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 誠心心語-陳慧语录 (2010年 尚在继续及整理中 Still Continue)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第一届马来西亚杰出佛教青年奖1st Malaysia Outstanding Buddhist Youth Award
敬请留意,誠心心語-陳慧语录(2010年)尚在继续、整理及翻译英文中…
您可游览: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Philosophical & spiritual words (2010) still continue, edited and translated to English…
you can visit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请留意新加入的诚心心语-陈慧语录(2010)
4,5,6,8,9,12,15,17,26,29,30,37,38,43,46,47,49,
51,53,54,56,61,64,66,67,68,70,72,74,75,76,82,
86,89,90,96,97,100,104,108,110,111,112,113,
118,119,121,123,124,128,131,135,143,151,162,
164,165,170,172,173,174,175,180,181,184,188,
189,191,194,195,199,204,205,206,207,209,210,
212,213,7,190,35,55,59,120,163,177,178,71,79,
102,144,1,214,203,136,187,211,215,216,217,218,
219,24,220,57,58,25,107,138,169,208,(新语录)221
Please take note of the new Tan Hooi @ Ayira Tan philosophical & spiritual words (2009)
4,5,6,8,9,12,15,17,26,29,30,37,38,43,46,47,49,
51,53,54,56,61,64,66,67,68,70,72,74,75,76,82,
86,89,90,96,97,100,104,108,110,111,112,113,
118,119,121,123,124,128,131,135,143,151,162,
164,165,170,172,173,174,175,180,181,184,188,
189,191,194,195,199,204,205,206,207,209,210,
212,213,7,190,35,55,59,120,163,177,178,71,79,
102,144,1,214,203,136,187,211,215,216,217,218,
219,24,220,57,58,25,107,138,169,208,(New)221
1.学习慈悲,将心比心,想想世界上有许多受苦受难的人;应学习不奢侈、不浪费,也学习布施;是积福积德。
Practise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 be consider that the world has a lot of suffering people. We should learn not to be extravagant, not to waste and should learn to offer; this is cumulate good deeds.
2.“当一个人能真正体会无常、苦与无我时,真正的慈悲才能从内心发出来,因为此时才能够看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能真正了解自己及了解别人(了解苦,并非要时常愁眉苦脸,而是从内心真正了解因缘生、因缘灭)。一个人真正了解轮回之苦,他才能真正悲悯众生,自利利他,而愿他人能证悟涅盘(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文章之注释-“八正道”)。再一个较简单 的例子,如一个从政者能体恤民间之苦,他便会负责任及公正的服务人群”。
3.要关心及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并且也引导父母学习布施、持戒与禅修(禅修:依八正道,观四念处;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这是报答父母的最好方法;因为父母有布施、持戒与禅修,父母的未来世会受益良多。如父母的修行因缘条件成熟,父母将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
4. 每一刹那的行为举止、言语论谈,不恶意伤害他人,乃广结善缘也!
The action, behaviour and speech of every moment, not intentionally hurting others, is creating good course.
5. 所谓的“有作为”,就是做好自己,做个有德行之人。有德行之人,间接也会照顾到别人,因为他不会伤害人,也不会让人担心受怕。
“Success” means “have good self discipline and good moral”. Those with good self discipline and moral can indirectly care of others, because he/she will not hurt or frighten other.
6. 如一个从政者或领导者能体恤民情、体会他人之苦,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他方能更公正的服务人群;一个悲天悯人的从政者或领导者,就不会有那么重的私心,观察事物也比较清楚。为官从政者,并非荣誉奢华、吃喝玩乐来形容的,而是一种责任;如从政者能时时保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先担忧国家社会的问题,等国泰民安后才可享乐”,才能真正为社会人民着想。国家社会能完全没问题吗?所以,为官者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7.不吝啬您真诚的好话,真诚的称赞他人的优点,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他人,因为你的一个善举,让他更有信心。一句真诚的好话,可以让人努力向上;一句慈悲柔和的话语,会给他人建立信心,给人希望。当一个人有信心时,即使他的道路碰到挫折,他也能坚强的面对!这是爱语,是一种布施! 是积福积德!
Don’t be stingy of truly good words. Truly praise the good points of people may make one success. This is because a good deed of yours may make people more confident. A truly good word can make people work hard. A compassionate and gentle word can build confidence in others and give hope to them. When people have confidence, he can still stand firm even if he faced any setback. These are words of loving kindness, and they are offerings, they are accumulations of merits.
8.每件事都有它的原因和结果,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学习的心去观看,事情就不一样了。
Every event has its cause and effect. If we change the angle to see thing, learn from it, the event will be different.
9.什么是修行?修行是纠正我们身口意错误的想法与行为,修正我们的起心动念,而能时时保持正念,即是灭除贪(贪婪)、嗔(憎恨)、痴(愚痴)、慢(傲慢)、疑(不信因果)(傲慢与不信因果也属於愚痴),简称为贪嗔痴。修行不是互相比较学问有多高,聪明并不代表拥有智慧,修行是要有颗至诚、智慧,跳越轮回之心。
What is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is to correct the wrong thought and action from bodily practice, speech and mind; to revise every thought, so that we can have right mindfulness at every moment,extinguish greed, hatred, delusion, arrogant and not believe in kamma,(arrogant and not believe in kamma are also part of delusion). Cultivation is not to have high knowledge, as intelligent is not wisdom. Cultivation is to have integrity, wisdom and to escape from samsara.
10.心是修行的道场。我们一直不断观我们的心念,习惯成自然,遇到境界来,无论是顺境、逆境,自然而然就成为我们修心的道场;这样的话,我们的修行就能不断的进步。我们不断的努力精进,有一天,就能够体验到“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11.也许很多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例如,明知道发脾气不好,但我们还是控制不了。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没办法去实行;深入探讨,是被无始劫来的习气与业力拉着我们,让我们解脱不了轮回。我们要扭转业力,一定要有修行的愿力,例如,布施、持戒和禅修;授持五戒、思四谛理、行八正道,以四念处为住。布施与持戒可以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柔和、渐渐消除自私及不做坏事。修禅能让我们在行住坐卧,时时保持正念而不做错误的行为。布施、持戒和禅修,是一个修行人的上上之策。所谓:“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12.世界的灾难频频发生,是由於内有人类内心的贪嗔痴,外有环境污染,所引发许多的天灾人祸。如果要消除天灾人祸,除非每个众生都了解因果的道理,懂得消除自己的贪嗔痴,懂得如何净化自己。
13.远离恶愚人,但不要带有憎恨之心,而是祝福他们之心。
14.不要把单纯的事复杂化,唯恐天下不乱,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了他人,此乃造恶也!
15.放下高傲与自以为是,也许可以化解纷争。
16.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想到,要用四念处来观;没有观就会起贪嗔痴而造种种恶业。
(1)观身不净:观身的污秽(不净),就不轻易起贪恋与执着;
(2)观受是苦:应了解苦,体会乐是苦的原因,就不轻易沉醉与迷恋(大多数的人只管世间的乐,沉溺于感官的享受而没具备洞察其灾害的智慧);
(3)观心无常:观察心的无常而不迷惑;
(4)观法无我:了解因业力形成五蕴而体会无我。因此,我们不容易被邪恶所引诱及不容易被欲望所俘虏。
17.修福也要修慧(所谓修慧,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文章之注释);前世种福,这世得福,但若无智慧,善的根基不强,得福之后会忘本,而造下种种恶因,恶性循环。
18.每个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之所以那么不平等,是因为贡高傲慢所产生的。
19.给人信心及鼓励、不自私、不瞧不起他人,是做好事,是积福积德。
20.做人做事,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做好事,是积福积德。
21.轮回是苦。许多人不知道或无法体会轮回之苦,也不知道如何解脱轮回之苦海,只是懵懵懂懂的出世了又死,死了又出世……,在生死中不停的交替轮回着。即使身在富贵,也并不是每一世都富贵,因为众生拥有在数不尽的无量劫中所累积还未成熟的善与恶之因果业力。佛陀说:“众生在数不尽的无量劫轮回中受委屈所流的泪水及生老病死所流的泪水,多过全世界大海中的水。”这是佛陀在过去世行漫长的菩萨道时体会的轮回之苦。当我们说要普渡或帮助众生时,是否有想过众生的轮回之苦呢?是不是希望他们不受轮回之苦呢?
