一分尊重,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一分慈悲,就多了一分和谐。(敬请注意:互相尊重,不是用在一起做坏事的用词)
108. 轮回是苦;佛陀说:“人不要过度悲伤逝世的人,应清净自己,精进努力,证悟涅盘。”

109. 众生因为因果业力形成五蕴而造成苦。佛陀说:“如果有人长命百岁,但却不明白五蕴无常、苦、无我的道理,也是枉费一生的。”

110. 因为愚痴,众生很难理解轮回之苦。佛陀说:“五蕴不停的变化。人一旦出世,就会有老、病、死,但人们却不想从轮回中解脱,仍然留恋轮回。唯有断除贪嗔痴,才能证悟涅盘,得到真正的幸福。”(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

111. 在这世上,有些人迷信,认为某某人与己相克,导致脾气暴躁,丧失理智,而伤害他人;也因为迷信,导致思想迷惑而容易上当受骗,或变得疑神疑鬼,形成心里不安;再加上妒嫉与自私,而造下种种恶行。其实,无人与己相克,一切皆是本身的贪嗔痴所为,贪嗔痴才是克星,才是心魔。

112. 人的心容易被外境的人事物所迷惑;因此,应学习不怠慢,时刻照顾自己的心,要存善念和行善;不让心魔,即是贪嗔痴蒙蔽我们的心灵,而造下恶业。

113. 如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会导致无法控制贪嗔痴,而造下种种恶行。

114. 不应小看小恶,即使它是非常细微,如果变成习惯,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日积月累、习以为常,孰不知小小的过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大错。

115. 有的人本性善良,一句话就能点醒,也能感受到对方的慈悲善意与善举。有些人却恶习较重,即使听了百千万句善言,也冥顽不灵。除此,有些人虽才高八斗,也难体会善言、善意与善举,甚至还欺善怕恶,见高拜见低踩;何时或是否能体会,就要看他本身的造化了(各人因果各人了)。

116. 人的性格贡高傲慢与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会不知不觉犯下错误而不自知。

117. 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出现千古难解的恩怨情仇;人与畜生之间,亦是如此。总的来说,我们要结善缘,培养慈悲心!

118. 勿以学识来衡量一个人的好坏,学识与良好的德行不能混为一谈。
119. 看清楚世界,一切皆是众生之“我执的感受”形成的!

120. 每个行业都有好人与坏人,或不知不觉制造不良文化及不良风气之人。

121. 其实,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最重要的是不制造不良之文化、不形成不良之风气、不造成道德腐败、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佛陀教导众生,不作奸犯科,不贪污,不违背良心,不做不道德之事业,如:杀、盗、淫、妄(欺骗诳说“胡说八道”、花言巧语、两舌、恶口毁谤)、酒、毒品、赌博、贩卖军火、贩卖人口;还有,不做其他不道德之事业等等;因为它会危害自己及危害他人。应从事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及对众生公正之事或事业;对於人生,应有责任感,必须诚恳和正直;这是对自己好,对他人、社会、国家也好;良好的德行,才能造就社会平安、国家祥和及世界和平;良好的德行,也能给国家带来好形像。这就是爱国之举及贡献!
122. 傲慢之心是其中一个导致社会种种问题之根源。大多数傲慢之人并不知本身是社会问题之制造者,而自以为是,时常看不起别人,种下种种恶因。

123. 几百亿次、几千亿次或几万亿次,甚至数不尽的次数,众生在轮回中,也许只有几次,才知道什么为善,什么为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佛陀曾抓起地上的沙,对比丘们说:“懂得为善,懂得甚么是好、甚么是坏的人就像沾在我手指缝的沙子那么少;而为恶的人,不晓得甚么是好、甚么是坏的人就如世界的沙那么多。”

124. 当你觉得世界很冷漠时,自己的心请勿冷漠;学习帮助他人,学习做他人的贵人,给人信心、给人鼓励,也不要吝啬一句真诚的好话。在这世界上,无论是那一类型的人,你、我、他,每个人都须要贵人,都须要被帮助的时候,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做他人的贵人。

125. 慈是疼爱,愿他人快乐;慈是一种温暖、关怀、柔和与善意。悲是同情心,悲悯之心;看到众生受苦,能激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感同身受的悲心。

126. 慈与悲合称为慈悲。慈悲是希望众生能过得好好;慈悲是充满关怀,没丝毫妒嫉自私,没种族、信仰与国籍的分别,这种慈悲可扩展到对一切宇宙里的众生。无论我们是那一个种族,那一个信仰、那一个国籍,我们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因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许多环境下会互相牵连的。如果希望世界和平,就必须从每个人做起,做好自己,不做坏事。

127. 自律、慈悲与智慧是无价之宝。

128. 不要学习报仇,上一代的恩怨,也勿传给下一代,勿唆使他人报仇;仇恨只能增加更多的仇恨,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教导孩子慈悲与智慧,社会才能多一份祥和。
129. 睡眠充足,较容易集中精神。

130. 进食七分饱,保持适量的饮食,也使情绪比较愉快。

131. 天灾人祸之发生,乃是原因结果,是众生无量劫之共业,这是轮回之苦。

132. 知足是最上等的财富。我们应学习惜福!

133. 拥有知足心,心念较能保持理智,不轻易受诱惑、不迷失自己,也不容易走错方向。

134. 其实,在这世界上,有些人本来很富裕,或生活过得还不错,但因不知足,而起了贪欲。人一旦屈服于强烈贪欲迷妄的刺激,很容易毁坏自己。

135. 可信赖的人,无论他是亲属或是朋友,他是最好的亲人。人与人之间,最难能可贵的,是彼此有一种安全感。彼此能为对方着想、坦诚相待,互相保护,互相提醒彼此的错误,不相互欺骗,也能够互相指引走向正道。


136. 正思维能牵制我们的思想和举动,正思维也不被偏见、恶念或个人的利益所左右。

137. 若要提升人格,正确的行为是很重要。

138. 思想过程只不过是知识的粮食,若要向前迈进,了悟真相及因果关系,须对身体、感觉、心念保持警觉,每一个念头都了了分明,以避免被恶念所左右,这是寻求智慧的最高点。(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文章之“八正道”,其中之“正念”与“正定”)

139. 其实,大多数人不是很坏,只是缺乏善良慈悲的心。当某件事情产生,良心就很容易被妒嫉与自私给埋没,而种下恶因;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人而不自知。

140. 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是大使,对人生应有责任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141. 世上人人皆平等,都是血肉之躯,不应去伤害他人。人因行为而尊贵,不因身份而尊贵。

142. 将心比心,每个人都不愿被人伤害,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需要慈悲。

143. 平安健康就是福。

144. 世间的动乱、人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没互相尊重、侵犯他人,皆源自贪(无止境的欲望)、嗔(憎恨及暴躁的脾气)、痴(嫉妒与自私)、慢(傲慢,瞧不起他人)、疑(不相信因果)(傲慢与不信因果也属於愚痴)。要根除贪嗔痴,就要从每个人本身做起。

145. 要爱护自己,就要勤修智慧,顾好自己的这一颗心,去除邪念。

146. 每个当下的念头,都要了了分明,善与恶也只不过在一念之间。

147. 慈悲与智慧必须并重。因慈悲是一种定力,可以稳定情绪而不犯下错误,化险为夷;智慧可以让我们更稳而不迷失方向。这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每个当下,都要细细的体验及精进的学习,这一切皆须要耐心。

148. 万法因缘生、因缘灭,一切万物的成、住、坏、灭,自有因缘。
149. 恨会导致恶性循环,因果没完没了。

150. 我们应尽力去保护儿童免遭虐待、免遭性骚扰及性侵犯。不单是儿童,每个人、每个阶级,都不应该被虐待。将心比心,人与人应互相尊重。

151. 世界本来很简单,但人因不甘寂寞,好热闹,把事情弄得很复杂来满足自己的感受,犯下种种的罪行,如诡计多端,陷害人,引发纷争、斗争、战争及杀盗淫妄酒毒品等等。

152. 因为太忙、太赶,再加上人与人之间互不了解,又缺乏慈悲,就容易和对方产生误会而结怨。
153. 当问题发生时,我们应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

154. 心存善念,就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祝福。

155. 尊重他人,不瞧不起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156. 一个人的观念,往往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而八正道能够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会产生错误或偏执上的行为。(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 文章之注释)

157. 慈悲心与发脾气不能共存,许多时候都是因为一念之差而将坏事做尽,因此大家都需要在每一分、每一秒学习保持正念,才不会失去理智。

158. 人不能一昧的往外求,需要拿出时间,让自己静下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心灵才能有所进步,才不会迷失方向。

159. 若大家都能“熄灭贪嗔痴、长养慈悲心”,世间会更和谐,人间将会更少的发生灾难。

160. 不要只听一点点就断章取意,歪曲了整件事情。

161. 世上哪一个人不苦呢?每个人都有他的苦衷,只是他人没告诉我们而已。因此,别看人好或有成就时,就起妒嫉与自私之心。
162. 每个众生都有他无量劫所带来的业力。佛陀说,每一个众生在无量劫(即是数不尽)轮回中所受的委屈流的泪水及生老病死所流的泪水,多过全世界大海的海水;这是轮回之苦。也因为生死轮回太久了,如再加上本身善的意志不坚定,众生就不停的在恶道中轮回。

163. 善恶皆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因要遇到缘才能成熟结果,有如种子需要水与阳光一样。众生出世已无量劫,已是千万亿次或数不尽的次数了;因此,有的善果与恶果还未成熟。各人因果各人了,每件事、每个天灾人祸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和结果(因果)。但果会因善念、慈悲、智慧及努力断除贪嗔痴慢疑而有所不同(慢即是傲慢,疑即是不信因果,傲慢及不信因果也是属於痴)。有如大量的盐,加入少量的水就太咸;但加入大量的水就淡了。水就如善念、慈悲、智慧及精进努力断除贪嗔痴,可以改变结局。

164. 其实佛法是修自己的心,修自己的起心动念,断除贪嗔痴。而我们看到佛像会礼敬,那是表示我们对佛陀导师的尊敬,警惕自己不造恶业及精进修行,并非像神话般有佛在佛像里;佛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佛在我们的心里,那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165. 影响道德腐败,大略有十三种原因:

(1)。妒嫉与自私控制人心,而做出种种恶业。
(2)。无法控制粗暴的脾气,导致失去理性。
(3)。欲望控制人的行为;寻找各式各样的刺激来娱乐自己。
(4)。不断的炫耀自己所拥有的物质,甚至互相做比较。
(5)。为了微不足道之事而你争我夺、大事渲染,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益或满足自己的感受等等。
(6)。因为好玩好热闹好刺激,许多人在不良活动的诱惑中寻找更多的感官乐趣,多过于从事善举。
(7)。傲慢之心是其中一个导致社会种种问题之根源。大多数傲慢之人并不知本身是社会问题之制造者,而自以为是,时常看不起别人,种下种种恶因。
(8)。盲目的维护自己人所犯的错误(方言说“西瓜占一边;一边倒”),认为自己人一定是对的,或许也知道自己人做错,但纵容自己人,甚至给予助力去危害他人。
(9)。不分是非好坏,只是为了好玩好热闹好刺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去思考会否危害他人。
(10)。因为贪婪某种事物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
(11)。因为讨厌某种事物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
(12)。因为愚痴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
(13)。因为害怕:例如,因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到危害而不择手段去伤害他人。
166. 为何家庭、社会、国家或世界会纷乱?因为失去慈悲,“妒嫉、自私、脾气”,就有如影子一样,跟随而来!

167. 我们不愿意别人伤害我们,我们为什么要去伤害人呢?

168. 如一个家庭里、社团里、组织里、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彼此有慈悲,就会有爱心与悲悯,恶毒之心就不轻易侵入人心。

169. 因为妒嫉、自私与坏脾气,数不尽的岁月,众生堕入四恶道(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里承受痛苦!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恶心智状态的危险性,它是可以避免的,但必须修习及持续的努力断除贪嗔痴。我们很容易找借口,让自己做出无法补救的恶行,种下恶因。
170. 观想妒嫉、自私与坏脾气的危险性,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愤怒及培养慈悲心。要改掉妒嫉、自私与坏脾气,就要培养慈悲心及持戒律(培养良好的德行)。守好戒律是基本为人之道,拥有身为人的基本条件,慈悲心会越来越坚固(“良好的德行”,请参考“伤人伤己,得不偿失”文章之注释;此文章有略做解释)。

171. 众生的脑电波,如人的脑电波,是一种能量;时常练习慈悲,练习祝福自己、祝福他人,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我们将会拥有慈悲的心,但这需要耐心。慈悲的心能造就对个人、家庭、大众、社会、国家、世界的和平(请参考“慈悲禅的练习”之文章)。


172. 慈悲是一种定力,它让我们在生活中不迷失方向;临终时(死亡前的那一刹那)也能保持清净之心。清净之心非常重要,因它会影响一个人临终时的最后一个念头而出世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或地狱(请参考“质量的定律”之文章)。
173. 要时刻考查自己妒嫉、自私与坏脾气有否改善,慈悲心有否增长;每天自我反省,是在学习成长,自我进步。反省自己,例如:
(1)。有制造社会问题吗?
(2)。自己的身、口、意是否为善或造恶?(请参考“身为人的基本条件”;“伤人伤己,得不偿失”文章之注释)
(3)。待人诚恳吗?是否友善?
(4)。乐意帮助人吗?
(5)。会否了解别人的苦衷?
(6)。有倾听的能力吗?
(7)。妒嫉、自私与坏脾气有否改善?


174.在这世界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喜欢做义工,帮助他人。但是,当他身边认识的朋友有些成就或生活较好时,此人会突然对有成就的朋友冷漠,用冷漠、冷嘲热讽或其他方式来伤害朋友,因为他不想别人比他好。这是否潜意识有一种希望看到别人痛苦的心态,“你比我苦,你比我凄惨,我帮助你;你比我好,我妒嫉你。”这是很可惜,也很可怕的。甚至有些人一边帮助人,但带着的心态是看不起人,也许他本身也观察不到自己的心态。“瞬间生万念”,一个想法的产生,潜意识隐藏着数不尽的念头;潜意识的念头,如没有很强的正念,是很难观察到。妒嫉是毒药,慈悲是一生的功课,须要时刻练习,以观察每个当下的心念。

175. 人跟人之间的相处,常会出现自以为是,只考虑到自己的立场,没体谅别人的感受与处境,因此造成了许多纷争,暗地里看对方不顺眼;有的语言带刺,恶言相向、有的吵架、有的打架、有的杀害,甚至到国家与国家的战争,这是很可悲的。176. 许多人在自己的圈圈里尔虞我诈、互相算计;我的国势比较强、我的组织比较大、我的团体比较出名、我的权势比你高、……等等。我们放眼看这世界,许多人都在自己生活圈子里不甘寂寞,斗个不亦乐乎,忽略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在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恶性循环,间接的伤害整个世界。

177. 人的贪婪与野心引发了战火连连,甚至几个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导致许多无辜的人受牵累。他们爱热闹,感受刺激,斗得整个世界仿佛只有他们,忽略了他人的存在。如果要他们静下来,别那么忙于互相算计与斗争,也许他们会很寂寞;就因为不甘寂寞,而制造了许多是非,唯恐天下不乱,苦哉!

178. 大家都是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尽管战火没漫延到其他国家,但战争所引发的后遗症(排放的烟火、气体、热能、辐射等等),不知不觉伤害了地球,全世界的人都在承受环境的污染与压力。仇恨之火也在许多人心中滋生燃烧,只要因缘条件成熟就会一触即发,爆炸开来! 苦哉!
179. 许多人的勾心斗角,也陷害无辜的人,自以为是的把某些人标签为属於某些团体或派系,拿这些人来做牺牲品,陷牺牲者于孤立与无助之中。他们这些人的行为,是否与作奸犯科无异呢?!

180. 依因果论探讨所谓的列祖列宗,已根据各人的因果业力,在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中出世了又去世,去世了又出世……,不停的轮回;如果是轮回为人,也未必是同姓氏、同性别、同国籍或同种族。再说,如果他勤于修行,可能已解脱轮回了。我们拜祭去世的长辈,是基於一种对他们的礼敬。
181. 至今的文明时代,还是有许多迷信者喜欢问卜,问某某人是否与己相克;某某人就这样成为代罪羔羊。其实,无人与己相克,贪婪、嗔心、愚痴才是克星。

182. 无论小孩是聪明,或是学东西比较缓慢等等,但愿大人们都疼爱他、不欺负他、不嫌弃他、不遗弃他。

183. 众生的脑电波,如人的脑电波,是一种能量;有能量就有其频率。躯体的死亡阻止不了“识”(意念,也是能量)的流动。(请参考“质量的定律”之文章)


184. 一个生命临终(临死)最后的“识”与另一个新生命开始的“识”是无间断的,这是一个过程;因为死者最后那一刹那的“识”(Last Thought Moment)所产生的能量频道(就是根据其善与恶的业力)再生,而可能出世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或地狱。185. 众生因质量不灭定律,在生死中轮回徘徊。佛陀悟到了如何解脱轮回的方法。佛陀教导众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文章之注释“八正道”)

186. 精进努力断除贪嗔痴,依八正道、观四念处,才能灭除轮回的质量不灭定律,证悟涅盘,圆满真实幸福。

187. 佛陀不鼓励把某人当偶像来崇拜,因为会妨碍观察能力、分辨能力,阻碍思考能力,产生执着,而障碍修行;所以,应依法不依人。佛陀入灭前,告诫众生“应依戒律与法为老师,应依四念处为安住。”即是劝导众生,戒律与法是老师。而八正道是法的精髓与法的根本,一切法不离八正道。

188.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述说未来世界德行被忽略。当人类累积的贪嗔痴,再加上掌权者的无明、嫉妒、自私、不负责任;因人类和掌权者错误的做法,此污浊的风气将形成区域的弊病。未来的世界将会由贪嗔痴自燃之火所毁灭。

189. 人的贪嗔痴牵引这世界,贪婪及生活恶性竞争笼罩人心。例如,人与人之间为了各自利益,妒嫉与自私,导致互相内斗与暗算、尔虞我诈。外有贪污、舞弊、谋杀、奸杀、抢劫、掠夺等各式各样的罪行及从事不正当的职业。还有,贪婪的开发、大自然被破坏、二氧化碳被大量排出、环境受污染、温室效应等等。这一切,皆影响着地球。

190. 要减轻地球的负担,人们须不奢侈、不浪费、拥有少一些奢侈的东西。严格来说,除了衣食住行药及日常需用品,拥有奢侈物质的东西越少越好;它能减轻地球的负担。除此,主办只为了好热闹、玩乐与奢侈的活动,能免则免,因劳财又伤民,劳师动众,搞得车水马龙,排出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废气,污染了空气;使用的电流及其他资源,增加了环境的负担,伤害了地球。因此,许多的人事物,是对这世界有贡献,还是慢慢的、一点一滴的、无形中在破坏这世界呢……?

191. 在贪嗔痴中,还是会有少数的善存在。但很可惜的,很多时候,有智慧者被拒于一旁,善言被忽略、不获重视。这些善心人的声音很少被聆听;这些善言大多数会被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却不合理的言论给埋没了,因那些不合理的言论可以迎合人的贪嗔痴之心。


192. 当人类道德沦丧时,罪案频频发生,这股不良的能量对自然现象也变幻莫测;因此,引来了无穷尽的困难与痛苦!

193. 对地球的破坏已根深蒂固,而且又牵连巨大,加上旷日持久,要把这趋势扭转,几乎是不可能之事。然而,以个人来说,我们应尽力而为,尽一己之力,精进学习,做有德行之人,不做伤害他人之事。同时,也要培养环保的意识。

194. 天灾人祸频频发生,人是否有所体会?人间的苦难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世间的苦状。将心比心,但愿人类能因此而生起警惕之心,不单只是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也要净化身心、培养德行。

195. 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并非靠仪式或问卦拜拜祈求来的,是从每个人本身做好自己及靠全世界人类培养德行、净化身心、同心协力、爱护环境、互相尊重,一起来达成的!

196. 人人培养德行,德行将创造出良好之条件,能调节气候及季节,世界才能更平安,每一个人才能有好的计画!

197. 现今生为人,愿不伤害他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净化身心。


198. 现今得人身,我们可选择远离罪恶或把自己推下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或地狱道。因果是我们真正的财产!

199. 有人会问:“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众生在无量劫数不尽的轮回中,有时出生为天神,有时生为人,有时为阿修罗,有时为饿鬼,有时做畜生,有时出生在地狱;众生因为因果业力,在六道中不停的交替轮回着,因此带来善与恶的习气及潜意识的恶习;就有如水的污秽,有:(1)浮在水面的,(2)在水中的,(3)沉在水底的。潜意识的恶习就有如沉在水底的污秽,只要因缘条件成熟就会一触即发。能得到人身,多多少少都有他的福德因缘,只是带有不同的习气。多坏的人都有他善的一面,如果我们愿意去了解他,就能体会到他善的一面。人都有过去世未成熟的善业与恶业;业力是因,缘是条件,因要遇到缘才能结果。因有如种子,缘有如阳光或水分;种子遇到阳光或水分才能生长。业力成熟的过程中,善的意志力是否坚定(正念),就要看他本身的造化了。也因为轮回太久了,如再加上本身善的意志不坚定,众生就不停的在恶道中轮回。

200. 每个人来到这世界,其实都想做好人。但是,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朋友、不同的亲戚、不同的事情。如遇到不好的人,交到坏的亲朋戚友,本身如果善的意志不坚定,慢慢的自己也跟着有了变化,善良的本性也就渐渐变坏,而潜意识的恶习也呈现了。

201. 如遇到不良的环境,却有坚定的善之意志力,能不为所动,就能出于污泥而不染。

202. 有的人处在好的环境,还是恶习难改。例如,有的人参加义务慈善团体,但依然贡高傲慢,不以礼待人,处处看不起人,处处为难人,不負責任等。也许这些人会让我们感到心灰意冷;但换个角度想想,幸好他们还拥有“想做善事”的这颗心;一时之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祝愿他们有一天能看回自己的心念,拥有善良的德行。

203. 如只有慈悲,无智慧,会造成许多烦恼及困扰。因此,慈悲要有智慧(拥有正念)来扶持,方向才能更清晰。


204. 互相尊重的意思,不是用在一起做坏事;真正的互相尊重,是不欺负人、人人平等、不瞧不起人。

205. 不知何时,出现“叛逆期”这三个字,加在某些青少年身上。其实,某些大人们的妒嫉与自私、不懂为他人着想、尔虞我诈、贡高傲慢、瞧不起人、奸诈狡猾等,这不也是叛逆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有许多的想法,大人们应用时间,彼此互相倾听、互相了解(其实,人生从出生到老死,每一个阶段,都有思想的不同。细心观察,每分每秒、每个刹那,思想都在改变)。不要把“叛逆”这两个字眼,加在青少年身上,这是不公平的。

206. 愚忠、盲从和迷信会让人失去正确的思考能力而导致迷失自己。


207. 勿贡高傲慢,瞧不起人。佛陀说:“当一个人口渴时,喝了清水;有人喝了可以止渴,又有人喝了是不能止渴的吗?”佛陀又说:“火把的光不会只是照耀这一方,而不照耀那一方。因此人人平等,就像清水和火把的光一样。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阶级之分,也是贡高傲慢之人形成的。贡高傲慢之人,他不也是自己傲慢的奴隶吗?”