22.佛法并无大小乘之分别,只能说有南北传。(在英文讲解中,并无称呼大乘小乘的字眼。)有大小之分,就有“我执”的产生;“我执”产生“我的”比较大;“我的”比较大,傲慢之心就起来了。其实,佛陀说法时,并无分别大小乘,也没分别南北传,只是后来佛陀涅盘后,有的人把佛法传到南部,称为南传;有的人把佛法传到北部,称之为北传。佛法也被后人加入了许多当地的风俗及文化,并且分成了很多宗派。(根据历史,外道婆罗门教更改了某些佛法,部分传入北部的是已经过外道婆罗门教更改的。)
23.大多数人,都有潜意识的妒嫉心。当看到别人好或成功时,潜意识的妒嫉心就会浮上来。因此,当看到别人好或成功时,应学习欢喜心,克服妒嫉心。这也是学习做好事,也是积福积德。
Most people have jealousy in their sub-conscious mind. When seeing others in good condition or success, the jealousy in sub-conscious mind will arise. Therefore, one should learn to counter jealousy, have bliss mind when seeing others in good condition or success. This is also doing good deeds, and to accumulate merits.
24.有的人是好人,但为何有时会做坏事而种下恶业?佛陀说,有四种原因牵引着,导致人做坏事:
(一).盲目的维护自己人所犯的错误(方言说“西瓜占一边;一边倒”),认为自己人一定是对的,即使知道自己人犯错,也纵容自己人,甚至给予助力去危害他人,助纣为虐。
(二).粗暴的脾气导致失去理性。
(三).不分是非好坏,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贪图一时之乐或好热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去思考会否危害他人。
(四).因为害怕:例如,因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到危害而不择手段伤害他人;因为贪婪某种事物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因为讨厌某种事物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因为愚痴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
以上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导致社会混乱,种下种种恶因。因此,应时刻警惕自己,不犯以上错误愚痴的行为;因果报应不饶人,只是来早或来迟。
Some may be good, but why he may at times do bad and implant bad kamma? Buddha said, there are 4 reasons that may lead and cause people do bad:
(1).Partiality where blindly protect wrong things done by own people, feel that own people must be right, even though knowing that they are wrong, still pamper them, or even help them to endanger others.
(2).Violent temper that cause one lose reasoning.
(3).Cannot differentiate good or bad, just to fulfill own desire, for instant joy or like to jolly, do whatever he like, and not think whether will endanger others.
(4).Over afraid: For example, hurt others as over afraid his life is harmed;hurt others because of greed; hurt others because of anger; hurt others because of delusion.The above selfish conducts will give rise to chaos of society and planted various evil cause. Therefore, one should always caution ownself as not to do the above wrong and delusion acts;the effect of kamma will be there, whether will arise earlier or later.
25. 应让自己的人生进步,而非失败。失败的原因是贪婪、嗔恨、愚痴、傲慢和不相信因果的思想及行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果业力是每个众生真正的财产。
One should progress, but not fail. The cause to failure is greed, hatred, delusion, arrogance and not believing kamma. Nothing can be brought along when leaving the world, except kamma. Kamma is the real properties of every living being.
26.拥有以下这几种德行之人,他渐渐会迈向智慧,他的人生会进步及平安,也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一).懂得控制自己的贪嗔痴,不让贪嗔痴给俘虏。
(二).有戒律就是有德行之人。身为人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德行):
(a).不杀生,不伤害众生“伤害众生,也包括不择手段暗地里伤害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对众生应有慈悲心)
(b).不偷盗(包括不赌博、应布施和慷慨)
(c).不邪淫(尊敬自己与他人的尊严)
(d).不欺骗诳说“不胡说八道”、不恶口毁谤、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挑拨离间”(应真诚和诚恳)
(e).不饮酒、不服食毒品(能保持清醒及警觉的能力)。
(三).有礼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母、夫妻、亲子、朋友、同事、上司、下属等等,互相有礼貌,见面时互相真诚问候。
(四).有廉耻之心:有羞耻心的人,就比较不容易犯下错误。
Those having the below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he/she will attain wisdom, his/her life will improve and well, and he/she more easily trusted and gain respect by others.
(1).Control greed, hatred, delusion, pride and not believing kamma, not be controlled by them.
(2).Those with good precepts has virtue. The basic condition of one (good virtue):
(a)Abstain from killing and not to hurt living beings (hurting living beings include taking all steps to damage others, causing others losing confidence)(should have loving kindness to all living beings)
(b)Abstain from stealing and robbing (include no gambling, to give/donate and be generous)
(c)Abstain from wrongful adultery (respect the dignity of ownself and others)
(d)Abstain from lying, slandering, defaming, flattery words, set one against another (should have honesty and sincerity)
(e)Abstain from taking alcoholic drinks or drugs (can ensure clear sense and alertness)
(3).Good Manners: Ensure good relationship of mankind, such as parents, spouse, children, friends, colleagues, superior, subordinates and etc. with good manners mutually, greeting sincerely when meeting each others.
(4).Have a sense of shame: Those having a sense of shame will not easily make mistake.
27.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各个体,不要比较谁比较聪明;无论孩子是聪明或学习比较缓慢,他们都有各自的长处,只要父母亲愿意用心的,加上有耐心的观察、教导及栽培。为人父母,是一种责任,不是能够养大就算了。(请参考“摇动世界的手”之文章) 。为人父母者:
(1).教导孩子不做坏事
(2).教导孩子时时行善
(3).让孩子求学(有知识)及拥有一技之长,以便踏入社会后易找到工作。
Every children is of different entity, do not compare who is more intelligent. No matter they are intelligent or slow in learning, they have their own strong points if parents willing to sincerely and patiently observe, teach and cultivate them. Parents have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not only to brought children up. (Please refer to article: “The hands that shake the world”). To be parents:
(1).To teach children not to do bad
(2).To teach children always do good
(3).To let children learn (gain knowledge) and possess a skill/ability, so that they can get a job easily when they go into the society.
28.聪明的人未必有智慧;智慧是拥有正念。正念是每一个念头的产生都能了了分明;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容易犯下错误。“瞬间生万念”,一个念头的产生是由许多的因缘条件所形成的。
Those intelligent may not have wisdom; wisdom is mindfulness. With mindfulness, every formation of thought can be understood clearly. So, those having wisdom seldom did wrongly. “Each moment can form many thoughts”, and formation of every thought may caused by various cause and condition.
29.世界和平是从每个人的自律、慈悲与智慧开始。人人灭除仇恨、停止报复,世界才能和平!
A peaceful world starts from self discipline, loving kindness & wisdom of everybody.Everyone stop hatred and revenge, the world can only be peaceful.
30. 真正的智慧,解释为正念(right mindfulness)。无论好和坏的念头升起时,都能意识到,而能灭除贪(无止境的欲望)、嗔(憎恨及暴躁的脾气)、痴(妒嫉、自私、傲慢及不信因果等等)。
The true wisdom is right mindfulness. Any rising of good or bad thought can be detected, and thus greed (unlimited desire), hatred (including bad temper) and delusion (jealousy,selfish,egoistic, look down to others,not believe in kamma and etc.) can be extinguished.
31.畜生界的众生,比人界的众生还要多。据说,在这地球,单单是昆虫,就有八十万种;一种昆虫就有数不完的数目。也许,一个大草场藏着的蚂蚁,还多过一个国家的人数(请参考“略说31界生存狀態 31 Planes of Existence” 之文章)。当轮回在畜生界时,要翻身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得人身者,莫作恶呀!
32.你我他,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当你发现自己做错时,别害怕,也不要恐慌,最重要的是诚心诚意忏悔,改过自新。知道错是好的,最可悲的是知错却不认错,也不改正错误。更严重的是不知自己犯错,还自以为是。更无可救药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一次又一次的犯下更多的错误,不断的不择手段的陷害无辜;丧失良心,失去羞耻心,不怕天、不畏地、不怕因果,还活得很自在。当地狱之门淌开时,为时已晚矣!在地狱界中,要翻身更不是件容易的事。
33.不奢侈、不浪费、学习为他人着想,不做不需要的浪费资源,以减轻地球的负担,学习做有德行之人,就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祈福。
34.我们每一个众生在无量劫中轮回很久了,有时为天神,有时为人、阿修罗、饿鬼、畜生或地狱,出世了又去世,去世了再出世,就这样生老死、死老生……,周而复始的轮回着,这是轮回之苦;所以众生与众生之间,每一世都可能有不同关系。佛陀说:“在众生中要找一个以前不是你的父母亲、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儿女的众生是很难的。”可想而知,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一个大家庭,只是相隔太久,大家都忘了……。
35.做事情或学习过程时,想一想如果有以下问题,请停止恶行:
(1). 有否伤害到他人?
(2). 有否伤害到自己?
(3). 是否真的能帮助到他人?
(4). 有否奢侈、浪费金钱?
(5). 有否做不需要的浪费资源?
(6). 有否助长社会坏风气及坏习惯?
(7). 有否形成不良的文化?
(8). 有否污染环境等等?
36.观看自己在学习上有否进步
(1). 自私心有否逐渐减少及消除?
(2). 妒嫉心有否逐渐减少及消除?
(3). 脾气有否改善?
(4). 待人是否礼貌?
(5). 待人是否真诚?
(6). 是否心存善念?
(7). 慈悲心是否逐渐增长?
(8). 有良好的德行?
37.无论阅读任何书籍,任何人所说的、所写的(包括某某所谓的高知识份子、长者、专业人士或著名人士等等),或者任何事情,都不能盲从,须经过用心的、细心的、智慧的观察和思维!(请参考“Kalama Sutta 正确学习的方法”之文章)
38.“正确学习的方法”没愚忠、没盲从、没迷信。
39.有的聪明人为了个人私欲,而造作出许多无理的制度,利用手段把许多人蒙蔽、操纵、玩弄于股掌中;甚至有的人利用宗教、组织、团体、祖宗等等,来骗取他人。殊不知,是聪明人在玩弄自己,因果是最终的资产,“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40.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说,以后有些人,会歪曲佛法。佛陀涅盘后五百年,就有人把部分佛法给歪曲了,还参杂了非正法。现是佛陀涅盘后两千五百多年,属於末法时期,因此,我们要时常观察自己是否有正确的在学习。
41.亦有些人喜欢拿列祖列宗之法来说服人,其实是其人本身为了各自利益。依因果论探讨所谓的列祖列宗,已根据各人的因果业力,在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中出世了又去世,去世了又出世……,不停的轮回;如果是轮回为人,也未必是同姓氏、同性别、同国籍或同种族。再说,如果他勤于修行,可能已解脱轮回了。我们拜祭去世的长辈,是基於一种对他们的礼敬。
42.学习做有德行人的基本条件,您就是有功德之人,每天回向给过去世的亲属及一切众生。(请参考文章“应谨言慎行”的注释1之“回向功德”)
43.鱼儿在水中快乐的、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吗?也许不然。它们身体里那么多的刺,是否要游来游去,以减轻它们的痛苦呢?将心比心,如果人的肉体里有那么多刺,必定痛苦万分!得人身者,惜福莫作恶呀!
44.有句成语:“鸟语花香”,是表示春景美丽。但又有谁可体会到鸟类的痛苦?因为它们的愚痴而到处排泄,使环境肮脏。它们天天为了寻找食物而四处飞,受尽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它们的鸟窝随时会被风雨给摧残掉。有时鸟儿会停驻某处一会儿,不停的东张西望,似乎在留意着、操心着,哪一个地方适合作为它们的栖身之所。它们不是我们想像中的在天空快乐的、自由自在的在飞翔,而是忙碌的在寻找栖身之所及食物。得人身者,惜福莫作恶呀!
45.有人问:“如一个人做了许多坏事,但又做了很多善事,能弥补恶果吗?”其实,这人有坏的果报,也有好的果报,看因缘那一个先成熟。还有那所谓善的果报,也要看他是否真诚为善;因此,善果也有分多或少的福报!也有善果与恶果一起成熟;例如他轮回为动物,但有人给它们吃喝,不像其他动物,受风吹雨打,到处找食物吃,或在垃圾堆里找东西吃!有的动物虽被饲养,但过后也被人宰杀,拿去卖。有些动物,像大多数会生蛋的母鸡,被关在小格子的笼里,动弹不得,受尽煎熬,一生就在那笼子里吃喝排泄及生蛋……。有时,人在遇到痛苦时,间中会碰到好的因缘扶持他,例如,遇到贵人帮忙,这也是善的果报在帮助他。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或来迟。
46.以因果来观察,我们在过去世及今世,都会时而为善,时而为恶。所以,善与恶的因果不断生灭,有时兴、有时衰、兴了又衰、衰了又兴……兴衰交替着;八风不断的交替循环,吹来又吹去。所谓八风,是赞、毁、得、失、兴、衰、哭、笑。(请参考“愿我们充满著慈悲喜舍”之文章)
47.不要因为听到关于某人的坏话而讨厌某人,不要莫名其妙的去讨厌一个人而不知不觉结下恶缘。
48.我们每天行为的好与坏,都是在影响着和改变我们的命运。增加自己的福报或减轻自己的福报,就要看我们怎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49.慈悲是希望众生能过得好好;慈悲是充满关怀,没丝毫妒嫉自私,没种族、国籍与信仰的分别,这种慈悲可扩展到对一切宇宙里的众生。无论我们是哪一个种族、哪一个国籍、哪一个信仰,我们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因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许多环境下会互相牵连的。如果希望世界和平,就必须从每个人做起,做好自己,不做坏事。
50.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母、夫妻、亲子、朋友、同事、上司、下属、社团组织之间、国与国之间,大家能互相有慈悲,人与人之间就会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是非。
51.感官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徵;凡不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生灭的现象。感觉敏锐之人会察觉它的不完美,体会其意义。所以被称赞时要保持平常心,心存感激和祝福,但不要得意忘形;别人不喜欢我们时,也别气馁无力;鸿运当头时也保持平常心,心存感激和祝福,但别过度兴奋而自傲忘本、产生执着;酶运临头时也别垂头丧气,所谓否极泰来,不好的总会过去。用平常心去观看一切得与失的过程,心情就不会如汹涛骇浪,就有能力去保持正念。因为当我们心境安宁,头脑清晰之时,正念方能伴我们左右,而一步步的迈向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而是内心的体验。
52.要把握当下,以超越轮回为目标,以慈悲喜捨为根基,以佈施、持戒、修禅为桥樑。(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 之文章)
53.愿我们的心充满着慈悲喜捨,您的慈悲喜捨会影响那些和您有缘之人,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您的慈爱,使有机会亲近您的人感受您的真诚与善良,而让他们的心充满着自信和勇气去面对这残酷无情的世界;此乃广结善缘也,功德无量!
54.粗暴的脾氣是會導致自己或他人的傷害。有時人無法控制脾氣,讓脾氣隨心所欲,而一發不可收拾,喪失了理智,甚至做出無法補救的惡行,而種下恶因、造成恶果!
55.不要让粗暴的脾气随心所欲。不要養成發脾氣的壞習慣,熄滅脾氣是可以練習的。觀想發脾氣的危險性,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憤怒,時刻於醒覺的狀態來觀察自己心的起伏;當脾氣要發作時,知道脾氣要發作了;當你知道時,可即時觀察自己的呼吸做為你的目標;幾十秒,幾分鐘,或更長;慢慢的,你會覺得脾氣減低,而漸漸消除!時刻有耐心的保持這樣的練習,會帶給我們人格的提昇,幫助我們消除脾氣和培養廣闊的胸襟,進而擁有一顆慈悲的心;这一切皆须恒心与毅力。你也可以练习慈悲禅来培养慈悲(请参考“慈悲禅的练习”之文章)。
56.将心比心,不伤害他人,不要从小就养成傲慢的习气。
57.会为别人着想之人,决不轻易伤害任何人。知足惜福的好习惯,從小就要學起,别让孩子自小就养成傲慢及瞧不起人的坏习惯,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大人須以身作則。
58.知足惜福须用心体会:知足惜福這個字眼,要如何去體會是從我們衣食住行的生活中,每一點每一滴去學習。這是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每個當下,都要耐心、細心的體驗及精進的學習。
59.當我們的慈悲能一步步擴大,那時候,我們會對每個人都生起一種憐憫的心﹑祝福的心。那時候,我們會不忍心去傷害每一個人,這必須很細心的﹑深深的去體會及實踐。
60.世上有多少人為了生活費盡心思﹑奔波勞碌。有許多人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因天災人禍,流離失所,許多人甚至填了一餐,就不知下一餐還有沒有著落;許多人餓死街頭﹑尸骨遍野。知福惜福要修福,千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福卻消福呀!