208. 所谓人权,就是懂得互相尊重。互相尊重的意思,不是用在一起做坏事,也不是表里不一的尊重;真正的互相尊重,是不欺负人、人人平等、不瞧不起人,无论活在那个圈子里,家庭里、工作里、组织里等等,亦是如此。但很可惜的,许多人忘了互相尊重,只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209. 假期时,父母可拨出一些时间带孩子去孤老院、孤儿院等等,让他们学习懂得去关心他人,学习慈悲。

210. 佛陀曾解释饮酒的害处,并且说明无数众生因为饮酒,失去正确的观念及理性的思考,而受到痛苦的折磨及失去幸福。

211. 六道轮回不稳定。佛陀曾说,人之所以会出世,是根据以下四种所造成的:
(1)。有从事善举,积福积德。
(2)。因为有从事善举,积福积德,就出世于善道(天界或人间)。
(3)。因为出世于好的地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容易被诱惑。

(4)。出世在天界或人间,也是不稳定。好的因果享用完了,过去世无量劫还未成熟恶的因果业力会让人又再轮回。有些从天界直接下地狱。如出世在人间,接触到坏的亲朋戚友或受到其他诱惑及误导,而不小心也学坏,又种下种种恶业。因此,佛陀说:涅盘最上乐(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

212. 在这世界上,因天灾人祸,许多人尚在饥饿中。饥饿是很痛苦的、是大病,衣食住行无忧的我们,应知福惜福,勿无中生有,勿惹事生非,勿制造社会问题。

213. 意志力有分善与恶;善的意志力使人不会变坏,恶的意志力会促使人造恶

214. 为人父母者:
(1)。教导孩子不做坏事
(2)。教导孩子时时行善
(3)。培养孩子的慈悲与智慧,也教导孩子不贡高傲慢,不瞧不起人

(4)。让孩子求学(有知识)及拥有一技之长,以便踏入社会后易找到工作。

215. “应尽力去保护儿童,免遭虐待。”
大约有三种导致儿童受虐待的因素:
(1)虐待者之迷信,认为与孩子相克。
(2)虐待者的脾气相当暴躁而无法控制。
(3)虐待者是精神病患者。
216. 虐待者,大多数都有封建思想、不懂得尊重他人,认为“此人是我养的,即使打死打伤,我何错之有?”。而大多数目击者,也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打伤或打死也不关我的事”。相信古时的虐待案更加多,因为那时没儿童保护法令,也没媒体去报导及监督;加上大多数人贪生怕死、懦弱的本性,即使知道某人被虐待,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最后,被打死,丢在某处也无人知道。现有保护儿童法令了,人还是那么胆大妄为,造作恶业。

217. 愿有关保护儿童的部门采取严厉行动,也愿有关当局能成立小组,关注那些被虐待的个案,监督虐待者及保护被虐待的孩童,直到他们长大,有能力自我保护;因为小孩子单纯,虽然被关注的当时已脱离被虐待的险境,但即使日后再被虐待,他们也不懂得去表达,也可能在担心自己不被理解、怕自己被遗弃或被恐吓的情况下而不敢透露。

218. 孩童及其他人士遭虐待事件频频发生,其实我们所看到的新闻报导,相信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有些孩童或其他人士遭虐待,没被发现,也许是被左邻右舍或亲朋戚友发现了,也不向有关当局投诉或报警,因为自私及怕麻烦的心态,就昧着良心,当着什么都不知道。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与你、我、他及世界是息息相关的,不要以为不是自家的孩子,不是自家的事就与己无关。虐待事件时常被忽略,即使被关注也是五分钟热度,过后就草草了事,这是很可悲的。

219. 我们应尽力去保护儿童免遭虐待、免遭性骚扰及性侵犯。不单是儿童,每个人、每个阶级,都不应该被虐待。将心比心,人与人应互相尊重。


220. 不要为了个人的利益或因妒嫉和自私搞乱了一个有意义的事;此乃造恶业也!

221. 人人常说:“助人为快乐之本”;此话没错。但您深入想一想,他人在痛苦当中,我们帮助了他,其实是做为人的本能。他人痛苦,我们却快乐…?当您在有能力帮助他人时,这是您的福报,应充满慈悲的心去帮助他人!

诚心心语-陈慧语录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阅读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更多诚心心语-语录,可游览网站: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To read more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words, please click :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報章“精彩女人版”及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

陈慧择善固之、善良、负责。发现自己要走的路之后,会很进取,可以冲破任何障碍。在她身上,可看到这强烈的特色。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人人皆有苦衷(学习同理心)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六十
65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人与人之间,往往都没设身处地的体会他人,没学习同理心,不愿意用心倾听;甚至只听一点点就断章取意,歪曲了整件事情。

有一次,我看到有两个朋友在彼此述说生活所面对的挫折。一个朋友说,他心情感到很痛苦;另一个朋友就回答说:“你这样哪里算什么痛苦?我的情形比你更痛苦!”这朋友不服气的反驳说:“你这算什么挫折,只不过是……!”在一旁的我,很担心他们会起冲突;幸好两人没吵起来。

世上哪一个人不苦呢?每个人都有他的苦衷,只是他人没告诉我们而已。(因此,别看人好或有成就时,就起妒嫉与自私之心。)

每个众生都有他无量劫所带来的业力。佛陀说,每一个众生在无量劫(即是数不尽)轮回中所受的委屈流的泪水及生老病死所流的泪水,多过全世界大海的海水;这是轮回之苦。

前阵子接到一个十多年老友的电话。他说,看到报章报导方知道我以前那么苦;虽然是轻描淡写,但他感受得到,我心里很感激他。他问我是不是有十多个领养人;我告诉他不是,我只有一个领养人,领养人把我寄放在他人家里。因此,我遇到大略三种人:
(1)好心人,每当领养人毒打我,这户的人就会百般阻止,不让领养人毒打我。领养人怒气无处可发,一气之下,又带着我寄宿到别户(是经由他人介绍或随便找一户)。
(2)有些人,因为觉得雇佣费少不划算,同时又担心这领养人毒打之下,如不小心把我打死,家里闹出人命,就硬下心肠,不让我住下。(雇佣费总是在讨价还价,而大多数人只让我睡在走廊。)
(3)心肠恶毒之人,任由领养人毒打我,还在旁落井下石及看热闹,有如在看戏,不亦乐乎。领养人打骂完,回去了;但是这些人,如自己不顺心,弱小的我也成为他们情绪不稳定的出气筒。有时,怒气一发不可收拾,又嫌弃领养人给他们雇佣费少,他们也不善待我,就干脆不让我住下去。就这样,我一户一户搬,过着无家流浪的生活……。那时候,我心里感到彷徨无助与害怕,不知如何是好。

我和他简单的谈到这段经历。

记得十多年前我认识他,偶尔见面,我们会谈起一些佛法,他很理直气壮的告诉我,他不相信因果。他说,世间上太多人好心没好报,许多坏人都过得很好。其实,他所看到的只是外在。

恶业还未成熟时,恶愚人以为它是甜如蜜,但当恶业成熟时,恶愚人就会自食恶果。—(法句经69)

恶业不会即刻带来果报,如刚挤出的牛奶不会即刻凝固,但恶业还跟随着恶愚人,如同灰烬覆盖下的活火炭。—(法句经71)

善恶皆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因要遇到缘才能成熟结果,有如种子需要水与阳光一样。众生出世已无量劫,已是千万亿次或数不尽的次数了;因此,有的善果与恶果还未成熟。各人因果各人了,每件事、每个天灾人祸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和结果(因果)。但果会因善念、慈悲、智慧及努力断除贪嗔痴慢疑而有所不同(慢即是傲慢,疑即是不信因果,傲慢及不信因果也是属於痴;所以,贪嗔痴慢疑也简称为贪嗔痴)。有如大量的盐,加入少量的水就太咸;但加入大量的水就淡了。水就如善念、慈悲、智慧及精进努力断除贪嗔痴,可以改变结局。

当时的他,不知了解多少。十多年后,我再次接到他的电话,他告诉我,方知道我有那么坎坷的过去,不过从没听我提起过。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逢人便说,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倾听。我的情况特殊,也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易理解!

谈呀谈的,他告诉我……原来,他也有坎坷的童年;他父母亲时常吵架,吵架时,父母时常会对着他说:“你要跟爸爸?还是选择妈妈?”

他父母亲就这样,逼这一个无辜的孩子做选择;他说,当时他很害怕!他需要爸爸,也需要妈妈。

他也告诉我,但这些苦比起我所受的,我辛苦多了。他说,他至少有个疼爱他的妈妈伴着他,不必漂泊流浪,不必受虐待,不必受人欺负。

我告诉他,虽然我和他的经历不同,但人人皆有苦衷,我也可以体会他当时的辛苦、恐慌与无助。他对我的同理心深表感激。

话说回来,他母亲因彷徨无助,时常这里拜拜,那里拜拜的,也到处问卦。小时候的他,看在眼里,两人的吵架,拜拜就能好吗?到最后,父母亲两人还是不和。那时候起,他误以为佛法就是拜拜与问卦而已。因此,他心里对宗教产生一种抗拒感。

我向他解释,其实佛法是修自己的心,修自己的起心动念,断除贪嗔痴。而我们看到佛像会礼敬,那是表示我们对佛陀导师的尊敬,警惕自己不造恶业及精进修行,并非像神话般有佛在佛像里;佛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佛在我们的心里,那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谈呀谈的,他感叹的说,感觉社会较不注重德行,世界生病了;我告诉他,这是五蕴之苦(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是原因结果;一言一行皆因果!

到达彼岸,即是证得涅盘的人,只有少数。大多数的人,皆在此岸生死轮回中来去徘徊。—(法句经85)

然而,依照正法实行的人,去除贪嗔痴,能够到达彼岸,越渡了极难越渡的生死轮回。—(法句经86)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慈悲禅的练习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四十七期(2006年)
47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6)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练习慈悲禅最主要是培养本身的慈悲心,而慈悲也是一种不让我们犯下错误的定力。

为何家庭、社会、国家或世界会纷乱?因为失去慈悲,“妒嫉、自私、脾气”,就有如影子一样,跟随而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的人权组织章程序言曾回应佛陀说的法:“人心引发战争;所以,维护和平的信念也必须在人的心中建立起来。”

我们不愿意别人伤害我们,我们为什么要去伤害人呢?
如一个家庭里、社团里、组织里、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彼此有慈悲,就会有爱心与悲悯,恶毒之心就不轻易侵入人心。

有时我们看到某些人,会生起厌恶之心,这是潜意识的妒嫉及小火(脾气)。小火不熄灭,就会漫延成大火(失去理性)。当大火燃烧,五样东西会随之而来:

(1)。恶毒心,无情无义了!
(2)。不畏惧法律,不怕天不怕地,不畏惧因果了!
(3)。不羞耻于他所做的坏事!
(4)。不懂得分辨是非!
(5)。有如森林着火,无同情心,甚至置他人于死地!身为人的基本条件
因为妒嫉、自私与坏脾气,数不尽的岁月,众生堕入四恶道(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里承受痛苦!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恶心智状态的危险性,它是可以避免的,但必须修习及持续的努力断除贪嗔痴。我们很容易找借口,让自己做出无法补救的恶行,种下恶因。观想妒嫉、自私与坏脾气的危险性,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愤怒及培养慈悲心。要改掉妒嫉、自私与坏脾气,就要培养慈悲心及持戒律(培养良好的德行)。守好戒律是基本为人之道,拥有身为人的基本条件,慈悲心会越来越坚固(“良好的德行”,请参考“伤人伤己,得不偿失” 文章之注释;此文章有略做解释)。

众生的脑电波,如人的脑电波,是一种能量;时常练习慈悲禅,练习祝福自己、祝福他人,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我们将会拥有慈悲的心,但这需要耐心;慈悲的心能造就对个人、家庭、大众、社会、国家、世界的和平。

慈悲是无妒嫉与自私的,慈悲是没种族、国籍、宗教与信仰的分别
慈悲禅,首先要从自己开始(因为懂得自爱,就会懂得尊重他人;自爱,就是培养良好的德行),然后扩大到大地宇宙一切的众生。慈悲是一种定力,它让我们在生活中不迷失方向;临终时(死亡前的那一刹那)也能保持清净之心。清净之心非常重要,因它会影响一个人临终时的最后一个念头而出世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或地狱(请参考“质量的定律”之文章)。

在这里,我以简单方式与大家分享慈悲禅的练习,可用观想或口念。我们可坐在椅子,或者是盘腿而坐;每天用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视各人时间而定),在早上起身或晚上临睡前,或以各人时间而定,来进行练习。(慈悲禅是培养我们本身的慈悲心)

慈悲禅的练习:
“愿我脱离危难和仇敌,脱离内心的痛苦,脱离身体的痛苦;愿我远离嗔恨、远离怨恨、远离悲痛、远离妒嫉、远离恶业;愿我快乐的照顾自己;愿我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

愿我的父母亲、我的至亲、我的师长、亲戚和朋友、无亲戚关系的、及有敌意不友善的众生,也像我一样,愿他们脱离危难和仇敌,脱离内心的痛苦,脱离身体的痛苦;愿他们远离嗔恨、远离怨恨、远离悲痛、远离妒嫉、远离恶业;愿他们快乐的照顾自己;愿他们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愿他们以正当的方法获得资产而不被剥夺!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业力。

愿保护我们的天神,愿全国的人、全世界的人,大地的人类,愿所有三界的众生(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注释1),愿他们脱离危难和仇敌,脱离内心的痛苦,脱离身体的痛苦;愿他们远离嗔恨、远离怨恨、远离悲痛、远离妒嫉、远离恶业;愿他们快乐的照顾自己;愿他们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愿他们以正当的方法获得资产而不被剥夺!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业力。

愿一切众生、一切生物、所有形体的众生、一切名相的众生、一切身躯的众生、已出生或未出生的众生、一切女性者、一切男性者、一切圣者、一切非圣者、所有的天神、所有的人类、所有在陆地上生存的众生、所有在水中生存的众生、所有在空中生存的众生、所有在苦道中的众生,愿他们脱离危难和仇敌,脱离内心的痛苦,脱离身体的痛苦;愿他们远离嗔恨、远离怨恨、远离悲痛、远离妒嫉、远离恶业;愿他们快乐的照顾自己;愿他们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愿他们以正当的方法获得资产而不被剥夺!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业力。”

(我们可重复数次,从“愿我脱离危难和仇敌……”,至到最后。)
要时刻考查自己妒嫉、自私与坏脾气有否改善,慈悲心有否增长;每天自我反省,是在学习成长,自我进步。反省自己,例如:

(1)。有制造社会问题吗?
(2)。自己的身、口、意是否为善或造恶?(请参考“身为人的基本条件”;“伤人伤己,得不偿失”文章之注释)
(3)。待人诚恳吗?是否友善?(注释2)
(4)。乐意帮助人吗?
(5)。会否了解别人的苦衷?
(6)。有倾听的能力吗?
(7)。妒嫉、自私与坏脾气有否改善?(注释1):“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请参考“略说三十一界生存状态” 之文章 (31 Planes of Existence)
(注释2):在这世界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喜欢做义工,帮助他人。但是,当他身边认识的朋友有些成就或生活较好时,此人会突然对有成就的朋友冷漠,用冷漠、冷嘲热讽或其他方式来伤害朋友,因为他不想别人比他好。这是否潜意识有一种希望看到别人痛苦的心态,“你比我苦,你比我凄惨,我帮助你;你比我好,我妒嫉你。”这是很可惜,也很可怕的。甚至有些人一边帮助人,但带着的心态是看不起人,也许他本身也观察不到自己的心态。“瞬间生万念”,一个想法的产生,潜意识隐藏着数不尽的念头;潜意识的念头,如没有很强的正念,是很难观察到。
妒嫉是毒药,慈悲是一生的功课,须要时刻练习,以观察每个当下的心念。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伤人伤己,得不偿失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六十四期
64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不同的领域,从家庭、组织、社团、党派至国与国之间,大多数的人都活在自己的圈圈里;人跟人之间的相处,常会出现爱搞派系、自以为是,只考虑到自己的立场,没体谅别人的感受与处境,因此造成了许多纷争,暗地里看对方不顺眼;有的语言带刺,恶言相向、有的吵架、有的打架、有的杀害,甚至到国家与国家的战争,这是很可悲的。

许多人在自己的圈圈里尔虞我诈、互相算计;我的国势比较强、我的组织比较大、我的团体比较出名、我的权势比你高、……等等。

应互相尊重
我们放眼看这世界,许多人都在自己生活圈子里不甘寂寞,斗个不亦乐乎,忽略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在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恶性循环,间接的伤害整个世界。

所谓人权,就是懂得互相尊重。互相尊重的意思,不是用在一起做坏事;真正的互相尊重,是不欺负人、人人平等、不瞧不起人,无论活在那个圈子里,家庭里、工作里、组织里等等,亦是如此。但很可惜的,许多人忘了互相尊重,只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贪婪引发斗争
人的贪婪与野心引发了战火连连,甚至几个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导致许多无辜的人受牵累。他们爱热闹,感受刺激,斗得整个世界仿佛只有他们,忽略了他人的存在。如果要他们静下来,别那么忙于互相算计与斗争,也许他们会很寂寞;就因为不甘寂寞,而制造了许多是非,唯恐天下不乱,苦哉!

从报章一直可阅读到的战争,牺牲了许多无辜的人,导致死伤无数,许多生命毁于一旦,许多家园受摧毁,数不尽的人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孤儿寡母的哭喊声……,但这一切依然不能唤醒他们的良心。他们越演越烈,是否正是某些自私贪婪的人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殊不知,大家都是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尽管战火没漫延到其他国家,但战争所引发的后遗症(排放的烟火、气体、热能、辐射等等),不知不觉伤害了地球,全世界的人都在承受环境的污染与压力。仇恨之火也在许多人心中滋生燃烧,只要因缘条件成熟就会一触即发,爆炸开来!苦哉!

同样的,这并没唤醒资源丰富及较少天灾国家里许多人的互爱珍惜。我们不难发现,当工作上的需要或执行任务时,负责的是别人,有些人因妒嫉和自私,都希望此人办不成而暗地里利用手段,看他如何撑下去;而此负责人为了达到成果,千辛万苦。话说回来,如此负责人顺利完成工作或成功执行任务,此人要是善的意志不坚强,他也开始会暗地里用手段去陷害其他人,在圈圈里斗个不停,也连累他人。因他们的勾心斗角,甚至也陷害无辜的人,自以为是的把某些人标签为属於某些团体或派系,拿这些人来做牺牲品,陷牺牲者于孤立与无助之中。他们这些人的行为,是否与作奸犯科无异呢?!真是呜乎哀哉!人与人之间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冷漠。殊不知,大家都是同在一条船;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如船沉了,大家一起沉下,为时已晚矣!每个人都拥有身为人的基本条件(注释1),那就是对己对人皆慈悲,彼此善待,世界才能迈向和平。世界和平,是从人人有慈悲,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开始。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這是永恆的真理。—(法句经5)

能够有戒律(参考注释1)到老是好事、是乐;有正信及不动摇的信心是好事、是乐;智慧具足是好事、是乐;不造作恶业是好事、是乐。—(法句经333)

(注释1):身为人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德行):
1)不杀生,不伤害众生“伤害众生,也包括不择手段暗地里伤害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对众生有慈悲心);
2)不偷盗(包括不赌博、应布施和慷慨);
3)不邪淫(尊敬自己与他人的尊严);
4)不欺骗诳说“不胡说八道”、不恶口毁谤、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应正直和诚恳);
5)不饮酒、不服食毒品(能保持清醒及警觉的能力)。“这是对己对人基本的慈悲。”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错误的心念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六十
61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记得在多年前,有个朋友告诉我,他附近有位两岁小孩,因家长迷信,认为这小孩与他们相克,所以一遇到不如意事情,就会虐待这小孩。当我听到朋友形容这小孩被虐待的方式,我顿时惊讶!大约二十多年前我被虐待的其中一种方式,怎么会流传至今?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是谁教的呢?太可怕了! 不寒而溧!难道教的人和学的人不怕阎罗王,不怕因果吗?

我感到难过;一个不到两岁小孩,竟被如此虐待。也不晓得这小孩究竟被虐待多久了,只知道是在他两岁时才被我这好心肠的朋友发现。过后,这两岁的小孩在这朋友的帮助下送给他人领养了。他说,领养父母很疼爱这小孩。

仅仅两岁的小孩,都不记得曾经被虐待。但愿这领养父母都一直的疼爱他,无论这小孩长大后是聪明,或是学东西比较缓慢等等,都一样疼爱他,不欺负他、不嫌弃他、不遗弃他。

我小时候五岁之前的情景,我只依稀记得一些片段而已,我喜欢跟着保姆,有时她上洗手间,我会在旁等着她。保姆告诉我,大约在我三岁或四岁时,保姆与她先生偶尔会相骂,我就马上站在保姆面前,张开双手,用小小的身躯说要保护保姆,让大人们啼笑皆非,他俩就停止相骂了。听到保姆的这一段述说,原来我小时候就那么见义勇为,感情丰富!