61.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温暖,是须要真诚、相互尊重、互相分享、互相提醒彼此的错误、彼此感到没威胁、有安全感的。
62.我是如此,别人亦然;别人如此,我亦然;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将自己与别人视为同一,不伤害他们,或不让他们被伤害。
63.小孩和大人都一樣,有自尊心。小孩子的心是敏銳的,只是不懂得表達而已。
64.如發現孩子犯錯,父母能給予愛心及耐心,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也用心傾聽,讓孩子有解釋的機會,并鼓励孩子勇于认错及诚心改过。相反的,父母自己有錯,如能勇敢向孩子认错,勇于說声“對不起”及改正错误,孩子會對父母感激,也將學會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改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了解。
65.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日後長大,也許會為人父母。如果他們缺乏善良與醒覺的能力,而運用父母親曾用过的不良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66.朋友不是以吃喝玩乐来衡量感情的,但它似乎已成为一种文化;难道不能少一点浪费?多一点时间思考,真正为社会着想吗?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67.真实的智慧,解释为正念,无论好和坏的念头要生起,都能意识到(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醒觉的能力、念头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灭又生灭,体会一切万物皆苦、无常、无我,而得到智慧,这须要正精进的练习与体验。智慧与聪明是有分别,聪明与知识不等於智慧。(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及“了解兼实践才能得益”之文章。)
68.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众生就因个人的行为业力,而轮回转世在不同的生存状态。要往六道的那一道去,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超越三十一界,就没轮回,没生、老、病、死;无贪、无嗔、无痴,达到涅盘。涅盘并非用在某人逝世之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如精进修行,是可以体会涅盘。涅盘解释为“断除贪嗔痴,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内心清净安详,不受生死轮回”,是真正的幸福。
69.什么是情?我们对爱到底了解多少?我们应该问自己这些问题……,当你说爱他时,想想,你对他关心吗?有耐心吗?你能体谅他的情绪吗?你愿意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吗?你会时刻为他着想吗?你欣赏他的优点的同时能接受他的缺点吗?你对他有忠诚之心,从一而终吗?你对他有责任感吗?或只是五分钟热度而已?又或者是因为对方的英俊或美丽而燃起一时的贪婪之火?
70.有些男人或女人,时而会说这个女人美,这个男人英俊,那个女人又比较漂亮,那个男人又比较英俊。想想看人不刷牙、满口臭气、蹲马桶排泄粪便或挖鼻屎的样子吧!爱决不是英俊与美丽能够衡量的,因外在的吸引只是一时的贪恋之心而已。岁月催人老,人总会有老的一天,有如美丽的花朵也有凋谢的时候。如两人的关系只建立在英俊与美丽上,这种充满着欲望的爱能维持长久吗?能不变质吗?唯有两人的修养才是维持婚姻关系的最佳良药。
71.婚姻是两个人一生一世互相经营的,互动的,不是只有一方努力付出而已。现实的生活,并非像小说或电影里,两人结婚了,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其实,婚后的生活,才是两人真正的开始。爱是婚前婚后,两人都要同心同力来维护稳固这段感情,这是爱的责任。真实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温馨,但如果这些爱只建立在性欲的满足、性欲的吸引力,当有一方不能满足另一方的要求和欲望时,热情是否会渐渐的消失?爱的感觉是否会慢慢的变质呢?因为这种爱是有附带条件的,它是有限的。因此,婚姻关系中,精神上的互相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72.婚姻生活,最重要的是能互相关心、互相珍惜、互相照顾,互相倾诉、互相分享,生活上可以互相分担内心所受到的伤害和困难。两人能够共同有意志上的亲密、思想上的亲密、情绪上的亲密,和信心的互相鼓励。
73.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能长长久久。
74.修行并非比较我们的学问有多高深,有知识,没正念,那也只是知识而已。修行乃学习为人之道,修正我们的起心动念,而能时时保持正念,消除贪嗔痴慢疑(贪:贪婪,嗔:嗔恨,痴:愚痴,慢:傲慢、瞧不起人,疑:不信因果;傲慢、瞧不起人与不信因果也属於愚痴。因此,贪嗔痴慢疑也简称为贪嗔痴)。修行是要有智慧与信心,聪明与知识不等於智慧。因此,学问不高的人士,不要自卑和担心;才高八斗的人士也不要自认懂得很多,时时瞧不起人,缺乏慈悲心,生起贡高傲慢之心,产生所知障,而影响了人格之发展。修行贵於质量,修行并非用我们的学问有多高深来做标准,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信心,和拥有一颗至诚及纯真的心。
75.佛就在你心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修行就是练习灭除贪嗔痴。因此,无论我们有多忙碌,我们的心就是修行之道场。我们真正修行的道场,就是行住坐卧,时刻观察我们这颗心。心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依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效用(见闻嗅尝觉思),无论好与坏的念头即将生起时,能敏锐的察觉到。当你能察觉好与坏的念头生起时,你就有能力把好的增长,坏的灭掉。所谓:“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76.我们一直不断的这样训练自己的正念,习惯成自然,无论遇到顺境或逆境,自然而然就成为我们修心之道场。我们不断的持续,在我们行住坐卧、待人处世中,精进练习,实践与维持,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那么的熟悉。渐渐的,就有能力体验智慧:“一切诸法皆苦、无常、无我”,而慢慢的消除我们的老毛病:贪嗔痴。贪嗔痴是心魔,是造恶之根源,社会不安及世界动乱之来源。
77.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或来迟,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果是真正的财产。
78.在我们的四周围或世界各角落,天灾人祸频频发生,似乎在警惕我们要谨慎小心;千万别麻木,因为麻木会使我们失去警惕及醒觉之心。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生物,又为自己的警惕及醒觉之心打了几分呢?
79.若沉溺于欲根的享受,会削弱人们的意志力,容易堕入贪嗔痴的陷阱里而受诱惑与受欺骗,使智慧无法进步。
80.每个人的因缘都不一样,也许我们做不到爱每一个人,但至少我们要做到学习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等於祝福自己。
8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个体,都有他本身的价值。人不因出身而低贱,出身也不能使人高尚,行为使人低贱,行为亦使人尊贵。(请参考“行为使人尊贵,行为亦使人低贱”之文章)
82.应知福惜福,勿无中生有,勿惹事生非,勿制造社会问题,是积福积德。
83.时常用言语恶意刺激他人、恶意批评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来满足自己的自大和欲望,这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刀呀!试问,此人能心安吗?
84.能醒觉自己的缺点,努力改进自己,能勇敢向对方认错,这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治疗(不是因为局势所逼而认错,而是真心诚意的忏悔,这才有效)!
85.也许一声“谢谢你”,是大家可容易说出口的,但一声真诚的“对不起”(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是要用心学习的。放下高傲或自以为是,勇于认错,也许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但许多人明知自己错了,也不肯向对方道歉,导致误解越结越深,这是很可惜的。
86.当你有能力欣赏自己内在优点,肯定自己时,心胸就会越来越开阔,进而懂得爱护自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懂得爱护自己,意思是做个有良好德行的人。懂得爱护自己的人,才能真诚爱护他人。对自己有信心,也欣赏他人内在的优点。肯定他人,给他人信心。
87.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人的习性。“对自己有益处、有利益关系的,就会说对方好,即使对方有错,也会为对方掩饰,把事情给模糊化来维护对方。反之,对自己有利益冲突,或因嫉妒和自私所引发的“看不顺眼”,就会夸大对方有多坏。”好与坏也只不过是一念之差呀!
88.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未必是真的。世上许许多多的事,本来都不是件件皆黑白分明;许多事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有些事情表面看来是对的,但未必是真的对。这其中的判断,就要用智慧去观察及思考事情的好坏。绝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89.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到世上许多事情,原本是平静或微不足道的,但有些人为了达到自私的目的,利用某些微妙的情势,把它渲染,把它夸大,而变得复杂了。
90.许多人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疲惫不堪;人类增多,增加了许多竞争,造成了许多痛苦,产生了许多矛盾。世界天灾人祸频频发生,许多人尚在水深火热中,人间已经够苦了,但这些不甘寂寞,制造是非及恐吓,唯恐天下不乱,不知世间苦之人、或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及欲望,不顾他人痛苦之人,他们于心何忍!殊不知,他们是在造恶啊!人的心、人的口,真有如水一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呀!
91.当我们面临事情,发现自己有偏向一方或有私心时,不妨观察自己的心,因为无人比己更清楚自己的心。是妒嫉吗?是自私呢?还是人云亦云而已?……观察自己的心!
92.善业和恶业都会有业报,众生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造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遇到适当的时机成熟时而受到业报。自己就是命运的主人,为所做负责任;天堂与地狱是自己所为。
93.怨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怨恨,唯有友谊、慈悲、互相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
94.临死前若带着仇恨、不甘心、烦恼、忧愁、牵挂……,这是不停再轮回,生老病死又生老病死,无止境的轮回生老病死之来源!
95.封建愚痴的思想观念所封闭可导致错误,加上因妒嫉与自私犯下了恶行。善恶一念间啊!
96.了解佛法兼實踐才能得益。
97.有人问世上有灵魂吗?其实世上没灵魂!也有人问世上有鬼吗?甚至有人说他见过鬼!其实人们所谓见过的鬼,是饿鬼道(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鬼戏片或小说里凶狠害人的鬼或灵魂)。宇宙中有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
98.饿鬼也许是我们过去世的亲属。饿鬼也许在我们四周围,其实饿鬼的数目比人还多,他们有不同的长相,我们肉眼是见不到他们的,因为饿鬼和人的频率及空间不一样。但是,我们可放心,他们不伤害我们的;他们也懂得尊敬有德行之人。
99.偶尔,有人会见到饿鬼。当人见到或嗅到、听到、感受到饿鬼,其实饿鬼是须要功德。(请参考“应谨言慎行”文章之“注释1”,里头有略解释“回向功德”)。
100.如果我们是个有戒律德行的人,例如:不杀生、不伤害众生(伤害众生:包括不择手段暗地里伤害他人,使他人失去信心)、不偷盗、不赌博、不做不道德之事、不邪淫、不妄语,即是不欺骗诳说(不胡说八道)、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恶口毁谤、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饮醉人之酒及不服食毒品、不幸灾乐祸、拥有悲悯之心等等,我们就是个有功德之人。我们每天,可在任何时候回向功德给过去世的众生,愿他们能够离苦,得到平安,我们是在做好事。
101.回向功德时,饿鬼也要有福德因缘方能够接收得到;如果他们恶业深重,也许也接收不到功德。例如,我们想对某人慈悲,他感受不到,也接收不到;循循善诱,他也领悟不到。
102.如我们有布施,例如:法布施,即是教人行善、弘扬佛法等;无畏布施(让人脱离害怕);财布施,即是布施衣、食、住、行、药及其他日常所需之用品给有戒律的修行人及其他需要的人等等(布施于有戒律及要解脱轮回之苦海的修行人,功德是很大的),这些功德可回向给饿鬼及一切众生。如果我们本身有授持八关斋戒、禅修,我们具备的功德会更有力量!(请参考“应谨言慎行”文章之“注释1”,里头有解释“八关斋戒”)。
103.在这世界上,许多人因为商业因素以达到自己的私益,用尽了大肆渲染的手法来迷惑群众;最可怜的是许多人并没察觉有什么错处,也跟着一起热闹与疯狂,自以为是追上潮流;殊不知贪念之心因此萌芽,进而迷失自己、迷失方向;这世界也因此失去平衡及引发许多的社会问题。世界醒醒吧!
104.人与人之间,经常企图占有某种东西,互相争吵,恶言相向,而互相伤害;甚至有者更恶毒的,会拿出威胁恐吓或攻击对方,而引发了报复的行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种下恶因,形成恶果。
105.人也经常为了争口气,而用恶言刺激对方,殊不知,争了口气,却输了感情呀!
106.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想一想,当自己被攻击、被打或被辱骂时,感觉会痛,会不舒服。同样的,别人被攻击、被打或被辱骂时,他们也一样会痛,会不舒服。每个人都有其自尊心,都需要被尊重与慈悲对待。
107.多一分尊重,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一分慈悲,就多了一分和谐。(敬请注意:互相尊重,不是用在一起做坏事的用词)
108.轮回是苦;佛陀说:“人不要过度悲伤逝世的人,应清净自己,精进努力,证悟涅盘。”
109.众生因为因果业力形成五蕴而造成苦。佛陀说:“如果有人长命百岁,但却不明白五蕴无常、苦、无我的道理,也是枉费一生的。”
110.因为愚痴,众生很难理解轮回之苦。佛陀说:“五蕴不停的变化。人一旦出世,就会有老、病、死,但人们却不想从轮回中解脱,仍然留恋轮回。唯有断除贪嗔痴,才能证悟涅盘,得到真正的幸福。”(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
111.在这世上,有些人迷信,认为某某人与己相克,导致脾气暴躁,丧失理智,而伤害他人;也因为迷信,导致思想迷惑而容易上当受骗,或变得疑神疑鬼,形成心里不安;再加上妒嫉与自私,而造下种种恶行。其实,无人与己相克,一切皆是本身的贪嗔痴所为,贪嗔痴才是克星,才是心魔。
112.人的心容易被外境的人事物所迷惑;因此,应学习不怠慢,时刻照顾自己的心,要存善念和行善;不让心魔,即是贪嗔痴蒙蔽我们的心灵,而造下恶业。
113.如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会导致无法控制贪嗔痴,而造下种种恶行。
114.不应小看小恶,即使它是非常细微,如果变成习惯,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日积月累、习以为常,孰不知小小的过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大错。
115.有的人本性善良,一句话就能点醒,也能感受到对方的慈悲善意与善举。有些人却恶习较重,即使听了百千万句善言,也冥顽不灵。除此,有些人虽才高八斗,也难体会善言、善意与善举,甚至还欺善怕恶,见高拜见低踩;何时或是否能体会,就要看他本身的造化了(各人因果各人了)。
116.人的性格贡高傲慢与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会不知不觉犯下错误而不自知。
117.人与人之间,有时会出现千古难解的恩怨情仇;人与畜生之间,亦是如此。总的来说,我们要结善缘,培养慈悲心!
118.勿以学识来衡量一个人的好坏,学识与良好的德行不能混为一谈。
119.看清楚世界,一切皆是众生之“我执的感受”形成的!
120.每个行业都有好人与坏人,或不知不觉制造不良文化及不良风气之人。
121.其实,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最重要的是不制造不良之文化、不形成不良之风气、不造成道德腐败、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佛陀教导众生,不作奸犯科,不贪污,不违背良心,不做不道德之事业,如:杀、盗、淫、妄(欺骗诳说“胡说八道”、花言巧语、两舌、恶口毁谤)、酒、毒品、赌博、贩卖军火、贩卖人口;还有,不做其他不道德之事业等等;因为它会危害自己及危害他人。应从事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及对众生公正之事或事业;对於人生,应有责任感,必须诚恳和正直;这是对自己好,对他人、社会、国家也好;良好的德行,才能造就社会平安、国家祥和及世界和平;良好的德行,也能给国家带来好形像。这就是爱国之举及贡献!