保姆还告诉我,我三岁就有音乐天分。我喜欢画人像,所以偶尔会要求保姆买簿子给我。

让我最记得的是我五岁时,从保姆那儿被带走。我想念保姆,我哭得很伤心,那时的我还告诉自己,有一天,我一定要来找保姆。我被带走那时,我一直认着路线,转左、转右……;在我受虐待时,我一直想念保姆,几个星期过后,或几个月过后(我也忘了),趁他人不注意时,我就逃走,跟着路线一直走,转左或转右的……,走了好一段路……。就这样,我回到保姆家,敲门时就哭了。但他们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必须通知领养人……,我又被带走了。领养人也警告保姆,不可探望我,不然会打得我更重。

那个时代的人较保守,不敢投诉到有关当局,也不知道怎么投诉或到哪里投诉。

贪嗔痴是克星
至今的文明时代,还是有许多迷信者喜欢问卜,问某某人是否与己相克;某某人就这样成为代罪羔羊。其实,无人与己相克,贪婪、嗔心、愚痴才是克星,亦是心魔。

只有自己才能造恶,自己才能污染自己;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恶,自己才能清净自己。无人能清净他人,净与不净只看自己。—(法句经165)

错误的心念(注释1:十恶)比任何敌人或仇家带给自己更大的伤害。—(法句经42)

(注释1)十恶:
(1)。杀生(包括伤害众生:不择手段暗地里伤害他人、无悲悯之心、幸灾乐祸,使他人失去信心)
(2)。偷盗(包括赌博、做不道德之事、也包括毒品及其他不道德之事与事业等等)
(3)。邪淫
(4)。欺骗诳说(胡说八道)
(5)。两舌(挑拨离间)
(6)。恶口毁谤
(7)。绮语(花言巧语)
(8)。贪婪
(9)。嗔心
(10)。愚痴(妒嫉与自私;慢(傲慢,瞧不起他人)及疑(不信因果)也属於痴)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质量的定律(众生在“十二因缘”不停的轮回)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六十
61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当我们喝一杯水,这杯水在身体内,并没消失。它会变成汗、尿、水气等排出体外。排出体外后也不等於无;受热后,它会形成水蒸汽,聚合形成云;云受冷,凝结成水而下雨。雨水受热干了,又形成水蒸气;周而复始,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

例如一杯水倒在地上,用布把地擦干,水就消失了吗?水还是存在的,水在布中;布干时,水又形成水蒸气。诸如以上,一再循环,周而复始,只是因缘(条件),换了形状而已,可是还是存在宇宙之中。

又譬如一张纸烧了,它还是在这宇宙中,它化成灰烬、烟、气体与热能。一切万物,一切众生,包括能量,亦是如此;这就是物理学所说的“质量不灭定律”。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佛陀)已明了质量不灭定律这道理。

众生的脑电波,如人的脑电波,是一种能量;有能量就有其频率。躯体的死亡阻止不了“识”(意念,也是能量)的流动,一个生命临终(临死)最后的“识”与另一个新生命开始的“识”是无间断的,这是一个过程;因为死者最后那一刹那的“识”(Last Thought Moment) 所产生的能量频道(就是根据其善与恶的业力)再生,而可能出世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或地狱。

众生因质量不灭定律,在生死中轮回徘徊,就在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注释1)中不停的轮转。佛陀当时也悟到了如何解脱轮回的方法。佛陀教导众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当人能了解苦、无常、无我时,真正的慈悲才能从内心发出,方能真正体会他人的痛苦。精进努力断除贪嗔痴,依八正道、观四念处,才能灭除轮回的质量不灭定律,证悟涅盘,圆满真实幸福。

请参考我以“健康最上福、知足最上财、信赖最上亲、涅盘最上乐(法句经204)”为主题的“上福、上财、上亲、上乐” 的文章,里头略解释八正道、四念处。

佛陀不鼓励把某人当偶像来崇拜,因为会妨碍观察能力、分辨能力,阻碍思考能力,产生执着,而障碍修行;所以,应依法不依人。佛陀入灭前,告诫众生“应依戒律与法为老师,应依四念处为安住。”即是劝导众生,戒律与法是老师。而八正道是法的精髓与法的根本,一切法不离八正道。

(注释1)略解释“十二因缘”:
(1)无明:是愚痴的意思,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2)行:因无明,生起身口意的行为业力,有时为善,有时为恶。
(3)识:由过去世身口意的业力而产生的意念而有了今生的生命。
(4)名色:名是心识,亦是精神;色是物质。名色亦称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属於物质,意思是身体由四大:地(如身体的骨节、牙齿等等)、水(如汗液、唾涕、脓血、便利等等)、火(如热度、温暖等等)、风(如呼吸、气息等等)所组成。而受、想、行、识是属於精神。
(5)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传达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的机能。
(6)触:六根接触六境所生起的感觉,如亮暗、冷热、软硬等等,这是感官接触六境所产生的。
(7)受:对於接触到的人事物有苦与乐,喜欢或讨厌的感受。
(8)爱:有了感受,如无正念,就会产生贪嗔痴之爱欲,如贪婪的爱财、淫欲的贪爱色、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以得到虚名等等。
(9)取:有了贪嗔痴之爱欲,就会不顾一切的去取得,导致种下恶因。
(10)有:经过身口意业力,潜伏着一种能量,称为“有” 。
(11)生:有了“有” 的能量,又再“生”,再出世,新的生命又开始
(12)老死:有了生,就有了生老病死。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轮回的循环,是经过以下的因缘相续轮回:
(1)无明,(2)行,这两个因缘是“过去”的二支因;

(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这五个因缘是“现在”的五支果;
(8)爱,(9)取,(10)有,这三个因缘是“现在”的三支因;
(11)生,(12)老死,这两个因缘是“未来” 的二支果。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人心与活动影響地球

Mind and Action Affect the World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隨著科技的發達﹐溫室效應的產生﹐地球氣溫一直在上升。全球升溫導致海水升漲。在这物质至上的社会,德行与环保似乎被忽略了。

有位老科學家羅夫洛克很忧心的说:“一切太迟了,我们已经不能挽回全球暖化的趋势。唯一可做的,就是准备最坏的到来。”
科学家的证实,吻合了佛陀的说法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述说未来世界德行被忽略。当人类累积的贪嗔痴,再加上掌权者的无明、嫉妒、自私、不负责任;因人类和掌权者错误的做法,此污浊的风气将形成区域的弊病。未来的世界将会由贪嗔痴自燃之火所毁灭。

人的贪嗔痴牵引这世界,贪婪及生活恶性竞争笼罩人心。例如,人与人之间为了各自利益,妒嫉与自私,导致互相内斗与暗算、尔虞我诈。外有贪污、舞弊、谋杀、奸杀、抢劫、掠夺等各式各样的罪行及从事不正当的职业。还有,贪婪的开发、大自然被破坏、二氧化碳被大量排出、环境受污染、温室效应等等。这一切,皆影响着地球。
气候变得异常
当地球自我调节的机制受到干扰,使到大自然现象的特性失去平衡,大自然无法自行调整,导致气候转变及带来不寻常的风与雨,气候将会变得异常,因此引发了史无前例的天灾,如大水灾、大地震、海啸、风灾、雪灾、气候干旱等等的大灾害频频的发生。(要减轻地球的负担,人们须不奢侈、不浪费、拥有少一些奢侈的东西)。严格来说,除了衣食住行药及日常需用品,拥有奢侈物质的东西越少越好;它能减轻地球的负担。除此,主办只为了好热闹、玩乐与奢侈的活动,能免则免,因劳财又伤民,劳师动众,搞得车水马龙,排出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废气,污染了空气;使用的电流及其他资源,增加了环境的负担,伤害了地球。因此,许多的人事物,是对这世界有贡献,还是慢慢的、一点一滴的、无形中在破坏这世界呢……?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的资料,到了2100年时,如果空气污染的情况持续恶化下去,二氧化碳的浓度就会高出目前的150%。到时候,接下来的子子孙孙也许必须戴上氧气筒才能出门!

自然现象变幻莫测
在贪嗔痴中,还是会有少数的善存在。但很可惜的,很多时候,有智慧者被拒于一旁,善言被忽略、不获重视。这些善心人的声音很少被聆听;这些善言大多数会被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却不合理的言论给埋没了,因那些不合理的言论可以迎合人的贪嗔痴之心。那些言论不是真相,也非出自於爱护他人,他们只是为了一己之私、甚至是好玩好热闹而已。这些不善之举在世界中散播着,因此,自然界受到干扰而导致失衡。当人类道德沦丧时,罪案频频发生,这股不良的能量对自然现象也变幻莫测;因此,引来了无穷尽的困难与痛苦!影响道德腐败,大略有十三种原因:

(1)。妒嫉与自私控制人心,而做出种种恶业。
(2)。无法控制粗暴的脾气,导致失去理性。
(3)。欲望控制人的行为;寻找各式各样的刺激来娱乐自己。
(4)。不断的炫耀自己所拥有的物质,甚至互相做比较。
(5)。为了微不足道之事而你争我夺、大事渲染,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益或满足自己的感受等等。
(6)。因为好玩好热闹好刺激,许多人在不良活动的诱惑中寻找更多的感官乐趣,多过于从事善举。
(7)。傲慢之心是其中一个导致社会种种问题之根源。大多数傲慢之人并不知本身是社会问题之制造者,而自以为是,时常看不起别人,种下种种恶因。
(8)。盲目的维护自己人所犯的错误(方言说“西瓜占一边;一边倒”),认为自己人一定是对的,或许也知道自己人做错,但纵容自己人,甚至给予助力去危害他人。
(9)。不分是非好坏,只是为了好玩好热闹好刺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去思考会否危害他人。
(10)。因为贪婪某种事物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
(11)。因为讨厌某种事物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
(12)。因为愚痴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
(13)。因为害怕:例如,因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到危害而不择手段去伤害他人。

以上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导致社会混乱,种下种种恶因。因此,应时刻警惕自己,不犯以上错误愚痴的行为。

精进学习,做有德行之人
欲望控制了人们的活动。他们寻找各式各样的感官乐趣来刺激与娱乐自己,并取得谋利。因这种破坏已根深蒂固,而且又牵连巨大,加上旷日持久,要把这趋势扭转,几乎是不可能之事。然而,以个人来说,我们应尽力而为,尽一己之力,精进学习,做有德行之人,不做伤害他人之事。同时,也要培养环保的意识。譬如,将垃圾分类处理,放进不同的资源回收筒。

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学习平时把家里、公司、团体,能够资源回收的物品,例如纸、铝罐、塑料、玻璃等等分类好。经过有资源回收筒的地点时,把分类物品放进筒里。

据我所知,很可惜的,许多地方的资源回收筒被當局运走。详问之下,才知道有人把这些资源回收筒当垃圾筒,乱丢一番。當局很难处理,就干脆把它运走了;因此,资源回收筒少之又少。

我们现在终於找到某些有资源回收筒的地点,例如南华医院、旧观仔角及檀香寺等等。总的而言,有关当局应多用心教育提升人民的环保意识。

不因小善而不为,不因小恶而为之
不因小善而不为,不因小恶而为之。别小看随手乱丢垃圾,也许因此造成沟渠阻塞,下雨时水不能流通而引起水灾;也别小看随手一丢还未熄灭的烟蒂,也许因此会造成火灾;就这样的造下了恶因,苦哉!


天灾人祸频频发生,例如2004年12月26日大海啸,死亡人数逾二十九万,受影响人数超过五百万(包括一百万人流离失所)。2005年10月8日南亚大地震,死亡人数近九万,受伤人士超过六万九千人,流离失所的人更是多不胜数;他们要重建家园,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其历程和其艰苦,实非外人可想像得到。2006年几乎又重演2004年之大海啸。此外,还有每天都可在报章所阅读到各式各样的天灾人祸;人是否有所体会?世界的灾难频频发生,是由於内有人类内心的贪嗔痴,外有环境污染,所引发许多的天灾人祸。如果要消除天灾人祸,除非每个众生都了解因果的道理,懂得消除自己的贪嗔痴,懂得如何净化自己。人间的苦难是借镜
人间的苦难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世间的苦状。将心比心,但愿人类能因此而生起警惕之心,不单只是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也要净化身心、培养德行。

人人培养德行,德行将创造出良好之条件,能调节气候及季节,世界才能更平安,每一个人才能有好的计画!


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并非靠仪式或问卦拜拜祈求来的,是从每个人本身做好自己及靠全世界人类培养德行、净化身心、同心协力、爱护环境、互相尊重,一起来达成的!原因,结果
现今生为人,愿不伤害他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净化心灵。现今得人身,我们可选择远离罪恶或把自己推下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或地狱道。因果是我们真正的财产!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人之初﹐性本善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四十六期(2006年)
46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6)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某天﹐我到住家附近买椰浆饭,一包是一令吉。卖椰浆饭的是个大约十岁的小孩,当时我给几个钱币。接过椰浆饭,将准备离开,这小男孩忽然很急的叫着:“Kakak!Kakak!”(意思是“姐姐、姐姐”)。我回头一看,这小男孩把两角钱还给我,原来是我多给了两角钱。那一刹那我好感动;好诚实的小孩!人之初,性本善,但愿他日后长大了,无论遇到任何事情,或多大金额的诱惑,都能保持着这颗赤子之心,不被不良环境所影响。

曾有一则新闻,一名华裔孩童被虐待好长的一段日子。有一天,这遍体鳞伤的孩子趁着大人不注意时,逃了出来,被一位好心肠的马来同胞发现了,而向警方报案,这小孩因此得救了,暂时住在福利部。这小孩的父亲为了掩饰自己虐待孩子的恶行,竟然诬赖小孩很坏。反之,这单纯的小孩,在记者访问之下,还说好久没见父亲了,很想念父亲,我感触颇深。小孩子最不容易记恨记仇;而且,小孩子很容易原谅父母亲或他人所犯的过错。人之初,性本善呀!

某天,我受邀演绎佛曲,有个朋友带着一名七岁小女孩,告诉我说,小女孩的父母亲离异了,母亲忙碌,把小孩寄宿在亲戚家。这位亲戚却虐待这小女孩,小女孩受惊吓过度,影响了学习能力。上一年级时,功课跟不上,同时也不敢和其他同学说话,怕与人接触。当时,我听了好难过,拿起了小女孩的手轻轻一吻,摸摸她的头,小女孩顿时热泪盈眶。我抱着她瘦削的身躯,不禁让我感到一阵阵心酸!小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

那朋友接着说,幸好,她现在跟妈妈一起住了。在受到关爱之下,她的学习能力也慢慢有所进步了!

以上我接触的,我感觉到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有人会问:“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众生在无量劫数不尽的轮回中,有时出生为天神,有时生为人,有时为阿修罗,有时为饿鬼,有时做畜生,有时出生在地狱;众生因为因果业力,在六道中不停的交替轮回着,因此带来善与恶的习气及潜意识的恶习;就有如水的污秽,有:(1)浮在水面的,(2)在水中的,(3)沉在水底的。潜意识的恶习就有如沉在水底的污秽,只要因缘条件成熟就会一触即发。

有的人是好人,但为何有时会做坏事而种下恶业?佛陀说,有四种原因牵引着,导致人做坏事:
(一).盲目的维护自己人所犯的错误(方言说“西瓜占一边;一边倒”),认为自己人一定是对的;就算知道自己人犯错,也纵容自己人,甚至给予助力去危害他人。
(二).粗暴的脾气导致失去理性。
(三).不分是非好坏,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贪图一时之乐或好玩好热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去思考会否危害他人。
(四).因为害怕:例如,因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到危害而不择手段伤害他人;因为贪婪某种事物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因为讨厌某种事物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因为愚痴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
(以上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导致社会混乱,种下种种恶因。因此,应时刻警惕自己,不犯以上错误愚痴的行为。)

能得到人身,多多少少都有他的福德因缘,只是带有不同的习气。多坏的人都有他善的一面,如果我们愿意去了解他,就能体会到他善的一面。

人都有过去世未成熟的善业与恶业;业力是因,缘是条件,因要遇到缘才能结果。因有如种子,缘有如阳光或水分;种子遇到阳光或水分才能生长。业力成熟的过程中,善的意志力是否坚定(正念),就要看他本身的造化了。也因为轮回太久了,如再加上本身善的意志不坚定,众生就不停的在恶道中轮回。

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于专。”仁义礼智之本性,人人皆有。人虽有愚贤善恶之不同,但在幼小时,多数相差不远。可是,因学习环境及知识的不一样,性格开始有了转变。因此,父母及长辈的身教及言教是非常重要的。

吉祥经有一段说道:“远离恶愚人,莫与卑鄙的人来往;应亲近善者,且与有德行的人为友。”

亲近善者
每个人来到这世界,其实都想做好人。但是,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朋友、不同的亲戚、不同的事情。如遇到不好的人,交到坏的亲朋戚友,本身如果善的意志不坚定,慢慢的自己也跟着有了变化,善良的本性也就渐渐变坏,而潜意识的恶习也呈现了。

反之,如遇到不良的环境,却有坚定的善之意志力,能不为所动,就能出于污泥而不染。

祝福他们
话说回来,有的人处在好的环境,还是恶习难改。例如,有的人参加义务慈善团体,但依然贡高傲慢,不以礼待人,处处看不起人,处处为难人,不負責任等。也许这些人会让我们感到心灰意冷;但换个角度想想,幸好他们还拥有“想做善事”的这颗心;一时之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祝愿他们有一天能看回自己的心念,找回善良的本性。

佛陀教导众生要修持慈悲观,因慈悲是一种定力,能稳定情绪而不犯下错误,化险为夷,不会使人迷失方向。慈悲要有智慧(拥有正念)来扶持,方向才能更清晰。(请参考“慈悲禅的练习”之文章)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環扣環的世界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记得在我大约十岁时,我寄宿在一户人家;这家前面就是佛学院。我时常到佛学院听经、念经,还有每个月受八关斋戒一天。

在佛学院,我认识了几个小朋友及好几位老婆婆。有时我会教老婆婆们诵经,还懂得解释因果经给她们听;老婆婆们都喜欢我。那时候,每个星期天下午,佛学院有佛学讲座,主讲人是一位大约60岁的禅师。那位禅师样貌温和,像一位慈祥的爷爷。我每星期天都到佛学院听禅师讲经,而且坐在最前面,希望听得更清楚,我好开心。每当禅师解释一些字句,有写在黑板,虽然我那时候似懂非懂,我都会记录下来;簿子里记录的是31界宇宙生存状态和略說Abhidhamma论藏经(关于心意识)。那记录簿,我像宝一样保管,搬家的过程中,虽然辛苦,我都不会把它遗失,如今已将近30年了,我还保留得很好。

禅师讲经一段日子,又要到外地弘法了。当我知道这位慈祥的禅师要到远地时,我数次流泪,也伤心了好一段时日,心里一直期盼着能再见到禅师,虽然说那时候老禅师并不认识我;但我体会到禅师的慈悲,我也感受到禅师对云云众生在苦海中轮回的悲悯胸怀。禅师无私的奉献,精进修行及弘法,用心良苦的劝导在苦海中的众生,但愿众生能体会。

过了不久,我也被带去别家寄宿了……

转眼间,就在1999年,我认识了一位禅修的佛友,我问了他一些问题,他就带我去见一位长老。我好开心,原来那位长老就是在我大约十岁时常听他讲经的老禅师,Suvanno长老,老禅师已将近八十岁了;他还是像二十多年前那样,像个慈祥的爷爷。我向老禅师问了很多关于佛法的问题,老禅师见我如此真心诚意,就答应教我修禅了,我好开心。我小时候稍懂坐禅,现有禅师指点,我进步多了。后来我先生也修禅。

老禅师有句口头禅,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勿贪心,贪心会给人做点心”。想想这句话,蛮有意思的;当人起贪念时,他会比较容易上当,导致受骗。


说到我先生,在2000年,他是我一位热心的朋友介绍的。朋友说我一个人在外,身边有个人分享、分担会比较好;他说,他有位大学学弟,人格成熟、稳重、有修养,还有和我一样,有佛法情操,很适合做我的伴侣。结果就这样,我们认识了,一起修禅、授戒。世界真奇妙啊!

话说回来,有一天,他说要带我去他以前住过的老家看看,那时候才知道我和我先生小时候就认识了。原来在我大约七岁吧,我住过他家,那时他才八岁,他依稀记得有个人三天两头就到他家打我;过了不久,不知怎样的,我又被带走了。但我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对住在他家的记忆也只是某些小片段而已,无法连贯起来,也许住在他家的时间并不长。我有时和他开玩笑说:“幸好那时你没欺负我,嘿嘿!”

缘分就是那么奇妙,相隔二十多年之后,让我遇到我先生;我先生说,重遇到我,有如在保护曾落难的小公主天使!所以,他一直称呼我为“小公主天使”(如要他直呼我名字,反觉不自在),很温馨!我很感激他如此疼爱我。

我先生有位分行同事,那么巧,原来也是我朋友;还有另外一位分行同事曾是我学生。

在2003年,我参加国际讲演会。有一位成员,问我是不是陈慧;原来在小时候,我住在他家对面,我那才省起他的方言名字和我很相似,叫辉。那时,我住的那户人家有两个小孩;我放学回家,那户人家不准我温习功课,要我帮他们看管小孩;如果他们的小孩自己不小心跌倒哭了,这笔帐会算在我头上。我在那儿日子不好过,对面的人家看不过眼他们欺负我,有时会过来教训他们几句。这对面的人家,其中一位就是他。

我十岁时,在佛学院认识的其中一位小朋友,也是这位讲演会成员的朋友。

世界就像大圈圈
还有许多朋友,虽然彼此在不同的领域,但似乎是环扣环,一时也说不完……

世界就像圈圈,互相连系,我们朋友的朋友,尽管在不同的领域,也许大多数,我们都认识。所以,请不要吝啬彼此一句诚心的好话、一个亲切的笑容,人与人之间要结善缘啊!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願我們充滿著慈悲喜舍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五十二期(2007年)
52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7)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慈悲喜捨又称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是疼爱,愿他人快乐;慈爱是一种温暖、关怀、柔和与善意。悲无量心是同情心,悲悯之心;看到众生受苦,能激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感同身受的悲心。

慈与悲合称为慈悲。當我們的慈悲能一步步擴大,那時候,我們會對每個人都生起一種憐憫的心﹑祝福的心。那時候,我們會不忍心去傷害每一個人,這必須很細心的﹑深深的去體會及實踐。


慈悲是希望众生能过得好好;慈悲是充满关怀,没丝毫妒嫉自私,没种族、国籍与信仰的分别,这种慈悲可扩展到对一切宇宙里的众生。无论我们是那一个种族、那一个国籍、那一个信仰,我们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因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许多环境下会互相牵连的。如果希望世界和平,就必须从每个人做起,做好自己,不做坏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母、夫妻、亲子、朋友、同事、上司、下属、社团组织之间、国与国之间,大家能互相有慈悲,人与人之间就会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是非。我们每一个众生在无量劫中轮回很久了,出世了又去世,去世了再出世,就这样生老死、死老生……,周而复始的轮回着;所以人与人之间,每一世都可能有不同关系。佛陀说:“在众生中要找一个以前不是你的父母亲、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儿女的众生是很难的。”可想而知,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一个大家庭,只是相隔太久,大家都忘了……,这也是轮回之苦。

喜无量心是眼看他人能离苦得乐,不分种族、信仰和国籍,心中都能生起无限的喜悦;就算是冤家敌人能离苦得乐,也同样会生起无量欢喜心。喜也义为真诚称赞他人的优点,使他人生起欢喜心而更有信心。喜无量心是没有妒嫉自私的。

大多数人只为自己或亲人得到快乐而生欢喜心。我们不难发现,当一个人有乐事或成功时,大约会有六种表现不同的人:

(1)为你真心感到喜悦!
(2)会恭贺你,但心里没什么感觉,只是形式而已 。
(3)不批评也不为你感到喜悦,感觉与己无关。
(4)不为你感到喜悦、不以为然,心里想“有什么了不起”,心中生起自私妒嫉,但不会正面讽刺你!
(5)不为你感到喜悦、不以为然,心里想“有什么了不起”,心中生起自私妒嫉,因为这些人之前是那么的瞧不起你;因此,他们心里会生起不平衡,用冷漠的态度来对待你!但不会正面讽刺你!
(6)心中充满自私妒嫉,会讽刺你!

捨无量心是捨去分别执着的观念。其实,世界上必有八风吹来又吹去(以因果来观察,我们在过去世及今世,都会时而为善,时而为恶。所以,善与恶的因果不断生灭,有时兴、有时衰……,八风不断的交替循环,吹来又吹去)。所谓八风,是赞、毁、得、失、兴、衰、哭、笑。因此,我们应学会观无常,学习捨,学习不执着。观身的污秽(不净),就不轻易起贪恋与执着;应了解苦,体会乐是苦的原因,就不轻易沉醉与迷恋(大多数的人只管世间的乐,沉溺于感官的享受而没具备洞察其灾害的智慧);观察心的无常而不迷惑;了解因业力形成五蕴而体会无我。因此,我们不容易被邪恶所引诱及不容易被欲望所俘虏。

感官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徵;凡不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生灭的现象。感觉敏锐之人会察觉它的不完美,体会其意义。所以被称赞时要保持平常心,心存感激和祝福,但不要得意忘形;别人不喜欢我们时,也别气馁无力;鸿运当头时也保持平常心,心存感激和祝福,但别过度兴奋而自傲忘本、产生执着;酶运临头时也别垂头丧气,所谓否极泰来,不好的总会过去。用平常心去观看一切得与失的过程,心情就不会如汹涛骇浪,就有能力去保持正念。因为当我们心灵平静,头脑清晰之时,正念方能伴我们左右,而一步步的迈向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而是内心的体验。

春天的花开了又谢,夏天的草绿了又枯,秋天的果熟了又落,冬天的雪结了又融。天上的浮云总是聚散无常,水中的浮萍总是漂浮不定,世间的众生总是悲欢离合,人间的因缘总是起起落落。即使是尽一切力量也阻止不了一朵花的凋谢,即使是家产万贯也买不到一个太阳不下山,人生无常啊!因此,要把握当下,以超越轮回为目标,以慈悲喜捨为根基,以佈施、持戒、修禅为桥樑。佈施大略分为法佈施、财佈施、无畏佈施等等。持戒为不杀生、不伤害众生(伤害众生:包括不择手段暗地里伤害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不偷盗、不赌博、不邪淫、不欺骗诳说(不胡说八道)、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毁谤、不饮醉人之酒、不服食毒品、不做不道德之事业、不幸灾乐祸、拥有悲悯之心等等。修禅即是行住坐卧中保持正念。

愿我们的心充满着慈悲喜捨,您的四无量心会影响那些和您有缘之人,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您的慈爱,使有机会亲近您的人感受您的真诚与善良,而让他们的心充满着自信和勇气去面对这残酷无情的世界;此乃广结善缘也,功德无量!佛陀教导的慈悲喜捨,愿能摄授你我之心,共沾法喜!

愿所有众生得到平安与快乐,愿他们远离灾害及危险,愿他们脱离精神与身体的痛苦,愿他们好好的照顾自己。祝大家新的一年福慧增长、幸福安康!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粗暴的脾氣是造成對自己及他人的傷害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五十九期
59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前陣子有一則新聞﹐一名小孩看到地上有兩毛錢﹐就很高興的拾起來﹔然後又拿了媽媽的手提袋。小孩左手拿著兩毛錢﹐右手拿著媽媽的手提袋﹐滿臉笑容走向媽媽﹐很親切的撒嬌﹕“媽媽!媽媽!”那時候﹐這位媽媽正忙著﹐扳著臉孔﹐心情似乎不佳。當她一看到孩子拿著自己的手提袋﹐就以為是孩子頑皮﹐拿手提袋玩。她就不問青紅皂白的大聲吼叫﹕“為甚麼那麼壞!拿手提袋玩!”接著就大力從孩子手中搶了手提袋﹐又用力往孩子頭部重重打了一下。孩子身體失去了平衡﹐跌倒在地上。小孩不知發生了甚麼事情﹐就委屈的哭了。

後來媽媽才知道﹐冤枉了孩子﹐孩子本意是好的。原來小孩看到地上的兩毛錢﹐就以為是媽媽弄丟的﹐就想拿給媽媽﹐也很機靈的拿了媽媽的手提袋﹐順便讓媽媽把兩角錢放進手提袋裡。小孩原以為會得到媽媽的讚美和鼓勵!

自從小孩的頭部被用力敲打後的那一天晚上起﹐這小孩幾乎每晚都很難入眠。媽媽開始緊張了﹐就帶著孩子去給醫生診斷。醫生說﹐孩子的腦部受傷了﹐因而造成失眠。孩子是無辜的﹐不要把怒氣發泄在孩子身上﹐於心何忍啊!

醫生提醒家長勿隨意打孩子的頭部﹐以免造恶业!如發現頭部或眼部遭到撞擊後﹐應立刻求醫。

我小時候﹐頭部曾被人打了好几次,也流過兩次血。

那時我是寄宿在別人家﹐這家其中有一位成員脾氣很暴躁。有一天﹐他又吹毛求疵的向我發脾氣﹐用硬物打我的頭部﹐導致流血。他們也沒有帶我去給醫生診斷﹔後來傷口是怎麼復原﹐我也忘了。

又有一次﹐是另一位成員脾氣暴躁﹐用硬物打我的頭部﹐又流血了!也沒帶我求醫治療。

我長大後﹐因近視去配眼鏡﹔驗眼師發現我右眼有受傷後留下的疤痕。驗眼師說﹐傷口的疤痕很接近眼珠﹐幸好沒傷及眼珠﹐這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只是﹐右眼的視力變得較弱﹐容易疲倦!

驗眼師問我﹐是不是小時候身體太虛弱造成的﹖或是被人打傷的﹖我不知如何回答。我心裡想﹐是身體太虛弱造成的嗎﹖還是頭部曾被人用硬物打而受傷造成的﹖我不得而知了!都過去了﹐是消業障吧!

無可否認﹐粗暴的脾氣是會導致自己或他人的傷害。有時人無法控制脾氣﹐讓脾氣隨心所欲﹐而一發不可收拾﹐喪失了理智﹐甚至做出無法補救的惡行﹐而種下恶因、造成恶果!

不要让粗暴的脾气随心所欲
不要養成發脾氣的壞習慣﹐熄滅脾氣是可以練習的。觀想發脾氣的危險性﹐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憤怒﹐時刻於醒覺的狀態來觀察自己心的起伏﹔當脾氣要發作時﹐知道脾氣要發作了﹔當你知道時﹐可即時觀察自己的呼吸做為你的目標﹔幾十秒﹐幾分鐘﹐或更長﹔慢慢的﹐你會覺得脾氣減低﹐而漸漸消除!時刻有耐心的保持這樣的練習﹐會帶給我們人格的提昇﹐幫助我們消除脾氣和培養廣闊的胸襟﹐進而擁有一顆慈悲的心;这一切皆须恒心与毅力。

你也可以练习慈悲禅来培养慈悲(请参考“慈悲禅的练习”之文章)。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感恩須用心體會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五十四期(2008年)
54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8)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有一位爸爸帶著孩子到鄉下玩。那時候的鄉下還沒開發﹐洗手間沒有抽水馬桶﹐糞便都是要用人工挑。他們到了鄉下的時候﹐剛好有一位挑糞便的工人走過﹔那孩子就馬上捏著鼻子說﹕“爸爸﹐爸爸﹐这个人好脏!好臭好臭哦!”。

這位爸爸知道孩子們的那些動作是不對的﹐但這爸爸也沒大聲責備孩子﹐因為他要顧及孩子的自尊心﹔就輕輕挪開孩子的手﹐對他們說﹕“孩子!孩子!你們長大後去挑糞便好不好﹖”
“不要!不要!我長大後才不要挑糞便呢!”
“那爸爸去挑糞便好不好﹖”
“不要!不要!爸爸不可挑糞便!”
“爸爸不挑﹐那媽媽來挑糞便好不好﹖”
“不要!不要!媽媽也不可挑糞便!”
“媽媽不挑﹐那由公公婆婆來挑糞便好不好﹖”
“都不要! 都不要!公公婆婆也不可去挑糞便!”

将心比心,不伤害他人(不要从小就养成傲慢的习气)
這位爸爸就對孩子說﹕“你不挑糞便﹐也不讓你親愛的人挑糞便。一個大家都不願意去做的工作﹐挑糞便的叔叔去做了﹔挑糞便的叔叔也同樣有他親愛的人啊!将心比心,如果他是我们亲人,我们也知道他辛苦呀!我們要感恩挑糞便的叔叔去做大家都不願意做的工作。他可是人类环境的美容师呀!多么伟大啊!人因行為而尊貴﹐并非因身份而尊貴﹔以後看到挑糞便的叔叔或掃垃圾的叔叔﹐千萬不要捂著鼻子﹐說好臭好臭哦!這樣會傷到他們的自尊心﹐知道嗎﹖應該對他們說﹕“叔叔﹐叔叔﹐謝謝您哦!辛苦您了﹐不要太勞累哦!” 让我们一起来感恩我们大地环境的美容师吧!”

假期时,父母可拨出一些时间带孩子去孤老院、孤儿院等等,让他们学习懂得去关心他人,学习慈悲。

会为别人着想之人,决不轻易伤害任何人。感恩的心﹐從小就要學起﹐别让孩子自小就养成傲慢及瞧不起人的坏习惯﹐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大人須以身作則。

感恩须用心体会:感恩這個字眼﹐要如何去體會是從我們衣食住行的生活中﹐每一點每一滴去學習。這是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每個當下﹐都要耐心、細心的體驗及精進的學習。

前兩個星期﹐我看了一卷紀錄片﹐片中是訪問一些在歐洲某個國家的華僑。有一位華僑婦女﹐因丈夫在欧洲有家族生意﹐所以隨著其夫移民到欧洲。這位婦女說﹐好多家鄉的朋友都很羨慕她能夠去到充滿浪漫氣息的歐洲國家﹐又羨慕她很有錢。她說﹐剛到那里時﹐是覺得很浪漫。但久而久之﹐她又覺得很無聊﹐就時常找幾個朋友打打牌﹑搓搓麻將。接著﹐她還很炫耀的說﹕“在這裡﹐有錢也沒用啦!沒地方可以去玩,也沒地方可以花!”

天呀!我很驚訝﹐‘有錢也沒地方可以花!’這樣沒感恩的話也說得出口﹐太可悲了﹐也實在太過份了,她似乎只知道吃喝玩乐。她可知道世上有多少人為了生活費盡心思﹑奔波勞碌。她可知道世上有許多人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因天災人禍﹐流離失所﹐許多人甚至填了一餐﹐就不知下一餐還有沒有著落﹔許多人餓死街頭﹑尸骨遍野﹔她真的是‘吃得太飽’﹐忘了感恩自己衣食住行無憂﹐忘了感恩自己有那麼好的生活條件。她更无法了解,即使生在富贵中,也深受六道轮回之苦啊! 下一世也未必富贵啊!因为在过去世或无量世还有未成熟善与恶之业力。甚至不知道或无法体会如何解脱轮回之苦海,只是懵懵懂懂的出世了又死,死了又出世……,在生死中不停的交替轮回着。佛陀说:“众生在数不尽的无量劫轮回中所流的泪水,多过全世界大海的海水。” 这是轮回之苦!

如果是我訪問她﹐我會理直氣和的對她說﹕“這位女士﹐您這麼有錢﹐沒地方花﹐讓我幫您拿去慈善機構﹐幫助那些在災難中的人;如没地方去,您还可去孤儿院、老人院或灾难区义务帮忙,那不是比只懂得奢侈的玩乐更有意义吗?您還可為自己積点福!”知福惜福要修福﹐千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福卻消福呀!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为何欺负人?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五十期(2006年)
50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6)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在我十八岁时,在学校附近租房间,早上走几分钟就到達学校。那房间可住四个人,一个人每月租金大约70元,两张双层床。那时候,加上我,还住着两位同校同学。她们来自北海,每逢星期五一放学,她们就赶着回家,星期一早上直接到学校,中午放学才回到租的房间。故此,她们一星期只住四天半而已,唯我一星期住足七天。屋主开始不喜欢我,因为租给我很不值得;别人一星期只住四天半,一个月三十天来说,只住二十天左右,屋主可以省点电水费,而我却住足30天。屋主还有为租客包伙食,其他两个人有包伙食,而我却没包伙食,因为那时给房租费后所剩不多,屋主更不喜欢我了。像我这样的租客,租给我真不划算。

那时对我来说,不包伙食,可省些钱,我大多数买一包白饭,放些酱油,就是一餐了。偶尔,会加一粒蛋;晚餐,有时吃,有时也没吃。(就当是减肥,虽然我不肥;请勿这样吃法,会营养不良。)

逢年过节,学校假期更是多天,其他两人都回家了,屋主很不耐烦的问我,为什么不回家,我当时不知如何回答他。家?家在哪里……?那时的我,住到哪儿,就把哪儿当家了。

屋主是对夫妇,一切关于租房之事都交给太太管理;这位屋主是位斤斤计较、心地狭窄之人。

在这间屋子住了一段时期,也让我有如上了一堂课……(其实,我住过的每一户人家,都有如上了人生的一段课程。如今想起,人性的恶毒,不禁让人感叹万千。但侥幸的,还是有遇过善良的屋主。)

应自我反省
屋主有位亲戚。屋主和这亲戚两人不知为何,碰面互不打招呼。这屋主有时会语言带刺、冷讽热嘲他的这位亲戚。但这位亲戚向来都是保持沉默。这位亲戚早出晚归,不在家时,有时屋主就会跟我们说他这亲戚有多坏,这屋主卻不反省本身的惡習。屋主有这亲戚的房间锁匙,而这位亲戚并不知道。有时乘这亲戚不在时,屋主会进这亲戚的房间搜查一番。哗!屋主太可恶了!不懂得尊重他人,此举乃侵犯人权之一。除此,星期日是假期,这亲戚不用上班,可多休息,而这屋主竟用了迷你音响,把音响调得最大声,放在这亲戚窗口旁,然后很得意的样子。这亲戚还是保持沉默,忍气吞声,这位亲戚好可怜!

唉!人为何要欺负人呢!?为什么他们不懂得思考:“我是如此,别人亦然;别人如此,我亦然;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将自己与别人视为同一,不伤害他们,或不让他们被伤害。”

(不包括五岁前及十七岁后)五岁至十七岁之间,我飘泊流浪,寄宿过十九户人家,有好人,有坏人。“一种米养百种人”,目睹那些坏人的坏行为,我不禁想,难道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有因果报应吗?

现在想起来,如果这些坏人从商,是否会是奸商呢?如果从政,是否是个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呢?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哪个领域,他们是否正正当当的做人呢……?

话说回来,年尾学校放七个星期的长假,那两位同校同学,就没租房了;因为接近两个月,她们也会想,不必浪费两个月的租金,开学才来找房间。

屋主对我说,如要继续住下,必须多付100元,没钱付,就得搬。就这样的,我又搬了……!

人与人之间要了解
我有位朋友到外地求学,学校假期时会回槟城。有一天,他遇到我,对我说:“因屋主很计较,我们很不自由,现在我们几个同学联合租整间屋子,我现在终於明白,你为什么一直搬家了!”我顿时不知如何回答他,他根本不理解,我的搬家和他的搬家情况不同,我是身不由己啊!如何告诉他我的状况……?他愿意倾听吗?他的心听得懂吗?他体会得到吗?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温暖,是须要真诚、相互尊重、互相分享、互相提醒彼此的错误、彼此感到没威胁、有安全感的。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搖動世界的手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五十三期(2008年)
53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8)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嗚。。。嗚。。。”一陣哭聲驚動了正在廚房忙著的媽媽﹐原來四歲的孩子跌倒在地上!這母親連忙仔細檢查孩子那裡受傷了﹐幸好沒有。這位明理聰慧的母親﹐溫和的對孩子說﹕“寶貝﹐不要怕。來﹐勇敢的﹐自己慢慢站起來﹐你是可以做到的﹔寶貝﹐加油!”

當孩子從地上慢慢爬起來時﹐她愉快的對孩子說﹕“你終於做到了!你好勇敢!好棒哦!”接著熱誠的給孩子一個擁抱﹐這一幕洋溢著溫馨感人的氣氛!

化险为夷的急智
這位母親有化險為夷的急智﹐她無形中給孩子帶出了健康的訊息。從中﹐孩子學會了化險為夷的急智﹐學會獨立﹐學會從失敗中站起來﹐學會給予自己信心及鼓勵﹐也學會給予他人信心及鼓勵。

其實﹐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一件小事﹐如果處理不當﹐都會產生潛意識的惡性影響。

不要纵容
當孩子跌倒的那一剎那﹐如果她為了哄孩子﹐說﹕“寶貝!不哭!不哭!都是地上惹的禍﹐地上不好﹐媽媽幫你打地上。”說著﹐媽媽就打了地上幾下。孩子無形中就會吸收到錯誤的訊息“都是你的錯”。日後﹐也許在人際關係或工作上出差錯時﹐就很習慣性的認為“都是別人的錯”。就這樣的養成了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

又或者她說﹕“孩子﹐別哭!媽媽給你買你喜歡的電動玩具。”孩子日後也許會養成對物質的崇尚﹐而忽略了心靈的發展。

切勿用指责的方式
如果她用責備的方式罵﹕“哭甚麼哭!你是怎麼走路的﹐這樣也會跌倒﹐還不趕快給我站起來!”也沒查看孩子那裡扭傷了。孩子感覺不受重視﹐可能會對自己失去信心﹐而導致自卑的心態。

逢年過節﹐偶爾會與一些老朋友聚會。有一次﹐有位朋友帶著四歲的小孩一起來﹔這小孩好可愛﹐很乖巧的模樣。我就對這小孩說﹕“你好可愛哦!好乖哦!”

不轻易否定孩子
小孩的父母親說﹕“甚麼乖﹐你還不知道﹐壞得要死!”

在大約兩小時的聚會中﹐就聽到這對父母說了好幾次﹐小孩“壞得要死”。他們卻忽略了孩子也需要肯定與鼓勵呀!
小孩和你我他一樣﹐有自尊心
小孩和大人都一樣﹐有自尊心。小孩子的心是敏銳的﹐只是不懂得表達而已。

勇于认错
如發現孩子犯錯﹐父母能給予愛心及耐心﹐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也用心傾聽﹐讓孩子有解釋的機會,并鼓励孩子勇于认错及诚心改过。相反的﹐父母自己有錯﹐如能勇敢向孩子认错﹐勇于說声“對不起”及改正错误﹐孩子會對父母感激﹐也將學會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改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了解。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各个体,不要比较谁比较聪明;无论孩子是聪明或学习比较缓慢,他们都有各自的长处,只要父母亲愿意用心的,加上有耐心的观察、教导及栽培。为人父母,是一种责任,不是能够养大就算了。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也许会发生以下状况﹐但也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正念及所带来的因果业力各有不同)﹕
倘若一個孩子活在讚美其优点裡﹐他學會讚美自己的优点﹑讚美他人﹔
活在鼓勵裡﹐他學會自信﹔
活在公平裡﹐他學會自我肯定﹑肯定他人﹔
活在安全裡﹐他學會情緒穩定。
若一個孩子活在批評裡﹐他學會自怨自艾﹔
活在敵意裡﹐他學會恐懼﹑不安﹔
活在嘲笑裡﹐他學會退縮﹑逃避。

同样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也许会发生以下状况﹐但也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正念及所带来的因果业力各有不同)﹕
(1)。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日後長大﹐也許會為人父母。如果他們缺乏善良與醒覺的能力﹐而運用父母親曾用过的不良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2)。让孩子活在健康里﹕真诚赞美其优点及鼓励
一個享有讚美其优点及鼓勵的孩子﹐較容易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不必浪費太多精神來說服自己內心的不安﹐而較容易發展出潛在的能力。
(3)。接納及公平
一個享有被接納及公平對待的孩子﹐較容易發展出積極的自我肯定﹔擁有自我肯定的人﹐他不必浪費太多的精神自怨自艾﹐而較容易集中精神去開創自己的前途。
(4)。安全感
另外﹐一對相敬如賓的夫妻﹐讓孩子有安全感。而一個享有安全感的孩子﹐較容易發展出穩定的精神情緒﹔擁有穩定的精神情緒﹐他不必浪費太多精力去尋找外在的肯定﹐而較容易掌握自己的方向。


为人父母者:
(1)。教导孩子不做坏事
(2)。教导孩子时时行善
(3)。培养孩子的慈悲与智慧,也教导孩子不贡高傲慢,不瞧不起人

(4)。让孩子求学(有知识)及拥有一技之长,以便踏入社会后易找到工作。

你願意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成長過程與學習機會呢﹖
正所謂“父母一雙搖籃的手﹐可以搖動整個世界啊!”
在此,我也愿小孩子长大后(也就是未来的大人),要关心及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并且也引导父母学习布施、持戒与禅修(禅修:依八正道,观四念处;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这是报答父母的最好方法;因为父母有布施、持戒与禅修,父母的未来世会受益良多。如父母的修行因缘条件成熟,父母将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愛他就要為他著想 Be Considerate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六十三期(2010)
63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10)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有位两岁的小孩和母亲失散了;在千辛万苦之下,母亲终於找到了孩子。但这时,突然冒出了另一个妇女说孩子是她的。

两位妇人就这样争吵起来,闹到了官府。知府大人沉思了一会儿,想到了一个方法,试探谁是小孩的亲生母亲。他就对两位妇人说:“你们都说孩子是你们的,不如你们一人用力拉着小孩的右手,另一人用力拉着小孩的左手,看谁能把小孩拉到自己身边,小孩就是谁的了!”。

其中一位妇人高兴的说:“这方法非常好!”另一位妇人连忙回应这位妇人:“千万别这么做,这孩子是属於你的了!”其实,这位妇人是担心在左右用力拉扯小孩的手时,会弄伤小孩的筋骨。

试问,谁是小孩的亲生母亲呢?当然是那位担心孩子会受伤的妇人!另一位妇人自私的行为,只是想得到,并没细想后果。

人世间的人事物,其实也常出现类似的状况。我只是借用这两位妇人做个例子,但意义是同样的。

有位友人,她傍晚六点半下班,男友晚上十点才下班。如遇塞车,她回到家也将近晚上七点半至八点。用了晚餐,整理事物,梳洗一番,就将近十点。过了不久,男友就来家找她聊天,直到凌晨两点至三点男友才回家。男友第二天中午才上班,可以较迟起床,而她早晨六点半就得起床。哗!她只睡了三个多小时,第二天能有精神工作吗?不辛苦吗?她笑言:“没办法啦!男友要陪伴我,而我本身也不舍得男友早回。”

我不禁想……,为何她男友那么自私,能够忍心看着女友精神不足吗?驾车须要提起精神,难道这男友不担心吗?如长期女友这样睡眠不足,难道不担心女友身体的健康吗?爱她就要为她着想呀!但这位女友似乎也不爱自己,不照顾自己的身体健康。

我还有位友人,工作量庞大,责任重,有时赶工至晚上九点;此刻感到精疲力尽了,但还必须去找女友,不然女友会生气。结果这位男友,接近凌晨一点多才回家,整理一番隔天上班要处理之事,结果两点才睡觉,而清晨六点半就得醒,可怜呀!去到公司又要面对沉重的工作压力,这样长期下去,健康与精神如何支撑?

两人相爱是要处处为对方着想,是一生一世的,对方的健康也就是自己的健康呀!

应为彼此健康着想
有位友人,他在社团担任要职,有许多会议要开,许多人要应酬;有时一天要赴几个宴,很是疲倦,睡眠不足。他说:“如不去,不知会怎样?我很担心得罪人!”他接着又说:“为社会服务?还是为应酬忙碌?有些迷惑?唉!结果,我还是选择去了。”偶尔会遇到他,看他精神恍惚的样子,殊是可怜。现今社会不如以往,步伐越来越快,凡事都竞争,人越来越忙碌。因为太忙、太赶,再加上人与人之间互不了解,又缺乏慈悲,就容易和对方产生误会而结怨。朋友不是以吃喝玩乐来衡量感情的,但它似乎已成为一种文化;难道不能少一点浪费?多一点时间思考,真正为社会着想吗?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方能有清晰的思考能力
睡眠不足,白天上班较难集中精神。精神好,才能集中脑力,方能有清晰的思考能力,有好的计划来解决问题。你、我、他、国家领导层、每个阶层、每个人、亦是如此!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略说31界生存狀態
31 Planes of Existence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六十
67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佛陀说这宇宙中共有31界生存状态。宇宙中的31界生存状态是自然存在的,不是佛陀也不是谁创造的,而是佛陀证悟时所领悟的。在这里,我以简单的方式略说31界生存状态(31 Planes of Existence),让大家做为参考。你也可游览网站http://www.buddhanet.net/pdf_file/allexistence.pdf,里头有解释31界生存状态。

31界简介:


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无所有天、识无边天、空无边天。

色界:无想天、色究竟天、善现天、善见天、无热天(无想天、色究竟天、善现天、善见天、无热天,只有阿那含“不来果,亦称三果”,才能出生到这五界中)、无烦天、广果天、偏净天、无量净天、少净天、极光净天、无量光天、少光天、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
欲界:
欲界天: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夜摩天、三十三天(也就是世人所熟悉的天公)、四大天王(四大金刚)
人道(人界)
阿修罗道
饿鬼道
畜生道
地狱道。

31界生存状态,可分为六道:天界、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和地狱。众生因各自的业力果报而往那一道去轮回。最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一旦寿命享完,还是会因过去还未成熟的善与恶之业力继续在轮回。

有的天界的天神,享完天界的寿命,从天界直接下地狱;这是过去世还未成熟的恶果,刚好那时恶果因缘的成熟。

人间称为人界。人界以上是天界,最高四界是无色界天。那边的天神,没有色身,只有精神意识。

接下来有十六界色界天。色界只有男,没有女。

再接下来有六界欲界天。欲界天有男有女。这里的男女类似人间,也有相爱,但无性爱。

接下来就是人类居住的人界;人界再下就是阿修罗、饿鬼、畜生和地狱。至於地狱,总共有八个大地狱,而一个大地狱,共有十六个小地狱;众生因恶业的轻与重,往向那个地狱。人界、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的众生加起来也少过一个小地狱的众生;地狱界是满座的!所谓: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我们以简单的方式来说,畜生界的众生,比人界的众生还要多。据说,在这地球,单单是昆虫,就有八十万种;一种昆虫就有数不完的数目。也许,一个大草场藏着的蚂蚁,还多过一个国家的人数。

佛陀说,每一个众生在无量劫轮回中所受的委屈流的泪水及生老病死所流的泪水,多过全世界大海的海水;这是佛陀在过去世行漫长的菩萨道时体会的轮回之苦。这一席话,令我不禁掉下心酸的眼泪……。几百亿次、几千亿次或几万亿次,甚至数不尽的次数,众生在轮回中,也许只有几次,才知道什么为善,什么为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佛陀曾抓起地上的沙,对比丘们说:“懂得为善,懂得甚么是好、甚么是坏的人就像沾在我手指缝的沙子那么少;而为恶的人,不晓得甚么是好、甚么是坏的人就如世界的沙那么多。”

身为人的基本条件
做善事,就是布施(布施大略分: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等等)、不杀害众生、不伤害众生(伤害众生:包括不择手段暗地里伤害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不偷盗、不赌博、不邪淫、不欺骗诳说(不胡说八道)、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毁谤、不饮醉人之酒、不服食毒品、不幸灾乐祸、拥有悲悯之心、不做不道德之事业等等。这是身为人的基本条件。

智慧为正念
而真实的智慧,解释为正念,无论好和坏的念头要生起,都能意识到(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醒觉的能力、念头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灭又生灭,体会一切万物皆苦、无常、无我,而得到智慧,这须要正精进的练习与体验。智慧与聪明是有分别,聪明与知识不等於智慧。

在这世间,大约有六种不同的人:
(一)智慧与慈悲俱足,一直要做善事。
(二)只有慈悲,一直要做善事。
(三)缺乏智慧与慈悲,只是多做善事,为恶少。
(四)缺乏智慧与慈悲,为善和作恶一样多。
(五)缺乏智慧与慈悲,为善少,作恶多。
(六)缺乏智慧与慈悲,从不为善,作恶多端。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众生就因个人的行为业力,而轮回转世在不同的生存状态。要往那一道去,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超越三十一界,就没轮回,没生、老、病、死;无贪、无嗔、无痴,达到涅盘。

略解释涅盘:
涅盘并非用在某人逝世之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如精进修行,是可以体会涅盘的。涅盘解释为“断除贪嗔痴,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内心清净安详,不受生死轮回”,是真正的幸福。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文章之“涅盘最上乐”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問世間情為何物﹖ What is Love?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六十六期
66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牵肠挂肚?当浓情蜜意时,对方的每一个问候、每个小小的举动,都可以让你神采飞扬,牵动着你的魂魄。但为何这些浓情,会随着时间而流逝?渐渐的,也许彼此看不顺眼而分手,从此各不相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浓情蜜意已化为乌有,甚至有的反目成仇!苦哉!为何?