122.傲慢之心是其中一个导致社会种种问题之根源。大多数傲慢之人并不知本身是社会问题之制造者,而自以为是,时常看不起别人,种下种种恶因。
123.几百亿次、几千亿次或几万亿次,甚至数不尽的次数,众生在轮回中,也许只有几次,才知道什么为善,什么为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佛陀曾抓起地上的沙,对比丘们说:“懂得为善,懂得甚么是好、甚么是坏的人就像沾在我手指缝的沙子那么少;而为恶的人,不晓得甚么是好、甚么是坏的人就如世界的沙那么多。”
124.当你觉得世界很冷漠时,自己的心请勿冷漠;学习帮助他人,学习做他人的贵人,给人信心、给人鼓励,也不要吝啬一句真诚的好话。在这世界上,无论是那一类型的人,你、我、他,每个人都须要贵人,都须要被帮助的时候,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做他人的贵人。
125.慈是疼爱,愿他人快乐;慈是一种温暖、关怀、柔和与善意。悲是同情心,悲悯之心;看到众生受苦,能激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感同身受的悲心。
126.慈与悲合称为慈悲。慈悲是希望众生能过得好好;慈悲是充满关怀,没丝毫妒嫉自私,没种族、信仰与国籍的分别,这种慈悲可扩展到对一切宇宙里的众生。无论我们是那一个种族,那一个信仰、那一个国籍,我们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因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许多环境下会互相牵连的。如果希望世界和平,就必须从每个人做起,做好自己,不做坏事。
127.自律、慈悲与智慧是无价之宝。
128.不要学习报仇,上一代的恩怨,也勿传给下一代,勿唆使他人报仇;仇恨只能增加更多的仇恨,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教导孩子慈悲与智慧,社会才能多一份祥和。
129.睡眠充足,较容易集中精神。
130.进食七分饱,保持适量的饮食,也使情绪比较愉快。
131.天灾人祸之发生,乃是原因结果,是众生无量劫之共业,这是轮回之苦。
132.知足是最上等的财富。我们应学习惜福!
133.拥有知足心,心念较能保持理智,不轻易受诱惑、不迷失自己,也不容易走错方向。
134.其实,在这世界上,有些人本来很富裕,或生活过得还不错,但因不知足,而起了贪欲。人一旦屈服于强烈贪欲迷妄的刺激,很容易毁坏自己。
135.可信赖的人,无论他是亲属或是朋友,他是最好的亲人。人与人之间,最难能可贵的,是彼此有一种安全感。彼此能为对方着想、坦诚相待,互相保护,互相提醒彼此的错误,不相互欺骗,也能够互相指引走向正道。
136.正思维能牵制我们的思想和举动,正思维也不被偏见、恶念或个人的利益所左右。
137.若要提升人格,正确的行为是很重要。
138.思想过程只不过是知识的粮食,若要向前迈进,了悟真相及因果关系,须对身体、感觉、心念保持警觉,每一个念头都了了分明,以避免被恶念所左右,这是寻求智慧的最高点。(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文章之“八正道”,其中之“正念”与“正定”)
139.其实,大多数人不是很坏,只是缺乏善良慈悲的心。当某件事情产生,良心就很容易被妒嫉与自私给埋没,而种下恶因;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人而不自知。
140.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是大使,对人生应有责任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141.世上人人皆平等,都是血肉之躯,不应去伤害他人。人因行为而尊贵,不因身份而尊贵。
142.将心比心,每个人都不愿被人伤害,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需要慈悲。
143.平安健康就是福。
144.世间的动乱、人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没互相尊重、侵犯他人,皆源自贪(无止境的欲望)、嗔(憎恨及暴躁的脾气)、痴(嫉妒与自私)、慢(傲慢,瞧不起他人)、疑(不相信因果)(傲慢与不信因果也属於愚痴)。要根除贪嗔痴,就要从每个人本身做起。
145.要爱护自己,就要勤修智慧,顾好自己的这一颗心,去除邪念。
146.每个当下的念头,都要了了分明,善与恶也只不过在一念之间。
147.慈悲与智慧必须并重。因慈悲是一种定力,可以稳定情绪而不犯下错误,化险为夷;智慧可以让我们更稳而不迷失方向。这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每个当下,都要细细的体验及精进的学习,这一切皆须要耐心。
148.万法因缘生、因缘灭,一切万物的成、住、坏、灭,自有因缘。
149.恨会导致恶性循环,因果没完没了。
150.我们应尽力去保护儿童免遭虐待、免遭性骚扰及性侵犯。不单是儿童,每个人、每个阶级,都不应该被虐待。将心比心,人与人应互相尊重。
151.世界本来很简单,但人因不甘寂寞,好热闹,把事情弄得很复杂来满足自己的感受,犯下种种的罪行,如诡计多端,陷害人,引发纷争、斗争、战争及杀盗淫妄酒毒品等等。
152.因为太忙、太赶,再加上人与人之间互不了解,又缺乏慈悲,就容易和对方产生误会而结怨。
153.当问题发生时,我们应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
154.心存善念,就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祝福。
155.尊重他人,不瞧不起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156.一个人的观念,往往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而八正道能够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会产生错误或偏执上的行为。(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 文章之注释)
157.慈悲心与发脾气不能共存,许多时候都是因为一念之差而将坏事做尽,因此大家都需要在每一分、每一秒学习保持正念,才不会失去理智。
158.人不能一昧的往外求,需要拿出时间,让自己静下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心灵才能有所进步,才不会迷失方向。
159.若大家都能“熄灭贪嗔痴、长养慈悲心”,世间会更和谐,人间将会更少的发生灾难。
160.不要只听一点点就断章取意,歪曲了整件事情。
161.世上哪一个人不苦呢?每个人都有他的苦衷,只是他人没告诉我们而已。因此,别看人好或有成就时,就起妒嫉与自私之心。
162.每个众生都有他无量劫所带来的业力。佛陀说,每一个众生在无量劫(即是数不尽)轮回中所受的委屈流的泪水及生老病死所流的泪水,多过全世界大海的海水;这是轮回之苦。也因为生死轮回太久了,如再加上本身善的意志不坚定,众生就不停的在恶道中轮回。
163.善恶皆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因要遇到缘才能成熟结果,有如种子需要水与阳光一样。众生出世已无量劫,已是千万亿次或数不尽的次数了;因此,有的善果与恶果还未成熟。各人因果各人了,每件事、每个天灾人祸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和结果(因果)。但果会因善念、慈悲、智慧及努力断除贪嗔痴慢疑而有所不同(慢即是傲慢,疑即是不信因果,傲慢及不信因果也是属於痴)。有如大量的盐,加入少量的水就太咸;但加入大量的水就淡了。水就如善念、慈悲、智慧及精进努力断除贪嗔痴,可以改变结局。
164. 其实佛法是修自己的心,修自己的起心动念,断除贪嗔痴。而我们看到佛像会礼敬,那是表示我们对佛陀导师的尊敬,警惕自己不造恶业及精进修行,并非像神话般有佛在佛像里;佛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佛在我们的心里,那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165.影响道德腐败,大略有十三种原因:
(1)。妒嫉与自私控制人心,而做出种种恶业。
(2)。无法控制粗暴的脾气,导致失去理性。
(3)。欲望控制人的行为;寻找各式各样的刺激来娱乐自己。
(4)。不断的炫耀自己所拥有的物质,甚至互相做比较。
(5)。为了微不足道之事而你争我夺、大事渲染,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益或满足自己的感受等等。
(6)。因为好玩好热闹好刺激,许多人在不良活动的诱惑中寻找更多的感官乐趣,多过于从事善举。
(7)。傲慢之心是其中一个导致社会种种问题之根源。大多数傲慢之人并不知本身是社会问题之制造者,而自以为是,时常看不起别人,种下种种恶因。
(8)。盲目的维护自己人所犯的错误(方言说“西瓜占一边;一边倒”),认为自己人一定是对的,或许也知道自己人做错,但纵容自己人,甚至给予助力去危害他人。
(9)。不分是非好坏,只是为了好玩好热闹好刺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去思考会否危害他人。
(10)。因为贪婪某种事物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
(11)。因为讨厌某种事物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
(12)。因为愚痴而不择手段危害他人。
(13)。因为害怕:例如,因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到危害而不择手段去伤害他人。
166.为何家庭、社会、国家或世界会纷乱?因为失去慈悲,“妒嫉、自私、脾气”,就有如影子一样,跟随而来!
167.我们不愿意别人伤害我们,我们为什么要去伤害人呢?