什么是情?我们对爱到底了解多少?我们应该问自己这些问题……,当你说爱他时,想想,你对他关心吗?有耐心吗?你能体谅他的情绪吗?你愿意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吗?你会时刻为他着想吗?你欣赏他的优点的同时能接受他的缺点吗?你对他有忠诚之心,从一而终吗?你对他有责任感吗?或只是五分钟热度而已?又或者是因为对方的英俊或美丽而燃起一时的贪婪之火?

有些男人或女人,时而会说这个女人美,这个男人英俊,那个女人又比较漂亮,那个男人又比较英俊。想想看人不刷牙、满口臭气、蹲马桶排泄粪便或挖鼻屎的样子吧!爱决不是英俊与美丽能够衡量的,因外在的吸引只是一时的贪恋之心而已。岁月催人老,人总会有老的一天,有如美丽的花朵也有凋谢的时候。如两人的关系只建立在英俊与美丽上,这种充满着欲望的爱能维持长久吗?能不变质吗?唯有两人的修养才是维持婚姻关系的最佳良药。

爱的责任
爱是两个人一生一世互相经营的,互动的,不是只有一方努力付出而已。现实的生活,并非像小说或电影里,两人结婚了,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其实,婚后的生活,才是两人真正的开始。爱是婚前婚后,两人都要同心同力来维护稳固这段感情,这是爱的责任。真实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温馨,但如果这些爱只建立在性欲的满足、性欲的吸引力,当有一方不能满足另一方的要求和欲望时,热情是否会渐渐的消失?爱的感觉是否会慢慢的变质呢?因为这种爱是有附带条件的,它是有限的。因此,婚姻关系中,精神上的互相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问:“婚姻一定要有性关系吗?”其实不一定,对有些人来说并不重要,因人而异,每个人来到这世界,都有不同的因缘,都不是为这来走一趟的。在某资讯有给错误的报导,说男人在这方面很强才是大丈夫,其实是错误的;人非畜生,真正的大丈夫是德行良好,做人做事有责任感,不记仇恨,胸襟广阔等等。

曾听到一个访谈,有些夫妻自从有了孩子,或到某个年龄,有的是丈夫、有些是太太对於性欲就淡了,造成两个人产生许多困扰。他们就会质疑:“婚姻一定要有性关系吗?”有人就提出一些方法,如何增加性需要。我听后,不禁叹息。这些很重要吗?性只是一种感官的欲望及因果业力所带来的习气,并不代表真爱与幸福呀!

如夫妻发现对性欲淡了,两人无须钻牛角尖,一直认为本身有问题,而把它放大,经常吵架,彼此给对方脸色看,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其实人也不是为这走一趟人生啊!两人何不把它升华成心灵上的亲密,感情不是来得更稳固!两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生活上能互相关心、互相珍惜、互相照顾,互相倾诉、互相分享,生活上可以互相分担内心所受到的伤害和困难。两人能够共同有意志上的亲密、思想上的亲密、情绪上的亲密,和信心的互相鼓励。

众生不停的轮回,有时出世在天界,有时在人界,有时在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或地狱界,无量劫以来不停在六道中轮回着,这是轮回之苦;因此每个人都有其带来不同的习气。当然,从天界来轮回的,尤其是从色界天或无色界天来轮回出世的,会较清心寡欲;但因有今世不同周遭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数不尽的过去世在六道轮回中还未成熟的善与恶之业力,心境思想是否会有所改变;那就要看他本身的造化了。

其实,世上还是会有些夫妻注重心灵上的提升,对性清心寡欲。但他们依然恩爱甜蜜,彼此互相照顾、互相珍惜、互相鼓励、互相提醒和互相尊重。无论如何,两人的爱,首在“诚”。唯诚方能贤能信,而后能忠。

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长长久久。明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情人节。阳历二月十四情人节也将来临,在此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恩恩爱爱,互相珍惜,互相接纳与改进彼此的优点与缺点,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还有各位敬爱的老夫老妻们,不妨互相跟您的老伴温柔的说:“亲爱的,我爱你,谢谢你和我一起维护这个家,辛苦你了,谢谢你! ” 他、她梦里也会笑……!

家和万事兴,祝福大家!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心乃修行之道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唐宋八大名家之一,苏东坡,曾写了一首诗:举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广阔的胸怀可以照耀着宇宙,无论八风吹到那里,他都不为其所动。(八风:得、失、哭、笑、赞、毁、兴、衰)。

苏东坡自认诗的意境很高深,就很高兴的吩咐书童把这首好诗拿过去对岸给师父过目。

过了不久,书童回来了。苏东坡很得意的问:“师父怎么说?”

“大学士,师父在你这首诗里写了一个字。”

“拿来给我看!”一看之下,出乎意料之外,师父竟然在这首意境那么高深的诗里,写了一个“屁” 字!

苏东坡顿时怒火中烧,急急渡江,划船到对岸,找师父理论。

苏东坡还没见到师父之前,刚好见到一个小徒弟。苏东坡就急着问:“师父呢?”

“大学士,师父知道你要来,师父写了一封信给你,就搁在大堂的桌上。”

这时,苏东坡迫不及待的冲向大堂,打开信封一看,里头有一张纸条,是这么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 一个“屁” 字,就把他气冲冲的给打过来了!

修行并非比较我们的学问有多高深,有知识,没正念,那也只是知识而已。修行乃学习为人之道,修正我们的起心动念,而能时时保持正念,消除贪嗔痴慢疑(注释1)。修行是要有智慧与信心,聪明与知识不等於智慧。因此,学问不高的人士,不要自卑和担心;才高八斗的人士也不要自认懂得很多,时时瞧不起人,缺乏慈悲心,生起贡高傲慢之心,产生所知障,而影响了人格之发展。修行贵於质量,修行并非用我们的学问有多高深来做标准,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信心,和拥有一颗至诚及纯真的心。

所谓:“虽读千篇文,不解真正义,不如一语意,闻之可灭恶。”“虽诵千句愒,不解又何义,不如一句愒,闻之行可渡。”“虽诵百句愒,不解又何义,能解一法语,行之可证悟。”

背诵一愒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愒语,好过千愒无意义与证悟涅盘无关的愒语—(法句经101)

修行就是练习灭除贪嗔痴
佛就在你心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修行就是练习灭除贪嗔痴。因此,无论我们有多忙碌,我们的心就是修行之道场。我们真正修行的道场,就是行住坐卧,时刻观察我们这颗心。心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依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效用(见闻嗅尝觉思),无论好与坏的念头即将生起时,能敏锐的察觉到。当你能察觉好与坏的念头生起时,你就有能力把好的增长,坏的灭掉。所谓:“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我们一直不断的这样训练自己的正念,习惯成自然,无论遇到顺境或逆境,自然而然就成为我们修心之道场。我们不断的持续,在我们行住坐卧、待人处世中,精进练习,实践与维持,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那么的熟悉。渐渐的,就有能力体验智慧:“一切诸法皆苦、无常、无我”,而慢慢的消除我们的老毛病:贪嗔痴。贪嗔痴是心魔,是造恶之根源,社会不安及世界动乱之来源。


注释1:贪(贪婪)、嗔(嗔恨)、痴(愚痴)、慢(傲慢、瞧不起人)、疑(不信因果);傲慢、瞧不起人与不信因果也属於愚痴。因此,贪嗔痴慢疑也简称为贪嗔痴。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三位天人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五十六期(2008年)
56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8)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有个人,就称他为甲。甲尚在人间时,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挑拨离间、仗势欺人、欺诈、欺压、欺负人、杀盗饮妄酒等等,无恶不做,还活得很自在、很潇洒。甲以为所做之恶事,可以逃过法网,瞒天过海。随着时光的流逝,时间一天天过去,甲在人间的寿命已尽,离开人间,下到地狱,见到阎罗王。

阎罗王问甲:“愚人,在人间时,你没看到第一位天人教你做人要谨慎吗?”甲回答:“阎罗王,我没见过!”

阎罗王:“愚人,你难道没看过老了的男人或女人吗?年老了,驼背、没牙齿、走路发抖、头发白了、皮肤有很多皱纹吗?”甲答:“有,阎罗王。”

阎罗王:“愚人,为什么你身为人,应有智慧,但却不懂得思考:我有一天也会老,趁我还没老之前,须有慈悲与智慧,要好好照顾我的身口意,不让它做坏事,身要做好事,口要说真诚的话,意要存善念!”甲答:“我不懂,因为我不小心。”

阎罗王:“愚人,就是因为你不小心,没好好照顾身口意,没行善业,却用身口意做恶事,因此你会来到地狱。”

阎罗王接着又问甲:“愚人,你没看到第二位天人教你在人间要小心吗?”甲答:“没有,阎罗王”

阎罗王:“愚人,你难道没看过生病的男人或女人,躺在床上,跟自己的尿与粪同眠,辛苦难受,须要别人扶上扶下来清理吗?”甲答:“有,阎罗王。”

阎罗王:“愚人,为什么你身为人,应有智慧,但却不懂得思考:我有一天也会病,趁我还没病之前,须有慈悲与智慧,要好好照顾我的身口意,不让它做坏事,身要做好事,口要说真诚的话,意要存善念!”甲答:“我不懂,因为我不小心。”

阎罗王:“就是因为你不小心,没好好照顾身口意,没行善业,却用身口意做恶事,因此你会来到地狱。”

阎罗王接着又问得更详细:“愚人,你没看到第三位天人教你在人间要小心吗?”甲答:“没有,阎罗王。”

阎罗王:“愚人,你难道没看过死了的男人或女人吗?死了一天、两天或更多天,尸体浮肿,又渐渐腐烂了,而且非常恶臭难闻!”甲答:“有,阎罗王。”

阎罗王:“愚人,为什么你身为人,应有智慧,但却不懂得思考:我有一天也会死,在我还没死之前,须有慈悲与智慧,要好好照顾我的身口意,不让它做坏事,身要做好事,口要说真诚的话,意要存善念!”甲答:“我不懂,因为我不小心。”

阎罗王:“愚人,就是因为你不小心,没好好照顾身口意,没行善业,却用身口意做恶事,因此你会来到地狱。”

只要恶业还未成熟,恶愚人依然快乐;但当恶业成熟时,他就会遭受恶报。—(法句经119)

恶愚的人造作恶业时,并不明白自己所做的是恶业;恶报成熟时,作恶的人因自己的恶业而受苦,如同引火自焚。—(法句经136)

甲这时才发现到自己在人间时,身口意充满贪嗔痴,作恶多端,贪婪的追求财色虚名,为了财色虚名等等,甚至残害他人,无悲悯之心,无忏悔之心,丧尽天良,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现今恶果成熟,来到了地狱,才吓了一大跳,却为时已晚矣!接着甲在地狱里受尽严重痛苦的果报……。之后,甲又在四恶道中轮回着,不知何时才可脱离恶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或来迟,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是的,在我们的四周围或世界各角落,天灾人祸频频发生。其实,不难发现有无数的三位天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警惕我们要谨慎小心;千万别麻木,因为麻木会使我们失去警惕及醒觉之心。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生物,又为自己的警惕及醒觉之心打了几分呢?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上福、上财、上亲、上乐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健康最上福、知足最上财、信赖最上亲、涅盘最上乐 。—(法句经204)

健康最上福

无病是最大的福报,健康的身体须注意饮食,进食七分饱,保持适量的饮食,也使情绪比较愉快。多喝水,多吃高纤维食物,少吃煎炸食物,大小便也较顺畅。睡眠充足,较容易集中精神……。

写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天灾人祸(天灾人祸之发生,乃是原因结果,是众生无量劫之共业,这是轮回之苦。),有许多人流离失所,有时一瞬间就几十万或百万人流离失所;也不禁让我想起(五岁之前和十七岁过后没计算在内)从童年五岁至少年十七岁,我就经过了大约十九至二十个住户的漂泊流浪。那时,有得吃就好,也不知有没营养,睡也不好,时常处在担心害怕中,真是疲惫不堪;我一生中总共住了三十一间屋子才稳定下来。善哉!

一个人流离失所,已经够苦了,几十万人或百万人流离失所,真的不敢想象。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又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情何以堪!那时他们身不由己。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自己本身深受其害,自己的身心会是多么痛苦呀!事情发生的当下,也许这些受难者会得到援助,但也许也是得到几次的帮忙而已;也许他人在帮助受难者的时间长了,会不知不觉中嫌弃受难者。即使受难者得到长时间的帮忙,也是有限度而已,接下去坎坷的路,受难者还是要靠本身善的意志力勇敢的走下去;这些痛苦辛酸,非身历其境,旁人是很难体会与理解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知足最上财

在这世界上,有些人本来很富裕,或生活过得还不错,但因不知足,而起了贪欲。人一旦屈服于强烈贪欲迷妄的刺激,很容易毁坏自己。

知足是最上等的财富。我们应学习惜福,不浪费食物,能吃多少拿多少;也不奢侈及不做无谓的浪费(应学习想到世上还有许多苦难的人,应学习布施)。


拥有知足心,心念较能保持理智,不轻易受诱惑、不迷失自己,也不容易走错方向。他也较容易具足智慧,即是正念。(知识只是聪明,并非智慧)

信赖最上亲

可信赖的人,无论他是亲属或是朋友,他是最好的亲人。人与人之间,最难能可贵的,是彼此有一种安全感。彼此能为对方着想、坦诚相待,互相保护,互相提醒彼此的错误,不相互欺骗,也能够互相指引走向正道。

涅盘最上乐

涅盘并非用在某人逝世之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如精进修行,是可以体会涅盘。

涅盘解释为“断除贪嗔痴,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内心清净安详,不受生死轮回”,是真正的幸福。

轮回是苦。许多人不知道或无法体会轮回之苦,也不知道如何解脱轮回之苦海,只是懵懵懂懂的出世了又死,死了又出世……,在生死中不停的交替轮回着。即使身在富贵,也并不是每一世都富贵,因为众生拥有在数不尽的无量劫中所累积还未成熟的善与恶之因果业力。佛陀说:“众生在数不尽的无量劫轮回中受委屈所流的泪水及生老病死所流的泪水,多过全世界大海中的水。”这是轮回之苦。

依八正道,观四念处
“依八正道,观四念处” (注释1) ;它是人生的哲理,是中庸之道。

人生之所以无奈,简单说,人生有八苦:
1)生
2)老
3)病
4)死
5)爱别离苦:与亲爱的人离散或亲爱的人离己而去
6)怨憎会苦:仇视自己的人或憎恨的人,本想远离,但因某种因素,反而聚集在一起,而感觉无奈!
7)求不得苦:对世事的事物,心所喜爱的,苦苦追求却得不到,而产生痛苦。
8)五蕴炽盛苦:身心欲望欲求逼恼身心,身不由己,贪嗔痴如火之炽盛无法控制,而产生痛苦!身心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合而成。“色”属於物质,意思是身体由四大(地、水、火、风)组成:地(如身体的骨节、牙齿等等)、水(如汗液、唾涕、脓血、便利等等)、火(如热度、温暖等等)、风(如呼吸、气息等等)所组成。“受”、“想”、“行”、“识”则是属於精神。

佛陀说,如某人能真正明了以下五种:
1) 因果
2) 五蕴(因业力因果而形成五蕴)
3) 因缘
4) 无常
5) 涅盘
则他就有五种光(Five Kinds of Light)照耀着;这是智慧之光明。

(注释1)八正道(略解释):
1)正见:了解对於组成生死轮回的因素,因果定律等。看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即是无常、苦与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当一个人能真正体会无常、苦与无我时,真正的慈悲才能从内心发出来,因为此时才能够看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能真正了解自己及了解别人(了解苦,并非要时常愁眉苦脸,而是从内心真正了解因缘生、因缘灭)。一个人真正了解轮回之苦,他才能真正悲悯众生,自利利他,而愿他人能证悟涅盘。”。八正道以正见为首,有了正见,对於人事物才能有正确的认识,进而使到我们有正确的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

2)正思维:内心应远离恶念;同时,也舍弃阻碍我们智慧发展之事物;正思维能牵制我们的思想和举动,正思维也不被偏见、恶念或个人的利益所左右。
3)正语:不妄语(不欺骗诳说“不胡说八道”、不恶口毁谤、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这些是善行。
4)正业(正确的行为):也包括五戒,是为人的基本条件:1)不杀生(对众生有慈悲心,不伤害众生“伤害众生:包括不择手段暗地里伤害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2)不偷盗,也包括不赌博(应布施和慷慨);3)不邪淫(尊敬自己与他人的尊严);4)即是不妄语,为人应正直,请参考以上<正语>之解释;5)不饮酒、不服食毒品(能保持清醒及警觉的能力)。若要提升人格,正确的行为是很重要。
5)正命(正当的事业):不作奸犯科,不贪污,不违背良心,不欺诈,不做不道德之事业,如:杀、盗、淫、妄(请参考<正语>之解释,不做妄语之事业)、酒、毒品、赌博、贩卖军火、贩卖人口及其他不道德之事业等等;因为它会危害自己及危害他人。应从事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及对众生公正之事业。对於人生,应有责任感,必须诚恳和正直。
6)正精进(正确的勤奋):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灭除贪嗔痴),使我们达至圆满。四个精进部分为: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7)正念(正确的觉知心):思想过程只不过是知识的粮食,若要向前迈进,了悟真相及因果关系,须对感觉、心念保持警觉,每一个念头都了了分明,以避免被恶念所左右,这是寻求智慧的最高点;应观“四念处”。四念处(略解释):
1)观身不净:观身的污秽(不净),就不轻易起贪恋与执着;
2)观受是苦:应了解苦,体会乐是苦的原因,就不轻易沉醉与迷恋(大多数的人只管世间的乐,沉溺于感官的享受而没具备洞察其灾害的智慧);
3)观心无常:观察心的无常而不迷惑;
4)观法无我:了解因业力形成五蕴而体会无我。因此,我们不容易被邪恶所引诱及不容易被欲望所俘虏。

8)正定(正确的定力,身心清净):众生因过去世及今世累积种种恶因,逃不出再生。要克服它,首先要了解一切事物只是无常、苦和无我。通过修禅,能领悟这智慧。这是带引我们证悟涅盘的定力。

佛陀入灭之前,告诫众生“应依戒律为老师,应依法为老师,应依四念处为安住。”即是劝导众生,戒律与法是老师。佛陀不鼓励崇拜某人为偶像,因为会妨碍观察能力、分辨能力,阻碍思考能力,产生执着,而障碍修行;因此,应依法不依人。而八正道是法的精髓与法的根本,一切法不离八正道。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若懂自爱,就会懂得惜福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六十
68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世界常在燃烧(注释1)中,何娱何可笑?世间为无明与愚痴所遮蔽,人为什么不追求光明(智慧)呢?—(法句经146)

年轻的时候不修梵行,不存生活资粮的人,如同在无鱼的干池里之老鹭。—(法句经155)

年轻的时候既不修梵行,又不为生活预存资粮的人,就像破损的弓,徒然悲叹过去。—(法句经156)

人若懂自爱,他应当好好的保护自己,在人生的三个阶段里(注释2),智者应保持对邪恶的警觉。—(法句经157)

恶业是自己所造,是从自己心中生起;恶业摧毁愚痴的人,如同金刚粉碎了宝石。—(法句经161)

故事(一)之启示
有个好心人带着一群同伴去给孤独园见佛陀,希望这群朋友能有信仰和德行。但这一群朋友却瞒着他私自带酒到给孤独园,畅饮喝醉时,他们在园中大声喧闹、歌舞疯狂,佛陀明白他们被自己的痴心贪念影响才会如此放肆。

佛陀於是告诫他们:“你们不该在园里如此不恭敬;由於你们的疏忽,痴心贪念才会有机可趁,使你们不知害羞,放浪形骇。现在开始扑灭心中的欲望和邪恶的激情吧!”

这好心人也趁这机会请教佛陀关于饮酒的问题。佛陀向他们解释饮酒的害处,并且说明无数众生因为饮酒,失去正确的观念及理性的思考,而受到痛苦的折磨及失去幸福。

佛陀说法后,他们终於明白,从此走向戒律和正念的修行大道上。

故事(二) 之启示
摩诃达拿是富家子;年轻时,不知求长进。成年后,他和另一位富家女儿结婚。太太和他一样,也不知求长进。

两人的父母都去世后,遗产都留给他们,他们也更有钱。但他们都很无知,结交了坏朋友,吃喝玩乐、奢侈浪费,不知妥善理财,因此也把家产给花光了,而变得一贫如洗。他们又不知如何谋生,只好沦为乞丐。后来,坏朋友又教唆他去抢夺,结果被逮捕而被判死刑。

佛陀就对弟子阿难说:“你看摩诃达拿和他太太因过去世有积福积德,而今世身为有钱人之子;但他们只会花钱,毫无人生目标;如果他们懂得管理财富,他们会是非常有钱的人;如果他们能精进修行,夫妻两都能证得圣果。但他们却都一无是处,所以散尽世间的财富,也失去了证得圣果的机会,而沦落到此地步。”

若沉溺于欲根的享受,会削弱人们的意志力,容易堕入贪嗔痴的陷阱里而受诱惑与受欺骗,使智慧无法进步。

这故事让我想起一位友人,他是白手起家;年轻时努力学习,自己开创事业,到了将近中年已是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位富翁。但很可惜的,他却不珍惜福报,交了许多吃喝玩乐、阿谀奉承的朋友。甚至有些朋友不怀好意、花言巧语的唆使他投资说可赚更多钱的生意。也因为贪念,他也不分辨生意的好与坏了。

我偶尔会提醒他,却忠言逆耳,对我也疏远了;渐渐的我们也慢慢失去联络。
过了几年,有听到他的消息说他和某人有金钱纠纷。不久,又听说他把公司给卖了,朋友渐渐也少了。后来,又听说他受刺激,也学吃摇头丸。听到这些消息,我深感难过。

现已事隔多年,不知他现在生活过得如何?但愿他能重新振作起来,他的本性是善良的,天无绝人之路。祝福他!

不与恶友相交,不与卑鄙之人为友,应亲近善者,且与有品德之人为友(法句经78)。吉祥经有一段亦是如此说道,方能吉祥。

亲近精进、态度诚恳与行为端正的善友,使自己和蔼可亲、行为端正,而法喜充满的人,能灭尽诸苦。—(法句经376)

(注释1):“燃烧”,亦可译为“火焰”。注释谓世界有十一种火常在燃烧,即:贪、嗔、痴、病、老、死、愁、悲、苦、忧、恼。

(注释2):三个阶段:青年、中年、老年。指人在青年时应努力学习,中年时则须教导、弘法、禅修等。如果前二段未能及时、适时学习,则在老年时必须觉醒,加紧修学;否则虚度人生,自受苦痛了。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行为使人尊贵,行为亦使人低贱
Deeds alone make one low, Deeds alone make one holy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五十八期(2009年)

58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9)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有个朋友对我说:“很多人都抱着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思想;许多东西都须要他们来肯定,方觉得有价值。这是不知不觉的贬低自己呀!难道就这样看不起自己吗?”我想,这是一种跟风的心态作祟,也是一种奴隶的习气吧!例如,古代的皇帝制度,使人养成一种畏惧权贵的奴隶习性,有的畏权势、欺弱势、欺善怕恶(人不断的生死轮回,死了又出世,出世了又死……;虽然现已是民主自由,但有些人还会带着过去世的习气) 。

相反的,某些人认为外劳就是搞破坏的份子;其实,害群之马,每个社群都有,不能一支竹竿打翻整船人,这是对他们不公平的。请把他们当人看待,他们和你、我、他一样,有感情、有情绪、有尊严,都需要被尊重。试着想想,如有得选择,谁想当外劳呢?

尊重他人,等於祝福自己
据有关数目,大约有将近200万外劳在我国逗留,他们已占据我国一成到二成的劳动力。他们在各领域,如建筑工地、工厂、园丘、家庭佣人等等,都付出很大的贡献,每月领的只是几百令吉的微薄薪金。但某些人,动不动就把他们标签为“犯罪分子”,还成为各种罪案的嫌疑犯,就因为他们无权又无钱吗?其实,尊重外劳,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有价值,也是给国家带来好声誉,这是爱国之举,也是为自己积福啊!

每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也许我们做不到疼爱每一个人,但至少我们要做到学习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等於祝福自己。

不要吝啬一句真诚的“谢谢”
我每买东西,付了钱,我都会和对方说声“谢谢你!”有一次,我到街边买糕点,卖糕点的是一位外籍中年妇女。付钱后,我向她说声“谢谢你!”这位中年妇女却很诧异的对我说:“你跟我买东西,应该是我向你说谢谢才对,为什么你和我说谢谢呢?”我说:“因为你有卖,我才有得吃呀!”

一则故事,一个启示
曾看过一套古装戏,深宫后院,尔虞我诈、各怀鬼胎、明争暗斗,皇后为了稳坐自己的宝座,必要生下皇太子以继承皇位。

皇后怀孕了,临盆日子一天天接近,但又深怕自己生下是女婴;如其他妃子生下男婴,皇后担心位子不保。她就想到了一个法子,吩咐下人在民间重金买下一位男婴;如她生下的是女婴,就来个偷龙转凤。

皇后临盆那一天,真的生下女婴,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掉了包。

转眼间,小皇太子长大了,也登上了皇位,皇后也成了太后。

我在想:“他们只是为自己之利益尔虞我诈、胸襟狭窄、目光短浅,又怎能体会民间疾苦﹖如何能体恤民情﹖如何真正为民着想?如何爱民如子呢?”

话说回来,在一个因缘下,有个女子进了宫,做了太后身边的宫女,太后生性恶毒挑剔,只要一个不高兴,就把宫女打得遍体鳞伤。如不小心打死,就干脆把她们丢到荒山野岭,太后没一点内疚感,还洋洋得意。

某天,这位宫女被打得差点断气时,手腕露出了胎记,太后突然才省起被掉包的女婴也有如此之胎记。太后为了要确认自己亲手虐打的宫女是否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就细心调查。结果确认是自己的亲骨肉,太后才伤心欲绝、哭得死去活来。“自己孩子是人,别人的孩子就该死?就没价值了吗?”太后此自私的行为真是卑贱万分。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个体,都有他本身的价值,都跟你我他一样;人不因出身而低贱,出身也不能使人高尚,行为使人低贱,行为亦使人尊贵。佛陀说:“当一个人口渴时,喝了清水;有人喝了可以止渴,又有人喝了是不能止渴的吗?”佛陀又说:“火把的光不会只是照耀这一方,而不照耀那一方。因此,人人平等就像清水和火把的光一样。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阶级之分,也是贡高傲慢之人形成的。贡高傲慢之人,他不也是自己傲慢的奴隶吗?”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饥饿是大病•惜福
Hunger is Critical Illness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饥饿为大病,五蕴是最大的苦痛;智者如实知见了解这种道理,而证得究竟喜悦的涅盘。—(法句经203)
故事之启示
某天,佛陀知道阿拉维村子有位穷人将证得初果“须陀洹”的机缘已经成熟了,就前往该村帮助这位穷人。当天,这穷人出去寻找走失了的公牛。这时候,村子里的人已经开始布施食物给佛陀及众多比丘。

佛陀进食后,村子里的人正准备听闻佛陀说法,但佛陀却要等那位穷人来了,才开始说法。

穷人终於找到了公牛,就急忙跑着回村,向佛陀敬礼。

这个时候,穷人又累又饿,佛陀知道还有食物,就请村民先拿食物让穷人充饥。

等到这位穷人吃饱后,佛陀才一步一步的由浅入深的说法,一直说到四圣谛(注释1)。这穷人细心听完佛陀说法后,加上过去世修行因缘的成熟,这穷人就证得初果“须陀洹”(请参考“了解兼实践才能得益”之文章的注释2,里头有略解释“须陀洹”)。

在佛陀和众多比丘回祗树给孤独园时,比丘奇怪为何佛陀要给穷人先吃饭,之后,才开始说法。佛陀告诉众比丘们说:“我来阿拉维村的目的,就是帮助这穷人;因为我知道他具备了正确了解佛法的能力。如果他饥渴辛苦,饥饿的苦痛可能障碍他了解佛法的能力;他一早上都在寻找走失的公牛,因此非常疲惫与饥渴。毕竟,饥饿是很痛苦!”

在这世界上,因天灾人祸,许多人尚在饥饿中。饥饿是很痛苦的、是大病,衣食住行无忧的我们,应知福惜福,勿无中生有,勿惹事生非,勿制造社会问题。

注释1(略解释)四圣谛:苦、集、灭、道。苦谛(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是迷的果,集谛(贪嗔痴)是迷的因,灭谛(灭除贪嗔痴)是悟的果,道谛是悟的因。“集”为“苦”的根本,“灭”为“道”的收获。“道”就是依八正道、观四念处。八正道,四念处是生命的哲理,是中庸之道。(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里头有略解释八正道与四念处。)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肯定自己內在的優點﹐也肯定他人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四十九期(2007年)
49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7)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勇于接受别人的赞美,你会有能量赞美别人。我这里所指的赞美,不是阿谀奉承,是诚意的称赞对方的优点,给于鼓励与信心。当别人在赞美自己时,坦然与勇敢的接受,微笑的和对方真诚说声“谢谢你!”,但心中不要升起傲慢之心;如与对方较熟悉,你也可来个“谢谢你!我也那么认为!”让彼此会心一笑!当你勇敢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内在的优点时,你就有能量去欣赏别人内在的优点!

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
欣赏自己的优点并非自大,时常瞧不起他人,贡高傲慢,没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觉得自己的是最好,别人都不对、都不好,那才是自大狂妄。反之,觉得自己没有用,比别人差,别人才是最好,时常瞧不起自己,这是不正确的。其实每个人都有本身的优点与缺点;时常观察自己内在的优点,才能发挥在日常生活中,这是一种自我鼓励,肯定自己。

给人信心,给人希望
不吝啬您真诚的好话,真诚的称赞他人的优点,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他人,因为你的一个善举,让他更有信心。一句真诚的好话,可以让人努力向上;一句慈悲柔和的话语,会给他人建立信心,给人希望。当一个人有信心时,即使他的道路碰到挫折,他也能坚强的面对!这是爱语,是一种布施! 是积福积德!

相反的,时常用言语恶意刺激他人、恶意批评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来满足自己的自大和欲望,这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刀呀!试问,此人能心安吗?

学习欣赏自己的内在优点,肯定自己
我讲心灵课时,偶尔会让学员们用一张纸勇于、忠於自己的,写出自己内在的优点和缺点;我发现大多数学员写了一大堆自己的缺点,优点却不敢写,或写得很少,甚至有的写不出自己的优点;这是否在否定与怀疑自己呢!

想想自己有什么优点,可用一张纸列出;例如:诚恳、仁慈、正直、有同情心、有感恩心、胸怀广阔、不搬弄是非、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欺骗诳说(不胡说八道)、可靠、善良、有耐心、乐于助人、不伤害他人、有礼貌、脚踏实地、做事认真、和蔼可亲、有勇气、严守纪律、刻苦耐劳、节俭、善的意志力坚定、努力、守信用、有上进心、勇于认错、能为他人着想、有倾听的能力、有祝福他人之心、有责任感、有智慧等等……

再想想自己有什么缺点,例如:脾气暴躁、拖延、好找借口、搬弄是非、绮语(花言巧语)、两舌(挑拨离间)、恶口、欺骗诳说(胡说八道)、说不真实的话、好讥讽、说话尖酸刻薄、自大、瞧不起人、顽固、奢侈、吹毛求疵、好喝酒、不老实、奸诈狡猾、阴险、偏见、浪费、好赌、妒忌心重、自私、嗔恨心重、欺负人、为难人、耍赖、不认真、不守信用、懒惰、贪污、见高拜见低踩、仗势欺人、无责任感、不勇于认错、不为他人着想、傲慢等等……

能醒觉自己的缺点,努力改进自己,能勇敢向对方认错,这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治疗(不是因为局势所逼而认错,而是真心诚意的忏悔,这才有效)!也许一声“谢谢你”,是大家可容易说出口的,但一声真诚的“对不起”(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是要用心学习的。放下高傲或自以为是,勇于认错,也许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但许多人明知自己错了,也不肯向对方道歉,导致误解越结越深,这是很可惜的。

学习欣赏他人内在的优点,肯定他人
当你有能力欣赏自己内在优点,肯定自己时,心胸就会越来越开阔,进而懂得爱护自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懂得爱护自己,意思是做个有良好德行的人。懂得爱护自己的人,才能真诚爱护他人。对自己有信心,也欣赏他人内在的优点。肯定他人,给他人信心。

欣赏自己内在优点,肯定他人的内在优点,才不容易迷失自己,这是须要每个当下用心学习,是一种体验。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觀察自己的心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五十五期(2008年)
55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8)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亲耳所闻是真的吗?

两则故事,让我感触颇深……

在战乱时期,人民都会挖地洞,当战机飞过时,人们就往地洞里避难。某天,战机飞过一个村庄时,村民们远远的就听到战机“嗡。。。。。。”的声音,村民们很恐慌,连忙都往地洞里躲。当战机飞过的声音渐渐消失时,村民们才松了口气,从地洞里爬了出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说个不停。其中一位乙的问甲:“甲兄,你有看到刚才有几架战机飞过吗?”甲回答:“是一只”。

过了不久,丙碰到乙。丙就问乙:“乙兄,刚才是几架战机飞过啊?”乙说:“就是一只。”丙也许太紧张,听成了“十一只”。又过了不久,丁遇见了丙。丁问丙:“丙兄,你有看到是多少架战机飞过吗?”丙答:“就是十一只嘛!”也许丁太忙碌了,匆忙中听到“是九十一只!”哗!从一只战机变成了九十一只战机!

再来,亲眼目睹又是真的吗?

某村庄,住着两位忠诚老实的年轻男子。有一天,这两位年轻人出外办事,须要黄昏才能回到村里。

黄昏时分,两位年轻人正赶路回家时,忽然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刚巧,他们发现附近有间无人住的破屋,就跑进去避雨。其实,这两位年轻人还未到之前,就有一位牧羊女在这破屋里避雨。当牧羊女看见两位年轻男子冲进来时,她就很紧张的,连忙躲在桌子底下;这两位年轻人根本不晓得有位牧羊女在这里避雨。

眼看大雨下个不停,两位年轻人就打算在破屋过一夜,隔天再赶路回家。话说回来,牧羊女整个晚上不敢闭上眼睛,因为不知道这两位年轻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她担心睡着了,这两位男人会对她怎么样。

破晓时分,雨停了,两位男子从破屋走出来。牧羊女眼看两位男子走出门口,她连忙从桌子底下爬出来,冲到门口,惊慌失措的东张西望好一阵子,就急忙跑回家。

两位男子从破屋走出来,接着牧羊女又失魂落魄的从破屋冲出来的情景,刚巧给那两位男子的同乡看到了。这位同乡平时就对那两位年轻人有所不满和妒嫉。这人就想:“哦!两个男人非礼一个女人!”过后,此人就到处传播,逢人就说:“你们不要看他们俩忠厚老实的样子,是我亲眼看到这两位人面兽心的男子非礼一个女人!”有人质疑:“是真的吗?”此人理直气壮的说:“当然是真的,是我目睹的。”人言可畏呀!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人的习性。“对自己有益处、有利益关系的,就会说对方好,即使对方有错,也会为对方掩饰,把事情给模糊化来维护对方。反之,对自己有利益冲突,或因嫉妒和自私所引发的“看不顺眼”,就会夸大对方有多坏。”好与坏也只不过是一念之差呀!

切勿人云亦云
可想而知,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未必是真的。世上许许多多的事,本来都不是件件皆黑白分明;许多事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些事情表面看来是对的,但未必是真的对。这其中的判断,就要用智慧去观察及思考事情的好坏。绝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到世上许多事情,原本是平静或微不足道的,但有些人为了达到自私的目的,利用某些微妙的情势,把它渲染,把它夸大,而变得复杂了。

清楚自己的心
许多人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疲惫不堪;人类增多,增加了许多竞争,造成了许多痛苦,产生了许多矛盾。世界天灾人祸频频发生,许多人尚在水深火热中,人间已经够苦了,但这些不甘寂寞,制造是非及恐吓,唯恐天下不乱,不知世间苦之人、或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及欲望,不顾他人痛苦之人,他们于心何忍!殊不知,他们是在造恶啊!人的心、人的口,真有如水一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呀!

无论如何,当我们面临事情,发现自己有偏向一方或有私心时,不妨观察自己的心,因为无人比己更清楚自己的心。是妒嫉吗?是自私呢?还是人云亦云而已?……观察自己的心!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心是善恶的主导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心是所有诸法的前导者,心是所有造业的主导,若人造作身、口、意之恶业,必定受苦报,有如牛车的车轮紧随牛的足蹄— (法句经1) 。

心是所有诸法的先导者,心是所有造业的主导,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人若造作身、口、意之善业,一定有乐报,如影不离形—(法句经2) 。

第1和第2法句是说,如心是恶的,他所呈现的身、口、意的行动是恶的;如心时常无贪、无嗔、无痴,他所呈现的身口意的行动就是清净的;而这清净之心会影响到众生临终(临死)那一刹那的心念(last thought moment)而出生在善道。善业和恶业都会有业报,众生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造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遇到适当的时机成熟时而受到业报。自己就是命运的主人,为所做负责任;天堂与地狱是自己所为。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历史故事,故事是描述佛陀遇到不同类型的人,如:(注释)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历史故事是参考Suvanno长老及达摩难陀长老解说的法句经/故事。

故事之启示
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生子,但当玛塔侃达理患了黄疸病时,他的父亲也不愿意请医生来为他治疗,只是找些人云亦云而又无须花太多钱的药方给孩子服用;玛塔侃达理没有好转,反而病入膏肓。当他父亲意识到他病得已经很严重,才急忙请医生,但为时已晚。他快要逝世时,他父亲就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别人会看到自己的财富。

当天早上,佛陀得知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佛陀就与弟子到舍卫城托钵。佛陀走到玛塔侃达理的门口,发出身上的光芒,吸引玛塔侃达理的注意。这时候玛塔侃达理的身体非常脆弱,当他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示对佛陀的心意与信仰,但也因此获得些幸福感。当他的内心充满对佛陀的信心,在临终最后一个念头,心里想:“希望能听到佛陀的说法,并且实践佛法”而逝世时,便往生至忉利天。

当玛塔侃达理往生在忉利天时,他就观想为何他会生到此处,原来是他临终最后一个念头:“希望能听到佛陀的说法,并且实践佛法”。

玛塔侃达理看见父亲很后悔的在坟墓前哭泣:“我的孩子呀,你在哪里啊?”,他便化身为人的样子,出现在坟墓前,哭着说:“我要的东西为何得不到啊?”

他的父亲看到这位貌似玛塔侃达理的年轻人,但却不知道他是玛塔侃达理,只是看到这位年轻人也哭,就跟这位年轻人说:“我哭是因为我失去了儿子,你哭却是为何呢?”

他回答说:“别人送给我一辆马车,但是却没有两个轮子啊!”

这父亲因对自己的吝啬而感到内疚,就对他说:“你要什么轮子,金银铜的都可以,我给你!”

他就说:“我要月亮和太阳做我的轮子。”他父亲很惊讶的说:“你傻了或疯了吗?太阳和月亮怎么可做轮子?”

他回答说:“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拿不到,更何况你的儿子已不存在了呢?你和我,是谁比较傻呢?”

这位父亲听这年轻人这么一说,想了想:“太阳和月亮都存在,也看得到,我都拿不着,更何况现在我的儿子已去世了呢!”,这位父亲本来很悲伤的心情如释重负。这父亲就认为这位年轻人年纪轻轻就那么懂事,便问他是谁。那时,玛塔侃达理才告知他父亲,他就是他的儿子呀!父亲就很惊讶。

玛塔侃达理那时才告诉他父亲,因为他临终想听到佛陀说法,并想实践佛法的善念而往生忉利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食物给佛陀,并且听闻佛陀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也明白佛法、学会布施了。

当佛陀说法时,因为生前对佛陀的信心,玛塔侃达理也从忉利天到来听闻佛陀说法。当时,也有许多人来听佛陀说法。

佛陀说,人之所以会出世,是根据以下四种所造成的:
(1)有从事善举,积福积德。
(2)因为有从事善举,积福积德,就出世于善道(天界或人间)。
(3)因为出世于好的地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容易被诱惑。
(4)出世在天界或人间,也是不稳定。好的因果享用完了,过去世无量劫还未成熟恶的因果业力会让人又再轮回。有些从天界直接下地狱。如出世在人间,接触到坏的亲朋戚友或受到其他诱惑及误导,而不小心也学坏,又种下种种恶业。这是六道轮回的不稳定。因此,佛陀说:涅盘最上乐(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

说到这里,细心听闻佛法的玛塔侃达理和他的父亲及到来的许多人,加上过去世修行因缘的成熟,就证得一果“须陀洹”(“须陀洹”:请参考“了解兼实践才能得益” 之文章的注释2)。

(注释) 古印度的四阶级:(1)婆罗门 (2)刹帝利—王族 (3)吠舍—商人等 (4)首陀罗—奴隶

佛陀还未出家前,是位太子。当他看见当时阶级的不平等待遇时,他十分不满。他常想:“为什么要有阶级之分?首陀罗为什么是奴隶?难道他们不是人吗?有什么办法使他们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人因行为而尊贵,不因身份而尊贵,阶级之分也是因贡高傲慢的人所产生。”

当他看到农夫耕田,在烈日下,大汗直流,气喘不息;耕牛颈上勒着绳子,皮破血流,还要遭受农夫鞭打;犁过的泥土,翻出许多小虫,小鸟飞来争着啄食小虫;太子生起悲悯之心:贫民是多么痛苦,而生命界为了求生存,互相争斗残杀!
后又遇见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知道任何人都逃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而众生为了求得生存,又被贪、嗔、痴所蒙蔽,做出种种的恶业,而产生矛盾的人生。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恨無法止恨﹐唯有慈悲方能止恨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五十八期(2008年)
58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8)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人的内心若一直抱持:“他辱骂我、打击我、攻击我”的念头,心中的怨恨无法止息。—(法句经3)

人的内心若舍去:“他辱骂我、打击我、攻击我”的念头,心中的怨恨自然止息。—(法句经4)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這是永恆的真理。—(法句经5)

故事之启示
从前有个太太不能生育,因封建的思想观念让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视,就亲自安排及选择,允许丈夫再纳一妾。但前后两次,当她知道妾怀孕时,又担心自己失宠,得不到丈夫与婆婆的爱,就心狠手辣的在妾的饭中下毒药,因此使到妾两次都流产。

妾第三次怀孕时,妾就刻意隐瞒她,但她后来还是知道了,并且如前两次一样,泡制毒药参在妾的饭里。妾再次流产,并且也因此而丧生。临死前,妾心存怨恨,要报复这位太太和她未来的儿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从此展开。

后来,这两位妻和妾曾经投胎转世为母鸡与猫,斗得你死我活;又有一世,她们转世为牝鹿与母豹,也展开了无止尽的战斗……!

仇恨无法停止仇恨
因过去世彼此都有不同的因缘业力,有一世,一个投胎转世成为舍卫城一位贵族的女儿,另一位则转世为妖怪。

有一天,妖怪拼命追杀贵族女儿和她的婴孩;当贵族女儿知道佛陀正在祗树给孤独园说法时,她就逃到佛陀那里,并且把婴孩放在佛陀的身边,接受佛陀的保护,妖怪因此却被挡在外面,无法追入。

后来,妖怪被佛陀传进去,佛陀向她们俩劝诫,说她们的过去世是彼此仇恨的妻与妾,因为互相妒嫉与怀恨,导致过去的轮回中以来,不断的迫害彼此。佛陀告诫她们,怨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怨恨,唯有友谊、慈悲、互相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们明白自己的妒嫉与自私导致恶所犯的错误,就在佛陀的劝诫下,她们俩彼此忏悔、互相宽恕、尽释前嫌。

佛陀接着要贵族的女儿把婴孩交给妖怪抱一抱;贵族女儿担心害怕婴孩的安全,而迟疑了一会儿。但又出自於对佛陀的虔诚和信心,她听佛陀的话,把婴孩交给妖怪。妖怪接过婴孩后,亲切和蔼的爱抚和亲吻婴孩,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会儿,就把婴孩还给贵族的女儿。

从此以后,双方放下仇恨,尽释前嫌。同时,彼此善待对方。

“恨无法止恨,唯有慈悲方能止恨。” 因此,佛陀经常教诲众生,不要报复。

当我去深思这故事的过程,它带出了一个讯息,就是临死前若带着仇恨、不甘心、烦恼、忧愁、牵挂……,这是不停再轮回,生老病死又生老病死,无止境的轮回生老病死之来源!