168.如一个家庭里、社团里、组织里、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彼此有慈悲,就会有爱心与悲悯,恶毒之心就不轻易侵入人心。
169.因为妒嫉、自私与坏脾气,数不尽的岁月,众生堕入四恶道(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里承受痛苦!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恶心智状态的危险性,它是可以避免的,但必须修习及持续的努力断除贪嗔痴。我们很容易找借口,让自己做出无法补救的恶行,种下恶因。
170.观想妒嫉、自私与坏脾气的危险性,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愤怒及培养慈悲心。要改掉妒嫉、自私与坏脾气,就要培养慈悲心及持戒律(培养良好的德行)。守好戒律是基本为人之道,拥有身为人的基本条件,慈悲心会越来越坚固(“良好的德行”,请参考“伤人伤己,得不偿失”文章之注释;此文章有略做解释)。
171.众生的脑电波,如人的脑电波,是一种能量;时常练习慈悲,练习祝福自己、祝福他人,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我们将会拥有慈悲的心,但这需要耐心。慈悲的心能造就对个人、家庭、大众、社会、国家、世界的和平(请参考“慈悲禅的练习”之文章)。
172.慈悲是一种定力,它让我们在生活中不迷失方向;临终时(死亡前的那一刹那)也能保持清净之心。清净之心非常重要,因它会影响一个人临终时的最后一个念头而出世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或地狱(请参考“质量的定律”之文章)。
173.要时刻考查自己妒嫉、自私与坏脾气有否改善,慈悲心有否增长;每天自我反省,是在学习成长,自我进步。反省自己,例如:
(1)。有制造社会问题吗?
(2)。自己的身、口、意是否为善或造恶?(请参考“身为人的基本条件”;“伤人伤己,得不偿失”文章之注释)
(3)。待人诚恳吗?是否友善?
(4)。乐意帮助人吗?
(5)。会否了解别人的苦衷?
(6)。有倾听的能力吗?
(7)。妒嫉、自私与坏脾气有否改善?
174.在这世界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喜欢做义工,帮助他人。但是,当他身边认识的朋友有些成就或生活较好时,此人会突然对有成就的朋友冷漠,用冷漠、冷嘲热讽或其他方式来伤害朋友,因为他不想别人比他好。这是否潜意识有一种希望看到别人痛苦的心态,“你比我苦,你比我凄惨,我帮助你;你比我好,我妒嫉你。”这是很可惜,也很可怕的。甚至有些人一边帮助人,但带着的心态是看不起人,也许他本身也观察不到自己的心态。“瞬间生万念”,一个想法的产生,潜意识隐藏着数不尽的念头;潜意识的念头,如没有很强的正念,是很难观察到。妒嫉是毒药,慈悲是一生的功课,须要时刻练习,以观察每个当下的心念。
175.人跟人之间的相处,常会出现自以为是,只考虑到自己的立场,没体谅别人的感受与处境,因此造成了许多纷争,暗地里看对方不顺眼;有的语言带刺,恶言相向、有的吵架、有的打架、有的杀害,甚至到国家与国家的战争,这是很可悲的。
176.许多人在自己的圈圈里尔虞我诈、互相算计;我的国势比较强、我的组织比较大、我的团体比较出名、我的权势比你高、……等等。我们放眼看这世界,许多人都在自己生活圈子里不甘寂寞,斗个不亦乐乎,忽略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在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恶性循环,间接的伤害整个世界。
177.人的贪婪与野心引发了战火连连,甚至几个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导致许多无辜的人受牵累。他们爱热闹,感受刺激,斗得整个世界仿佛只有他们,忽略了他人的存在。如果要他们静下来,别那么忙于互相算计与斗争,也许他们会很寂寞;就因为不甘寂寞,而制造了许多是非,唯恐天下不乱,苦哉!
178.大家都是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尽管战火没漫延到其他国家,但战争所引发的后遗症(排放的烟火、气体、热能、辐射等等),不知不觉伤害了地球,全世界的人都在承受环境的污染与压力。仇恨之火也在许多人心中滋生燃烧,只要因缘条件成熟就会一触即发,爆炸开来!苦哉!
179.许多人的勾心斗角,也陷害无辜的人,自以为是的把某些人标签为属於某些团体或派系,拿这些人来做牺牲品,陷牺牲者于孤立与无助之中。他们这些人的行为,是否与作奸犯科无异呢?!
180.依因果论探讨所谓的列祖列宗,已根据各人的因果业力,在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中出世了又去世,去世了又出世……,不停的轮回;如果是轮回为人,也未必是同姓氏、同性别、同国籍或同种族。再说,如果他勤于修行,可能已解脱轮回了。我们拜祭去世的长辈,是基於一种对他们的礼敬。
181.至今的文明时代,还是有许多迷信者喜欢问卜,问某某人是否与己相克;某某人就这样成为代罪羔羊。其实,无人与己相克,贪婪、嗔心、愚痴才是克星。
182.无论小孩是聪明,或是学东西比较缓慢等等,但愿大人们都疼爱他、不欺负他、不嫌弃他、不遗弃他。
183.众生的脑电波,如人的脑电波,是一种能量;有能量就有其频率。躯体的死亡阻止不了“识”(意念,也是能量)的流动。(请参考“质量的定律”之文章)
184.一个生命临终(临死)最后的“识”与另一个新生命开始的“识”是无间断的,这是一个过程;因为死者最后那一刹那的“识”(Last Thought Moment)所产生的能量频道(就是根据其善与恶的业力)再生,而可能出世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或地狱。
185.众生因质量不灭定律,在生死中轮回徘徊。佛陀悟到了如何解脱轮回的方法。佛陀教导众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文章之注释“八正道”)
186.精进努力断除贪嗔痴,依八正道、观四念处,才能灭除轮回的质量不灭定律,证悟涅盘,圆满真实幸福。
187.佛陀不鼓励把某人当偶像来崇拜,因为会妨碍观察能力、分辨能力,阻碍思考能力,产生执着,而障碍修行;所以,应依法不依人。佛陀入灭前,告诫众生“应依戒律与法为老师,应依四念处为安住。”即是劝导众生,戒律与法是老师。而八正道是法的精髓与法的根本,一切法不离八正道。
188.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述说未来世界德行被忽略。当人类累积的贪嗔痴,再加上掌权者的无明、嫉妒、自私、不负责任;因人类和掌权者错误的做法,此污浊的风气将形成区域的弊病。未来的世界将会由贪嗔痴自燃之火所毁灭。
189.人的贪嗔痴牵引这世界,贪婪及生活恶性竞争笼罩人心。例如,人与人之间为了各自利益,妒嫉与自私,导致互相内斗与暗算、尔虞我诈。外有贪污、舞弊、谋杀、奸杀、抢劫、掠夺等各式各样的罪行及从事不正当的职业。还有,贪婪的开发、大自然被破坏、二氧化碳被大量排出、环境受污染、温室效应等等。这一切,皆影响着地球。
190.要减轻地球的负担,人们须不奢侈、不浪费、拥有少一些奢侈的东西。严格来说,除了衣食住行药及日常需用品,拥有奢侈物质的东西越少越好;它能减轻地球的负担。除此,主办只为了好热闹、玩乐与奢侈的活动,能免则免,因劳财又伤民,劳师动众,搞得车水马龙,排出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废气,污染了空气;使用的电流及其他资源,增加了环境的负担,伤害了地球。因此,许多的人事物,是对这世界有贡献,还是慢慢的、一点一滴的、无形中在破坏这世界呢……?
191.在贪嗔痴中,还是会有少数的善存在。但很可惜的,很多时候,有智慧者被拒于一旁,善言被忽略、不获重视。这些善心人的声音很少被聆听;这些善言大多数会被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却不合理的言论给埋没了,因那些不合理的言论可以迎合人的贪嗔痴之心。
192.当人类道德沦丧时,罪案频频发生,这股不良的能量对自然现象也变幻莫测;因此,引来了无穷尽的困难与痛苦!