另外,故事也带出一则启示,就因为这位太太和其家人被封建愚痴的思想观念所封闭而导致错误,这太太又因妒嫉与自私犯下了恶行。

善恶一念间! 因此,要顾好我们的这颗心啊!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了解兼實踐才能得益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即使背诵了许多经集(注释1),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净行的法益。—(法句经19)

即使他背诵了少许经集,但确实奉行,灭除贪、嗔、痴,如实知见,内心得以解脱,不再执着于今世或来世,真正得到清净行的法益。—(法句经20)

故事之启示
有两位比丘,彼此是好朋友;其中一位精通经、律、论三藏,熟读经集及弘扬经文,他教导众多的比丘,因此成为十八个比丘团体的指导老师;但是,他却没有精进的保持正念。

另外一位比丘则精进的修行,灭除贪、嗔、痴,而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境界(注释2)。

某天,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到祗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时,这两位比丘碰面了。虽然他们是好朋友,但精通三藏的比丘却轻视他的朋友,认为这比丘对崇高的经藏所知不多,因此决定盘问他这位朋友几个经藏的问题,进而取笑他的朋友,以表现自己的了不起;但他却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证得阿罗汉果。

知识不等於证悟
佛陀知道这位精通三藏的比丘有这种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会自取其辱。所以佛陀出於慈悲心,就去探视两人,以避免精通经藏的比丘不尊敬他那位已证得阿罗汉的朋友,而种下恶因,佛陀并且亲自提出问题。佛陀问精通经藏的比丘有关禅修而得到的最高境界,精通经藏的比丘无法作答,因为他没亲自修行。但另外一位比丘由於精进奉行佛法,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回答了佛陀提出的所有问题;佛陀因此赞叹阿罗汉比丘,而对精通经藏的比丘不赞一词。

其他比丘因为不知道这位比丘已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不明白为何佛陀大力称赞他,却没称赞精通经藏,也是他们的指导老师的比丘。佛陀向他们解释说,熟习经藏,但不知奉行,像替别人牧牛的人,早上把牛放出,晚上数过牛的数目,交还给牛主人,换取一天的工资而已。而亲自奉行佛法之人,就像牛主人一样,享受牛的五种生产品(乳、酪、生酥、熟酥、醒糊等五味)。所以说,如果只是精通经藏,但却没亲自修行,只能得到学生对他的服务,没获得修行证得圣果的益处。另外一位虽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诵一些经文,但他清清楚楚的明白其中的精义,并且精进的修行,克服了贪、嗔、痴,所以他真正获得修行的圣果。

(注释1) :经集:有集合、合理、感化等多意思,这里是指佛陀所说的经、律、论三藏。

(注释2) 略解释“阿罗汉”:四果:梵语为“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死”,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已破除一切的烦恼,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证悟涅盘,不受生死轮回。

(阿罗汉身口意清净,慈悲智慧具足;阿罗汉已断除贪嗔痴,内心安详清净,究竟解脱,不再受生死轮回。—法句经96)

以下,也略解释三果“阿那含” 、二果“斯陀含” 及初果“须陀洹”。

三果:梵语为“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或“不来”,证得三果“阿那含”的境界,已无爱恋执着之心,当寿命已尽后,往生色界天的五个天界中的其中之一,如:无想天、色究竟天、善现天、善见天或是无热天。之后,就不受生死轮回了。

二果:梵语称“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证得二果“斯陀含”的境界,当寿命已尽后,再出生最多两次在天界或人间;出世的次数,就要看他修行因缘条件的成熟。如精进修行,因缘条件成熟,即能证得三果“阿那含”或四果“阿罗汉”。

初果:梵语称“须陀洹”,华译为“预流”,即预备入圣果之位。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境界,永不堕入四恶道(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初果“须陀洹”最多只是再出生七次在天界或人界;出世的次数,就要看他修行因缘条件的成熟。如精进修行,因缘条件成熟,即能证得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或四果“阿罗汉”。初果“须陀洹”如果他是个在家人,如有因缘,也会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但他决不犯五戒,即:不杀生及不伤害众生、不偷盗(不赌博及不做不道德之事业)、不邪淫、不妄语(不欺骗诳说、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恶口毁谤)、不饮酒及不服食毒品等等。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應謹言慎行(有解释如何回向功德) Cautious in Words and Actions (Have Explanations of How to Transfer Merits)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对於恶愚人是自作孽,他即是自己的敌人,他到处造作恶业,将带来苦果的恶业。—(法句经66)

恶业还未成熟时,恶愚人以为它是甜如蜜,但当恶业成熟时,恶愚人就会自食恶果。—(法句经69)

恶业不会即刻带来果报,如刚挤出的牛奶不会即刻凝固,但恶业还跟随着恶愚人,如同灰烬覆盖下的活火炭。—(法句经71)

恶愚人的各种伎俩只会伤害自己,破坏自己的德行与智慧。—(法句经72)
故事之启示
有一次,大目犍连尊者与勒叉那尊者一齐外出托钵时,看见了一只人面蛇身的饿鬼(注释1)。佛陀告诉他们说,这人面蛇身的饿鬼,名为沙提枯达;它在某一个过去世时,擅长于投掷石头。

有一天,沙提枯达请求他的老师允许他练习投掷;老师警告他练习时不可以打到人或任何动物,如牛、羊等等;如不小心打到对方,一定要赔偿对方。例如不小心打到牛或人,切记要赔偿牛主人或被他打到的人,或者是此人的亲人。

某天,沙提枯达正在练习投掷时,突然发现一位修行人在外托钵。沙提枯达心里想,此人是理想的目标,认为这修行人没亲戚,不必对他负责任,也不必做任何的赔偿。接着,他就向这修行人投掷石头,修行人因此而丧失性命。

社会大众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愤怒,因此沙提枯达也被杀死。由於沙提枯达的恶行,他死后就堕落到悲惨的恶道中,并且长时间在惡道中轮回受苦……。恶道:有四恶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及地狱。(注释2)

而这次,沙提枯达则轮回为人面蛇身的饿鬼,而且它的头时刻受到赤红榔头的锤打。佛陀接着说:“恶愚人的伎俩只会伤害自己,而没任何益处。”

是的,在这世上,有许多人似乎像沙提枯达一样的欺负人;愿他们三思。

(注释1)饿鬼(略解释):
有人问世上有灵魂吗?其实世上没灵魂!也有人问世上有鬼吗?甚至有人说他见过鬼!其实人们所谓见过的鬼,是饿鬼道(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鬼戏片或小说里凶狠害人的鬼或灵魂)。宇宙中有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
饿鬼也许是我们过去世的亲属。饿鬼也许在我们四周围,其实饿鬼的数目比人还多,他们有不同的长相;我们肉眼是见不到他们的,因为饿鬼和人的频率及空间不一样。但是,我们可放心,他们不伤害任何人的;他们也懂得尊敬有德行之人。
偶尔,有人会见到饿鬼。当人见到或嗅到、听到、感受到饿鬼,也许饿鬼是须要功德。所谓功德,我稍微略谈。

回向功德
如我们有布施,例如:法布施,即是教人行善、弘扬佛法等;无畏布施(让人脱离害怕);财布施,即是布施衣、食、住、行、药及其他日常所需之用品给有戒律的修行人及需要的人等等(布施于有戒律及要解脱轮回之苦海的修行人,功德是很大的);这些功德可回向给饿鬼及一切众生。
如果我们有德行,例如:
(一)不杀生“包括不伤害众生;伤害众生:包括不择手段暗地里伤害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不幸灾乐祸、拥有悲悯之心)

(二)不偷盗(不赌博及不做其他不道德之事等等)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即是不欺骗诳说(不胡说八道)、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毁谤、不绮语(不花言巧語)
(五)不饮醉人之酒、不服食毒品,因它使人神智昏沉,会做出杀盗淫妄等糊涂之事等等。
以上“五戒”,是作为人的基本条件;我们就是个有功德之人。
如果我们本身有授持八关斋戒、禅修,我们具备的功德会更有力量!所谓八关斋戒,就是:

(一)不杀生“包括不伤害众生;伤害众生:包括不择手段暗地里伤害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不幸灾乐祸、拥有悲悯之心)
(二)不偷盗(不赌博及不做不道德之事)
(三)不淫
(四)不妄语,即是不欺骗诳说(不胡说八道)、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毁谤、不绮语(不花言巧語)
(五)不饮醉人之酒、不服食毒品,因它使人神智昏沉,会做出杀盗淫妄等糊涂之事等等。
(六)不涂脂粉、香水,不戴花鬘,不穿华丽服装,不观玩歌舞娱乐,因它们阻碍人们拥有正确的见解,也阻碍思考能力。它们也是保持正念之绊脚石。
(七)不睡卧高大床褥
(八)在不恰当的时间不吃(过午不食)
有些在家人通常会在假期选择一天或更多天来持八关斋戒。(在家里也可持八关斋戒)

我们在任何时候,可回向功德给过去世的众生,愿他们能够离苦,得到平安,我们是在做好事。

回向时,可用此简单的方式:手合掌(代表诚心),念“愿将所作诸功德,回向给一切的亲属及一切的众生,愿他们解脱诸苦恼及苦痛”。

以下是摘自巴利文“回向亲属及回向”,可用此方式回向给予众生:

To Make “Natis” (Relations who passed away) Participate In Merits
回向亲属
“Idam me natinam hotu. Sukhita hontu natayo”(X3)

(英文解释):May all “Natis”participate in the merits we have accrued, and the same be helpful for them to be freed from any sorrow that they may be suffering from.

To Make Devas (Gods) And All Beings Participate In Merits
回向
“Etta-vataca amhehi,Sambhatam punna sampadam,
Sabbe deva, Sabbe Satta, Sabbe Bhuta anumodantu,
Sabba sampatti siddhiya.”

(英文解释):May all Devas and beings participate in the merits we have accrued by this offering and or other all good actions for the benefit of all. Bliss to them all.

“Sadhu! Sadhu! Sadhu!” (善哉! 善哉! 善哉!)

回向功德时,饿鬼及众生也要有福德因缘方能够接收得到;如果他们恶业深重,也许也接收不到功德。例如,我们想对某人慈悲,他感受不到,也接收不到;循循善诱,他也领悟不到。

(注释2)(略解释):
四恶道的众生比天界与人界的众生还要多;所以,应谨言慎行呀!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一切众生皆畏惧刀杖,一切众生皆恐惧死亡,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们不应杀害他人,或唆使他人杀害生命。—(法句经129)

一切众生皆畏惧刀杖,一切众生皆爱惜自己的生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们不应杀害他人,或唆使他人杀害生命。—(法句经130)

以伤害他人的手段来追求自己快乐的人,来世不得安乐。—(法句经131)

不伤害他人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可以获得安乐。—(法句经132)

莫向他人粗言恶语,受辱者会反击,愤怒恶言是苦的原因,互相伤害会引发报复。—(法句经133)

故事之启示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托钵时,遇见了几个年轻人用棍子击打一条蛇。

佛陀问他们为什么要击打这条蛇,他们回答说是害怕蛇会咬他们,所以先发制人!先击打它!

佛陀教诲这些年轻人说:“如果你们不愿意受到别人伤害,你们就不该伤害别人;众生平等,应慈悲对待所有众生,如果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快乐,在未来来世也得不到幸福。”

这些年轻人听完佛陀的教诲之后,理解到恨意所带来的害处,他们也因此不断努力的专心思考与实践佛陀的教诲。

不久之后,因加上过去世修行的因缘成熟,这几个年轻人都证得初果“须陀洹”;华译称“预流”,即是预备进入圣果之位。(请参考“了解兼实践才能得益”之文章,(注释2)里头有略解释“须陀洹”)

世界醒醒吧!
在这世界上,许多人因为商业因素以达到自己的私益,用尽了大肆渲染的手法来迷惑群众;最可怜的是许多人并没察觉有什么错处,也跟着一起热闹与疯狂,自以为是追上潮流;殊不知贪念之心因此萌芽,进而迷失自己、迷失方向;这世界也因此失去平衡及引发许多的社会问题。世界醒醒吧!

应互相尊重
人与人之间,经常企图占有某种东西,互相争吵,恶言相向,而互相伤害;甚至有者更恶毒的,会威胁恐吓或攻击对方;如对方不甘示弱,恶言相向,攻击对方,就引发了报复的行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种下恶因,形成恶果。

人也经常为了争口气,而用恶言刺激对方,殊不知,争了口气,却输了感情呀!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想一想,当自己被攻击、被打或被辱骂时,感觉会痛,会不舒服。同样的,别人被攻击、被打或被辱骂时,他们也一样会痛,会不舒服。每个人都有其自尊心,都需要被尊重与慈悲对待。

多一分尊重,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一分慈悲,就多了一分和谐。(敬请注意:互相尊重,不是用在一起做坏事的用词)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了解轮回之苦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能如实知见五蕴(注释1)生灭的一天,好过不能如实知见五蕴生灭法的百年寿命。—(法句经113)

故事之启示:波她卡娜是舍卫城中一位富翁的女儿,长得漂亮,而且父母对她爱护有加。但她却爱上家里的一位男仆,并和他私奔到离开舍卫城很远的一个村庄。

后来,她怀孕了。当分娩的日子快到时,她好几次请求丈夫允许她回家生产,但丈夫害怕遭到丈人的毒打,而拒绝妻子的恳求。

某天,她趁丈夫不在家时,悄悄出发回娘家。但是,却被丈夫追上,请她回家。在这时候,分娩时刻已到,就这样,她在附近草丛中产下孩子,之后与丈夫回家。

几年后,她再度怀孕;那时,她也希望回娘家生产,但丈夫也加以拒绝,她又悄悄带着大儿子出发回娘家。

当丈夫追上她时,她产前剧痛,即将分娩;这时天又下着倾盆大雨,丈夫急忙找了个较稳当的地方让她生产。当丈夫正在整理场地时,却被一只毒蛇咬而当场死亡。

这时候,在另一边等待丈夫的波她卡娜已经诞下幼儿。

第二天。她四处寻找丈夫,却发现丈夫的尸体。她内心悲痛不已,认为丈夫的死都是自己害的,而感到很内疚。

波她卡娜继续回舍卫城找父母,但由於下了一整夜的雨,河水上涨,她无法一次带着两个儿子过河,就把大儿子先安置在河岸,带着初生婴儿渡河,把婴儿放到对岸,再倒回来带大儿子过河。

当她正在河中央时,一只老鹰在初生婴儿上空盘旋着,以为婴儿是块肉。波她卡娜急忙大声嘶喊,想吓走老鹰,但老鹰还是夺走了婴儿。而在对岸的大儿子听见母亲的叫声,以为母亲在呼唤他,就自行走向河中;但不幸的,却被急流冲走。她一天之内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孩子。

她放声恸哭,喊着:“小儿子被老鹰夺走!大儿子被河水冲走!丈夫又被毒蛇咬死!”

在这时候,她遇见了一位来自舍卫城的人,告诉她说,昨晚的暴风使她父母亲的房子全部倒塌,她父母亲和她唯一的哥哥因此全部死亡,尸体也火化了。

当波她卡娜听到这悲惨的消息,她彻底的崩溃与疯了;居然连身上的衣服掉落在地上也全然不知,却仍然满街狂奔,嘶声哭喊:“可怜的我呀! 老天啊! ”

这时候,正在祗树给孤独园说法的佛陀看见她在外面;当人群看见她走向佛陀时,却阻止她前进。有人大声说:“不要让这疯女人进来!”佛陀制止他们,让波她卡娜进来。当波她卡娜走到可以听见佛陀说话的距离时,佛陀告诉她控制自己的心念,让心平稳下来。当她一回神过来时,才突然察觉身上的裙子不见了,她安静的蹲下来,并接过别人递来的一块布,遮掩自己。她接着向佛陀述说她不幸的遭遇。

佛陀安慰她:“波她卡娜,不要恐惧,你已经安止于一位可以真正保护,并指引你的人了。在过去世的生死轮回中,你为儿子、丈夫、父母及兄弟所流过的眼泪已经够多了。”佛陀再进一步向她解释众生无穷尽的生死轮回。这时候,她如释重负而心灵渐渐平稳下来。

佛陀又说:“人不要过度悲伤逝世的人,应清净自己,精进努力,证悟涅盘。”听完佛陀说法后,她明白生命的无常,而对引领人们解脱生死轮回的佛法有了信心;因此,就出家为比丘尼,精进修行。

众生因为因果业力形成五蕴而造成苦
有一天,在修行的过程中,她恍然悟到五蕴之苦,也明了生命的三个阶段:过去世、今世与来世的轮回之苦。

佛陀知道了她的想法,告诉她:“波她卡娜,你的了解是正确的,你已经确实明白五蕴的真相了。如果有人长命百岁,但却不明白五蕴无常、苦、无我的道理,也是枉费一生的。”

精进修行的波她卡娜
波她卡娜不久就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境界,断除贪嗔痴,不受生死轮回。

(注释1)五蕴(略解释):色、受、想、行、识。色属於物质,意思是身体由四大:地(如身体的骨节、牙齿等等)、水(如汗液、唾涕、脓血、便利)、火(如热度、温暖)、风(如呼吸、气息)所组成。而受、想、行、识是属於精神。

如同牧牛人以棍棒驱赶牛群到牧场,老与死也在驱赶众生的生命。—(法句经135)

因为愚痴,众生很难理解轮回之苦。佛陀说:“五蕴不停的变化。人一旦出世,就会有老、病、死,但人们却不想从轮回中解脱,仍然留恋轮回。唯有断除贪嗔痴,才能证悟涅盘,得到真正的幸福。”(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速為善﹐防止心造惡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应速于行善及防止心造恶,因为行善之心缓慢,则心容易造作恶行(注释1)。—(法句经116)

若人造了恶,不应重犯,不应乐于造恶(注释2),累积邪恶将导致受苦。—(法句经117)

若人行了善,应持续为善,应乐于为善,累积善业将导致乐报。—(法句经118)

如果伤害无辜、清净无染的人,该罪恶返归于恶愚人,如同在逆风的地方撒灰尘。—(法句经125)

故事之启示
有个猎人;某天早上,他带着一群猎狗去打猎时,在途中,他遇见一位比丘正在托钵;因为迷信,愚痴的他,心里就嘀咕着:“看见这令人讨厌的人,今天一定没什么收获!”

那一天,猎人什么也没猎到。回家路上,他又遇见同一位比丘正好从城市里托钵回来;猎人一时愤怒难消,就放猎狗追咬比丘。幸好,这比丘跑得快,赶紧爬上树,猎狗因此咬不着他。猎人气冲冲走到树下,用弓箭头刺比丘的脚底,比丘异常的疼痛;这时,身上的袈裟滑落,正好罩在树下的猎人身上。

恶愚人自食其果
这群猎狗看见地上的袈裟,以为是比丘从树上跌了下来,便飞快扑上去,狂肆乱咬。善良的比丘在树上看见这情况,赶紧折了一截干树枝,掷向猎狗,以提醒猎狗咬错人。那时候,这群猎狗才发现它们攻击的竟然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慌乱的四处逃跑。

猎狗跑掉后,比丘就从树上下来,却发现猎人已经被猎狗咬死了。比丘心中一阵难过,不知道是否要为猎人的死负责,因为他的袈裟罩住猎人的身体,而猎人才成为猎狗的攻击目标。

比丘就去面见佛陀澄清心中的疑惑。佛陀安慰比丘:“你不须为那猎人的死负责,你也没违反道德戒律。事实上,那猎人蓄意伤害无辜,才会得到如此惨痛的果报。”

一切皆是贪嗔痴所为
是的,这故事也带来一则启示。在这世上,有些人迷信,认为某某人与己相克,导致脾气暴躁,丧失理智,而伤害他人;也因为迷信,导致思想迷惑而容易上当受骗,或变得疑神疑鬼,形成心里不安;再加上妒嫉与自私,而造下种种恶行。

其实,无人与己相克,一切皆是本身的贪嗔痴所为,贪嗔痴才是克星,才是心魔。

莫小视恶行,以为“小恶不会为我带来果报”。要知道,点滴之水可注满水瓶;愚痴的人,虽然少许少许作恶,但必定会有恶贯满盈的一天(注释3) 。—(法句经121)

莫轻视善业,以为“小善不会为我带来善果”。要知道,点滴之水也可以注满水瓶;智者累积小善,必会积聚福德满盈。—(法句经122)

(注释1):人的心容易被外境的人事物所迷惑;因此,应学习不怠慢,时刻照顾自己的心,要存善念和行善;不让心魔,即是贪嗔痴蒙蔽我们的心灵,而造下恶业。

(注释2):如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会导致无法控制贪嗔痴,而造下种种恶行。

(注释3):不应小看小恶,即使它是非常细微,如果变成习惯,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日积月累、习以为常,孰不知小小的过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大错。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醒悟认错,回头是岸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亲近精进、态度诚恳与行为端正的善友,使自己和蔼可亲、行为端正,而法喜充满的人,能灭尽诸苦。—(法句经376)

故事之启示
从前有位富有的女士,她心性仁慈。她有个儿子名为富楼那,已出家为比丘。

有一天,富楼那尊者在回祗树给孤独园时,经过家乡,而遇见他母亲;他母亲就做了一个盛大的布施会。他母亲知道富楼那善於说法,就请他在布施会上开示。富楼那尊者答应了母亲,母亲又搭了一个大帐篷。很多人都来听富楼那尊者说法。

当富楼那尊者的母亲正在听闻儿子说法时,一群小偷闯入她家;而小偷的首领则跑到大帐篷去监视这位女士。如果她知道家中遭窃,而提早回家的话,就要杀死她……

富楼那尊者说法时,她很用心的听法。

生起警惕之心
这时候,坐在她身边不远处的小偷首领也听见富楼那尊者的说法;这时刻,小偷首领突然也感受到这位女士的慈悲。小偷首领心想:“如果我们真的偷取他人的财物,一定会遭受处罚;即使逃过法网,将来也会受到因果报应。”小偷首领这么一想,就生起了警惕之心,赶紧到这位女士家去,命令属下归还所有财物,一起去聆听富楼那尊者说法。

当小偷们感受到他人的慈悲时,他们内心感到无比的惭愧。幸好小偷们能顿时醒悟,不然越陷越深,要回头会更难了。

有的人本性善良,一句话就能点醒,也能感受到对方的慈悲善意与善举。有些人却恶习较重,即使听了百千万句善言,也冥顽不灵。除此,有些人虽才高八斗,也难体会善言、善意与善举,甚至还欺善怕恶,见高拜见低踩;何时或是否能体会,就要看他本身的造化了(各人因果各人了)。

本性善良
话说回来,这群小偷在还没成为小偷之前,他们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因善的意志力不坚定,又遇不到善者的提醒,而一念之差,做了小偷。

知错能改,尚莫大焉
这群小偷听完富楼那尊者说法,小偷首领率领属下们,勇敢与诚恳的向富楼那尊者的母亲认错忏悔,并请求她原谅。慈悲智慧且信仰虔诚的她原谅了他们。
痛改前非这群小偷决定痛改前非,并请求加入僧伽为比丘。他们得到富楼那尊者的教诲后,到林子里禅修。

佛陀知道了,告诫他们应精进修行,法喜充满,究竟清净。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记得我小时候,曾寄宿过一户人家,是一对夫妇。丈夫性格温和,太太却性格恶毒、狡猾又迷信。她有一个条规,晚上不可上厕所大解(大便),说会把财气给放走,即使有便意,也要忍着;真不懂那是甚么歪理。

这位太太也常乘丈夫不在时欺负我。

后来,这太太不知患上什么病症,一直肚泻;当时我还帮她倒粪便。之后,她病情恶化,进了医院,过几天就逝世了。

我也住过一户人家,是两姐妹。妹妹性格较随和,而姐姐有些斤斤计较与神经质,门口总要摆着一把扫帚,她才安心。后来,听说那位姐姐患了精神病。

还住过一户,那户是一位妇女。二十多年前,那时有些旧屋的厕所是用挑粪便的粪筒,挑粪便工人两天来换一次粪筒。那位妇女小解(小便)时也用这粪筒,而不用冲凉房(冲凉房可冲水)。我感到疑惑,心里想:“粪便已经够恶臭难闻了,小便可在冲凉房,用水冲洗掉。”我就问那妇女,那妇女却回答说,她本身的尿是不会臭的。

有一天,我看到厨房的橱里有一碗菜,可能搁了好多天,生虫了。我就告诉那妇女;她却回答说,她的菜不会生虫的。当时的她,也没过去瞧瞧。

我偶尔会被躲在桌子与墙壁缝内的虱(一种吸血小虫)咬得很痒很辛苦,我告诉那妇女桌缝与墙壁缝有虱,她却回答说,她家不会有虱的。

又有一天,她家来了个外地的男亲戚,来过一夜,说是找顾客做生意。那妇女觉得家里有这位男亲戚看管,就到她妹妹家过夜。那妇女的这位男亲戚时常色迷迷的看着我,又讲了一些令人恶心带黄色的话语;我害怕极了。当我看到她这位男亲戚,连忙躲在房里锁好门。

那妇女的男亲戚来了好几次,有几次那妇女都去了她妹妹家,令我感到提心吊胆。我好想告诉那妇女,她这位男亲戚不是好人。但我始终没说,因为我曾听她说,她的亲戚都是好的,她的东西全是好的。

厕所恶臭、菜生虫与桌子墙壁有虱,我可以试着说;但如说她亲戚不好,那妇女也许会跟我反目成仇。

人的性格贡高傲慢与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会不知不觉犯下错误而不自知。

另外,我曾住过一户人家,他们家有几个小孩,两位姐姐都受宠爱,只有一位妹妹,父母亲较不疼爱她;这位妹妹时常感到很委屈。

他们家有一只狗,看到谁都不会有特别反应,有时还会摇摇尾巴,表示欢喜。唯有看到他们其中的一位姐姐,这只狗就会露出凶恶眼神,想咬她。

楼梯旁有很多鞋子;有时,我们也分辨不出哪双会是谁的。但这只狗就是嗅得出她的鞋,然后狠狠把她的鞋子咬破为止。所以她的鞋都要特别收藏,稍不留意,鞋子就会被狗咬破。我想,这只狗和她似乎是前世冤家。

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出现千古难解的恩怨情仇;人与畜生之间,亦是如此。

总的来说,我们要结善缘,培养慈悲心!