193.对地球的破坏已根深蒂固,而且又牵连巨大,加上旷日持久,要把这趋势扭转,几乎是不可能之事。然而,以个人来说,我们应尽力而为,尽一己之力,精进学习,做有德行之人,不做伤害他人之事。同时,也要培养环保的意识。
194.天灾人祸频频发生,人是否有所体会?人间的苦难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世间的苦状。将心比心,但愿人类能因此而生起警惕之心,不单只是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也要净化身心、培养德行。
195.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并非靠仪式或问卦拜拜祈求来的,是从每个人本身做好自己及靠全世界人类培养德行、净化身心、同心协力、爱护环境、互相尊重,一起来达成的!
196.人人培养德行,德行将创造出良好之条件,能调节气候及季节,世界才能更平安,每一个人才能有好的计画!
197.现今生为人,愿不伤害他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净化身心。
198.现今得人身,我们可选择远离罪恶或把自己推下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或地狱道。因果是我们真正的财产!
199.有人会问:“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众生在无量劫数不尽的轮回中,有时出生为天神,有时生为人,有时为阿修罗,有时为饿鬼,有时做畜生,有时出生在地狱;众生因为因果业力,在六道中不停的交替轮回着,因此带来善与恶的习气及潜意识的恶习;就有如水的污秽,有:(1)浮在水面的,(2)在水中的,(3)沉在水底的。潜意识的恶习就有如沉在水底的污秽,只要因缘条件成熟就会一触即发。能得到人身,多多少少都有他的福德因缘,只是带有不同的习气。多坏的人都有他善的一面,如果我们愿意去了解他,就能体会到他善的一面。人都有过去世未成熟的善业与恶业;业力是因,缘是条件,因要遇到缘才能结果。因有如种子,缘有如阳光或水分;种子遇到阳光或水分才能生长。业力成熟的过程中,善的意志力是否坚定(正念),就要看他本身的造化了。也因为轮回太久了,如再加上本身善的意志不坚定,众生就不停的在恶道中轮回。
200.每个人来到这世界,其实都想做好人。但是,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朋友、不同的亲戚、不同的事情。如遇到不好的人,交到坏的亲朋戚友,本身如果善的意志不坚定,慢慢的自己也跟着有了变化,善良的本性也就渐渐变坏,而潜意识的恶习也呈现了。
201.如遇到不良的环境,却有坚定的善之意志力,能不为所动,就能出于污泥而不染。
202.有的人处在好的环境,还是恶习难改。例如,有的人参加义务慈善团体,但依然贡高傲慢,不以礼待人,处处看不起人,处处为难人,不負責任等。也许这些人会让我们感到心灰意冷;但换个角度想想,幸好他们还拥有“想做善事”的这颗心;一时之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祝愿他们有一天能看回自己的心念,拥有善良的德行。
203.如只有慈悲,无智慧,会造成许多烦恼及困扰。因此,慈悲要有智慧(拥有正念)来扶持,方向才能更清晰。
204.互相尊重的意思,不是用在一起做坏事;真正的互相尊重,是不欺负人、人人平等、不瞧不起人。
205.不知何时,出现“叛逆期”这三个字,加在某些青少年身上。其实,某些大人们的妒嫉与自私、不懂为他人着想、尔虞我诈、贡高傲慢、瞧不起人、奸诈狡猾等,这不也是叛逆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有许多的想法,大人们应用时间,彼此互相倾听、互相了解(其实,人生从出生到老死,每一个阶段,都有思想的不同。细心观察,每分每秒、每个刹那,思想都在改变)。不要把“叛逆”这两个字眼,加在青少年身上,这是不公平的。
206.愚忠、盲从和迷信会让人失去正确的思考能力而导致迷失自己。
207.勿贡高傲慢,瞧不起人。佛陀说:“当一个人口渴时,喝了清水;有人喝了可以止渴,又有人喝了是不能止渴的吗?”佛陀又说:“火把的光不会只是照耀这一方,而不照耀那一方。因此人人平等,就像清水和火把的光一样。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阶级之分,也是贡高傲慢之人形成的。贡高傲慢之人,他不也是自己傲慢的奴隶吗?”
208.所谓人权,就是懂得互相尊重。互相尊重的意思,不是用在一起做坏事,也不是表里不一的尊重;真正的互相尊重,是不欺负人、人人平等、不瞧不起人,无论活在那个圈子里,家庭里、工作里、组织里等等,亦是如此。但很可惜的,许多人忘了互相尊重,只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209.假期时,父母可拨出一些时间带孩子去孤老院、孤儿院等等,让他们学习懂得去关心他人,学习慈悲。
210.佛陀曾解释饮酒的害处,并且说明无数众生因为饮酒,失去正确的观念及理性的思考,而受到痛苦的折磨及失去幸福。
211.六道轮回不稳定。佛陀曾说,人之所以会出世,是根据以下四种所造成的:
(1)。有从事善举,积福积德。
(2)。因为有从事善举,积福积德,就出世于善道(天界或人间)。
(3)。因为出世于好的地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容易被诱惑。
(4)。出世在天界或人间,也是不稳定。好的因果享用完了,过去世无量劫还未成熟恶的因果业力会让人又再轮回。有些从天界直接下地狱。如出世在人间,接触到坏的亲朋戚友或受到其他诱惑及误导,而不小心也学坏,又种下种种恶业。因此,佛陀说:涅盘最上乐(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
212.在这世界上,因天灾人祸,许多人尚在饥饿中。饥饿是很痛苦的、是大病,衣食住行无忧的我们,应知福惜福,勿无中生有,勿惹事生非,勿制造社会问题。
213.意志力有分善与恶;善的意志力使人不会变坏,恶的意志力会促使人造恶。
214.为人父母者:
(1)。教导孩子不做坏事
(2)。教导孩子时时行善
(3)。培养孩子的慈悲与智慧,也教导孩子不贡高傲慢,不瞧不起人
(4)。让孩子求学(有知识)及拥有一技之长,以便踏入社会后易找到工作。
215. “应尽力去保护儿童,免遭虐待。”
大约有三种导致儿童受虐待的因素:
(1)虐待者之迷信,认为与孩子相克。
(2)虐待者的脾气相当暴躁而无法控制。
(3)虐待者是精神病患者。
216. 虐待者,大多数都有封建思想、不懂得尊重他人,认为“此人是我养的,即使打死打伤,我何错之有?”。而大多数目击者,也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打伤或打死也不关我的事”。相信古时的虐待案更加多,因为那时没儿童保护法令,也没媒体去报导及监督;加上大多数人贪生怕死、懦弱的本性,即使知道某人被虐待,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最后,被打死,丢在某处也无人知道。现有保护儿童法令了,人还是那么胆大妄为,造作恶业。
217. 愿有关保护儿童的部门采取严厉行动,也愿有关当局能成立小组,关注那些被虐待的个案,监督虐待者及保护被虐待的孩童,直到他们长大,有能力自我保护;因为小孩子单纯,虽然被关注的当时已脱离被虐待的险境,但即使日后再被虐待,他们也不懂得去表达,也可能在担心自己不被理解、怕自己被遗弃或被恐吓的情况下而不敢透露。
218. 孩童及其他人士遭虐待事件频频发生,其实我们所看到的新闻报导,相信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有些孩童或其他人士遭虐待,没被发现,也许是被左邻右舍或亲朋戚友发现了,也不向有关当局投诉或报警,因为自私及怕麻烦的心态,就昧着良心,当着什么都不知道。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与你、我、他及世界是息息相关的,不要以为不是自家的孩子,不是自家的事就与己无关。虐待事件时常被忽略,即使被关注也是五分钟热度,过后就草草了事,这是很可悲的。
219. 我们应尽力去保护儿童免遭虐待、免遭性骚扰及性侵犯。不单是儿童,每个人、每个阶级,都不应该被虐待。将心比心,人与人应互相尊重。
220. 不要为了个人的利益或因妒嫉和自私搞乱了一个有意义的事;此乃造恶业也!
221. 人人常说:“助人为快乐之本”;此话没错。但您深入想一想,他人在痛苦当中,我们帮助了他,其实是做为人的本能。他人痛苦,我们却快乐…?当您在有能力帮助他人时,这是您的福报,应充满慈悲的心去帮助他人!
诚心心语-陈慧语录尚在整理中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阅读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更多诚心心语-语录,可游览网站: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To read more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words, please click :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