另有一则新闻,有个大人很疼爱他的狗,但却虐待小孩。有一天,他又虐待小孩;小孩受伤过度而死,这个人也被逮捕。有人不解的问:“你那么疼爱狗,为何却那么虐待小孩?”他回答说:“我这只狗很贵的!”他的回答令人震惊。原来,他疼爱狗只是因为虚荣心,并非真的疼爱狗;再说,他忘了,小孩也是贵的,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啊!
也曾遇过,每逢星期六与星期天,有的人赌万字,那时说话要很小心,不可说“读书”,要说“读赢”,不然会挨骂。而他们有些知识很高或大学毕业,有者是老师或专业人士。因此,勿以学识来衡量一个人的好坏,学识与良好的德行不能混为一谈。

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一时也说不完!但看清楚世界,一切皆是众生之“我执的感受”形成的!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正确学习的方法 Kalama Sutta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只学习不懂得思考会迷惑,只思考不懂得学习会很危险。”以下是佛陀导师教导众生之“正确学习的方法KalamaSutta”,供大家参考及共勉之。无论阅读任何书籍,任何人所说的、所写的(包括某某所谓的高知识份子、长者、专业人士或著名人士等等),或者任何事情,都不能盲从或迷信,须经过用心的、细心的、智慧的观察和思维!

Kalama Sutta (正确学习的方法)(1). Do not believe just because it is a tradition maintained by oral repetition.
不要只因为那是重复留传的传统风俗、信仰、习俗、惯例等等而相信它。
(2). Do not believe just because it is an unbroken succession of practice.
不要只因为那是祖传或留传的惯例、实行等等而相信它。不要因为每次这么做,就去做而相信。
(3). Do not believe merely because it is hearsay.
不要只因为那是道听途说或许多人都那么说而相信它。
(4). Do not believe just because it is in the scriptures.
不要只因为那是记载在经典、经文或古书上而相信它。
(5). Do not believe just because it fits with one’s point of view.
不要只因为那符合个人的观点而相信它。
(6). Do not believe just because it is correct on the ground of metaphysical theories.
不要只因为那符合空泛的理论而相信它。
(7). Do not believe just because it appeals to one’s consideration.
不要只因为那符合个人的考量而相信它。
(8). Do not believe just because it agrees with one’s opinions and theories.
不要只因为那符合个人的看法与理论而相信它。
(9). Do not believe just because the speaker appears believable.
不要只因为说的人看起来可信而相信它。
(10). Do not believe just because “Our teacher says thus and thus …………”
不要只因为“我老师说如此如此… ”而相信它。

一切事物,不伤人、不伤己以上“正确学习的方法”没愚忠、没盲从、没迷信;愚忠、盲从和迷信会让人失去正确的思考能力而导致迷失自己。

做事情或学习过程时,想一想如果有以下问题,请停止恶行:
(1). 有否伤害到他人?
(2). 有否伤害到自己?
(3). 是否真的能帮助到他人?
(4). 有否奢侈、浪费金钱?
(5). 有否浪费资源?
(6). 有否助长社会坏风气及坏习惯?
(7). 有否形成不良的文化?
(8). 有否污染环境等等?

观看自己在学习上有否进步(1). 自私心有否逐渐减少及消除?
(2). 妒嫉心有否逐渐减少及消除?
(3). 脾气有否改善?
(4). 待人是否礼貌?
(5). 待人是否真诚?
(6). 是否心存善念?
(7). 慈悲心是否逐渐增长?
(8). 有良好的德行?

有的聪明人为了个人私欲,而造作出许多无理的制度,利用手段把许多人蒙蔽、操纵、玩弄于股掌中;甚至有的人利用宗教、祖宗等等,来骗取他人。殊不知,是聪明人在玩弄自己,因果是最终的资产,“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说,以后有些人,会歪曲佛法。佛陀涅盘后五百年,就有人把部分佛法给歪曲了,还参杂了非正法。现是佛陀涅盘后两千五百多年,属於末法时期,因此,我们要时常观察自己是否有正确的在学习。

亦有些人喜欢拿列祖列宗之法来说服人,其实是其人本身为了各自利益。依因果论探讨所谓的列祖列宗,已根据各人的因果业力,在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中出世了又去世,去世了又出世……,不停的轮回;如果是轮回为人,也未必是同姓氏、同性别、同国籍或同种族。再说,如果他勤于修行,可能已解脱轮回了。我们拜祭去世的长辈,是基於一种对他们的礼敬。

我们每一个众生在无量劫中轮回很久了,出世了又去世,去世了再出世,就这样生老死、死老生……,周而复始的轮回着,轮回是苦!所以众生与众生之间,每一世都可能有不同关系。佛陀说:“在众生中要找一个以前不是你的父母亲、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儿女的众生是很难的。”可想而知,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一个大家庭,只是相隔太久,大家都忘了……。

学习做有德行人的基本条件,您就是有功德之人,每天回向给过去世的亲属及一切众生。(请参考“应谨言慎行”的注释1之“回向功德”)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时代的变迁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无尽灯第五十一期(2007年)
51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Everlasting Light (2007)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记得小时候照顾我的保姆告诉我,我三岁就有音乐天分。此外,我也喜欢画人像,所以偶尔会要求保姆买簿子给我。但五岁过后就很少画人像,渐渐的也失去画画的兴趣了。

离开保姆家,就很少哼哼唱唱了,偶尔哼唱,就会被打。

我出世的领养过程中,在高等法院的宣誓纸中注明领养人必须让我求学。因此,我有得上学;但领养人不准我在学校参加任何课外活动及任何的运动项目。在小学一年级时,我被老师选为运动会的赛跑选手,夺得亚军;领养人知道了,警告我不准再参加。从那时起,因为怕被打,我也不敢在学校参加运动会了。

我虽没与领养人同住,但时常在放学吃完饭后,就要到他家为他洗衣服及收拾房间(我五岁那年,我已为领养人洗衣服、收拾房间及做其他事物等等)。他也不关心我的学业,他关心的是他的衣服是否洗干净?房间是否收拾好?只要他一个不满意,我就被毒打,拳打脚踢,或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虐待我,导致我受伤及淤血。

小时候,看人学钢琴,心里很喜欢,但只能默默的羡慕!

我的歌唱才华之所以没被淹没,因小时喜欢念经,在不知不觉中练习到中气;又因在十多岁时,时常唱佛曲。

读中学时,校方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规定每一个学生最少都得选择一项课外活动,因此我就有得参加一项课外活动。

当时,学校里有很多课外活动。我列出其中三项作为考量:
(1)佛学会,
(2)华文学会,
(3)歌咏队。
佛学会与歌咏队的活动时间,同样是星期六早上;最终我选择了佛学会,因在六岁时,我接触佛法,深受感动,佛法成了我生命的指南。在七岁时,我就懂得向老人解释因果经及教他们诵经。从高中至毕业那几年,我在槟华佛学会担任弘法主任,教导佛学会的同学们佛法、诵经及佛曲。
我在十五岁时终於脱离随时被虐待的险境,获得自由。

大约在我十多岁时,领养人搬去亲戚家,这家住了几位亲戚,如其中一位亲戚有在,那领养人也不敢对我发脾气,所以我依然偶尔有去探望领养人(但心里还是感到压力恐慌);直到大约2002年,那位亲戚去世后,我就不敢再去了。因为小时候被虐待的可怕经历,面对那领养人时,我心里还是有恐惧感;但我诚心的祝福领养人平安健康。

我重获自由后,我参加了英语佛曲歌唱赛,荣获了冠军。

从小,对佛学有兴趣的我,也参加佛学作文比赛,曾荣获奖项。除此,我也曾参加多项佛学考试,都拿了特优成绩。(知识只是一种认识,而修行的道路,是要一步一步,细心的去体会)

也在十五岁时,在某种因缘下,我受邀在佛青出版的本地创作之英文佛曲专辑中负责独唱两首佛曲。

我也尝试参加外界主办的歌唱比赛,但似乎身边大多数人都会反对或瞧不起,认为没什么了不起(但他们又有“外国的月亮似乎比较圆”的虚荣心态)。但欣慰的,还是有真心支持的朋友。


有位朋友很肯定的对我说,我是属於那种不管处在什么环境,都不会变坏的人。他对我的那种支持与信任,我万分感激。

记得二十多年前,许多大人们不愿意儿女进娱乐圈、当歌星或明星。他们会说:“我们家不出歌子”或“我们家不出戏子”等等之类的话语。年纪尚小的我,搞不清楚大人们为何会那么想,是否是自以为了不起或自以为是的想法?虽然我有一把好嗓子,但没当歌星的梦想。有的朋友对我说,当歌星会……的负面讯息;因此,小小年纪的我,对於歌星这名词就有了畏惧。长大后,我就努力去改变这心里的抗拒感。所以,1997年我才与唱片公司签五年约,成为唱片歌星,推出第一张个人爱心专辑。

小时候,有几个志愿,但也很模糊。我依稀还记得的志愿是老师和警察;老师可以教导人,警察可以保护人。

我也接触过许多男女歌星及歌手,大多数都洁身自爱。其实,每个行业都有好人与坏人,或不知不觉制造不良文化及不良风气之人。记得我刚毕业,在等待成绩放榜时,有朋友介绍我到咖啡餐厅、音乐歌厅及他人的婚宴当歌手;那时候生活费也有了着落,又可储蓄钱,以准备日后修读课程。那时候我接触过的男女歌手,他们大多数都很自爱,懂得照顾自己。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在近几年,娱乐圈纷纷大打广告,大事宣传,让青少年对此趋之若鹜,也让许多大人们盼望他们的孩子能成为歌星或明星。

其实,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最重要的是不制造不良之文化、不形成不良之风气、不造成道德腐败、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佛陀教导众生,不作奸犯科,不贪污,不违背良心,不做不道德之事业,如:杀、盗、淫、妄(欺骗诳说“胡说八道”、花言巧语、两舌、恶口毁谤)、酒、毒品、赌博、贩卖军火、贩卖人口;还有,不做其他不道德之事业等等;因为它会危害自己及危害他人。应从事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及对众生公正之事或事业;对於人生,应有责任感,必须诚恳和正直;这是对自己好,对他人、社会、国家也好;良好的德行,才能造就社会平安、国家祥和及世界和平;良好的德行,也能给国家带来好形像。这就是爱国之举及贡献!顺祝大家国庆日快乐,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转眼之间,专栏文章已写至八月份。记得去年十二月接到报馆的电话,邀我在“精彩女人”版位写专栏,心里是充满喜悦的,有因缘通过文章与大家结善缘。感谢大家的支持;在此祝福大家健康幸福,平安喜乐!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慧的天籁之音深深感动人心。1VCD+2CD,富含教育、平静、柔和、散播祝福与慈悲。
Tan Hooi @ Ayira Tan has natural heavenly touching voice. 1VCD + 2CD, educational, calm, soft, relaxing, blessing with loving kindness.

* VCD:您可到http://www.youtube.com/,寻找TanHooi@AyiraTan,您可观看到陈慧之VCD。感谢 peacebubbles4U 把曲子放在网站,感恩流通。
You can visit http://www.youtube.com/, search TanHooi@AyiraTan, and you can watch her VCD. Thanks to peacebubbles4U for preparing the songs in website, and thank you for spread with loving kindness.
歌曲 Songs:慈爱的祝福、The Wondrous Guide、灯塔之歌、The Reason Why、掌握今天、 妈妈的乐园、无明心轮回路。(VCD具备伴唱音乐:8-15 VCD with Music TV:8-15)

* CD:创作加精选 Composed by Malaysian + Collection,
歌曲 Songs:慈爱的祝福、The Wondrous Guide、灯塔之歌、The Reason Why、掌握今天、 妈妈的乐园、无明心轮回路、 感恩的心、奉献、朋友别哭、Silkworm。(CD具备伴唱音乐:12-17 CD with Music:12-17)

* CD:慈经 Metta Bhavana,华语及英语解释(文摘自:巴利文慈经)。
Chinese & English Explanation (Words from Metta Bhavana Chanting).

感恩有您,广为流传,法音宣流,功德无量。Thank you for spread with loving kindness.
May you be well and happy always!

您也可到以下地点结缘1VCD+2CD. It can be obtained at:
整套1VCD+2CD Full set: RM19.80

*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流通处 Malaysian Buddhist Association
Burmah Road, Penang
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九点至下午四点半;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中午一点。
Monday to Friday, 9am to 4:30pm; Saturday, 9am to 1pm.

* 文殊有限公司(佛青文化服务社) Manjushri Sdn. Bhd. (Young Buddhist Cultural Services)
Siang Tek Road, Penang (靠近安顺路菜市场 Near Anson Road Market)
星期一至星期六,早上九点半至下午六点。Monday to Saturday, 9:30am to 6pm.

* 檀香寺流通处 Than Hsiang Buddhist Temple
Bayan Baru, Penang (靠近蛇庙 Near Snake Temple)
星期一至星期日,早上九点至下午五点半;初一及十五这两天是从早上八点至晚上八点。
Monday to Sunday, 9am to 5:30pm; 1st & 15th day of lunar month, 8am to 8pm.

* Sukhi Hotu Sdn. Bhd. Gottlieb Road, Penang
星期一至星期日,早上十点至下午七点。Monday to Sunday, 10am to 7pm.

谢谢您! Thank you very muc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生都为了生活必须奔波劳碌,因业力形成五蕴而造成痛苦……。人间的苦难是一面镜子,它、他、她让我们看到世间的苦状,而起警惕、原谅、包容、感恩、慈悲及解脱轮回之心。
愿大家福慧双修,依八正道,观四念处,熄灭贪嗔痴,解脱轮回之苦海,圆满真实幸福。
在此感谢禅师Suvanno长老给予我信心及指导我观四念处智慧禅。
“All living beings have to keep themselves busy for a living. The kamma causing the formation of five aggregates (mind and matter) and this further create suffering ……. The suffering in this world is just like a mirror. It, He, She, all let us see the suffering. This will lead us to awareness, forgiveness, tolerance, gratitude, compassion and the wisdom and determination to escape from Samsara, Strive Diligently.
I hope everyone to cultivate both merits and wisdom follow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and Four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 extinct greed, anger and delusion to escape from the suffering of Samsara, attain Nibbana.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Venerable Suvanno Mahathera, for giving me confidence and teaching me Vipassana meditation.
With Metta, 陳慧 Tan Hooi @ Ayira Tan

Metta Bhavana 慈经
制作与唱诵 : 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Producer & Vocalist: 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词摘自巴利文:慈经
Words from Metta Bhavana Chanting

Aham Avero Homi
May I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愿我脱离危难和仇敌

Abyapajjo Homi
May I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s
愿我脱离内心的痛苦

Anigho Homi
May I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s
愿我脱离身体的痛苦

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May I go about my daily chores happily with ease and comfort
愿我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

Mama Mata Pitu
May my parents
愿我的父母亲

Acariya Ca, Natimitta Ca
teachers, relatives and friends
愿我的师长、亲戚和朋友

Sabrahma Carino Ca
those who practise dhamma
愿有戒德的贤者

Avera Hontu
May they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愿他们脱离危难和仇敌

Abyapajja Hontu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s
脱离内心的痛苦

Anigha Hontu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s
脱离身体的痛苦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May they go about their daily chores happily with ease and comfort
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

Imasmin Arame, Sabbe Yogino
May all the yogis in this compound
愿所有在此范围的修禅者

Avera Hontu
May they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愿他们脱离危难和仇敌

Abyapajja Hontu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s
脱离内心的痛苦

Anigha Hontu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s
脱离身体的痛苦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May they go about their daily chores happily with ease and comfort
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

Imasmim Arame, Sabbe Bikkhu
May all the Bhikkhus in this compound
愿所有在此范围的比丘

Samanera Ca
junior monks
沙弥

Upasaka Upasikayo Ca
laymen and laywomen helpers
优婆塞和优婆夷

Avera Hontu
May they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愿他们脱离危难和仇敌

Abyapajja Hontu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s
脱离内心的痛苦

Anigha Hontu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s
脱离身体的痛苦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May they go about their daily chores happily with ease and comfort
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

Amhakam Catupaccaya Dayaka
May our donors of the 4 supports – robe, food, medicine and lodging
愿护持佛法和布施衣、食、住、药的弟子

Avera Hontu
May they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愿他们脱离危难和仇敌

Abyapajja Hontu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s
脱离内心的痛苦

Anigha Hontu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s
脱离身体的痛苦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May they go about their daily chores happily with ease and comfort
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

Amhakam Arakkha Devata
May our guardian devas (deities)
愿保护我们的天神

Imasmim Vihare
within this temple
在此寺庙的天神

Imasmim Avase
within this place
住于此处的天神

Imasmim Arame, Arakkha Devata
within this compound
所有在此范围的天神

Avera Hontu
May they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愿他们脱离危难和仇敌

Abyapajja Hontu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s
脱离内心的痛苦

Anigha Hontu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s
脱离身体的痛苦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May they go about their daily chores happily with ease and comfort
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

Sabbe Satta
all beings
愿一切众生

Sabbe Pana
all beings that can breathe
所有活着的众生

Sabbe Bhuta
all beings that are visible
所有能见到形体的众生

Sabbe Puggala
all individual with identity
一切有名相的众生

Sabbe Attabhava, Pariyapanna
all beings with body
一切有身躯的众生

Sabba Itthiyo
all females
一切女性者

Sabbe Purisa
all males
一切男性者

Sabbe Ariya
all noble ones
一切圣者

Sabbe Anariya
all worldlings
一切非圣者

Sabbe Deva
all devas (deities)
所有的天神

Sabbe Manussa
all humans
所有的人类

Sabbe Vinipatika
all beings from the planes of sufferings
所有苦道中的众生

Avera Hontu
May they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愿他们脱离危难和仇敌

Abyapajja Hontu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s
脱离内心的痛苦

Anigha Hontu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s
脱离身体的痛苦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May they go about their daily chores happily with ease and comfort
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

Dukkha Muccantu
May they be free from present sufferings
愿他们现今脱离痛苦

Yatha Laddha Sampattito
May the properties already acquired by rightful means not diminish, not be lost or stolen
愿他们不损失以正当途径所获得的财产

Mavigacchantu Kammassaka
May they be maintained according to their good or bad actions
愿有更多的增加,愿他们依据各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Puratthimaya Disaya
May all those in the eastern direction
愿在东方的

Pacchimaya Disaya
in the western direction
在西方的

Uttaraya Disaya
in the northern direction
在北方的

Dakkhinaya Disaya
in the southern direction
在南方的

Puratthimaya Anudisaya
in the south-east direction
在东南方的

Pacchimaya Anudisaya
in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在西北方的

Uttaraya Anudisaya
in the north-east direction
在东北方的

Dakkhinaya Anudisaya
in the south-west direction
在西南方的

Hetthimaya Disaya
In the direction below
在下方的

Uparimaya Disaya
In the direction above
在上方的

Sabbe Satta
May all beings
愿一切众生

Sabbe Pana
all beings that can breathe
所有活着的众生

Sabbe Bhuta
all beings that are visible
所有能见到形体的众生

Sabbe Puggala
all individual with identity
一切有名相的众生

Sabbe Attabhava, Pariyapanna
all beings with body
一切有身躯的众生

Sabba Itthiyo
all females
一切女性者

Sabbe Purisa
all males
一切男性者

Sabbe Ariya
all noble ones
一切圣者

Sabbe Anariya
all worldlings
一切非圣者

Sabbe Deva
all devas (deities)
所有的天神

Sabbe Manussa
all humans
所有的人类

Sabbe Vinipatika
all beings from the planes of sufferings
所有苦道中的众生

Avera Hontu
May they be free from enmity and danger
愿他们脱离危难和仇敌

Abyapajja Hontu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s
脱离内心的痛苦

Anigha Hontu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s
脱离身体的痛苦

Sukhi Attanam, Pariharantu
May they go about their daily chores happily with ease and comfort
每天生活安乐、无困扰

Dukkha Muccantu
May they be free from present sufferings
愿他们现今脱离痛苦

Yatha Laddha Sampattito
May the properties already acquired by rightful means not diminish, not be lost or stolen
愿他们不失去以正当途径所获得的财产

Mavigacchantu Kammassaka
May they be maintained according to their good or bad actions
愿有更多的增加,愿他们依据各人所造的因果而受生

Uddham Yava Bhavagga Ca
May all those on the top of the planes of existence
愿所有在上方天道的众生

Adho Yava Avicito
at the bottom of the woeful states
所有在下方苦道中的众生

Samanta Cakkavalesu
all on the whole universe
所有三界的众生

Ye Satta Pathavicara
all beings who are earthbound
所有在陆地上生存的众生

Abyapajja Nivera Ca
May they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s and enmity
愿他们脱离内心的痛苦和仇敌

Niddukkha Ca Nupaddava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s and danger
愿他们脱离身体的痛苦和危险

Uddham Yava Bhavagga Ca
May all those on the top of the planes of existence
愿所有在上方天道的众生

Adho Yava Avicito
at the bottom of the woeful states
所有在下方苦道中的众生

Samanta Cakkavalesu
all on the whole universe
所有三界的众生

Ye Satta Udakecara
all beings in the water
所有在水中生存的众生

Abyapajja Nivera Ca
May they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s and enmity
愿他们脱离内心的痛苦,脱离仇敌

Niddukkha Ca Nupaddava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s and danger
愿他们脱离身体的痛苦和危险

Uddham Yava Bhavagga Ca
May all those on the top of the planes of existence
愿所有在上方天道的众生

Adho Yava Avicito
at the bottom of the woeful states
所有在下方苦道中的众生

Samanta Cakkavalesu
all on the whole universe
所有三界的众生

Ye Satta Akasecara
all beings in the air
所有在空中生存的众生

Abyapajja Nivera Ca
May they be free from mental sufferings and enmity
愿他们脱离内心的痛苦,脱离仇敌

Niddukkha Ca Nupaddava
be free from physical sufferings, be free from danger
愿他们脱离身体的痛苦,脱离危险

感恩流通、功德无量
Thank you for spread with loving kindness. May you be well and happy alway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是陳慧网站,新闻专访、剪报及哲学心灵文章,与您分享心得 ,感恩阅读及用心体会,祝福您! 感恩有您,广为流传,法音宣流,功德无量。
Tan Hooi @ Ayira Tan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It has personal interview, newscutting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for sharing. Appreciate fo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it. Thank you for spread with loving kindness. May you always be well and happy!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2 Comments: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Hello. This post is likeable, and your blog is very interesting, congratulations :-). I will add in my blogroll =). If possible gives a last there on my blog, it is about the Notebook, I hope you enjoy. The address is http://notebooks-brasil.blogspot.com. A hug.

12:14 AM  
Blogger Cri said...

Great Articles! Educational & Meaningful! Very Inspirational!

12:48 AM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