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2, 2008

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 质量的定律(众生在“十二因缘”不停的轮回)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质量的定律(众生在“十二因缘”不停的轮回)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当我们喝一杯水,这杯水在身体内,并没消失。它会变成汗、尿、水气等排出体外。排出体外后也不等於无;受热后,它会形成水蒸汽,聚合形成云;云受冷,凝结成水而下雨。雨水受热干了,又形成水蒸气;周而复始,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

例如一杯水倒在地上,用布把地擦干,水就消失了吗?水还是存在的,水在布中;布干时,水又形成水蒸气。诸如以上,一再循环,周而复始,只是因缘(条件),换了形状而已,可是还是存在宇宙之中。

又譬如一张纸烧了,它还是在这宇宙中,它化成灰烬、烟、气体与热能。一切万物,一切众生,包括能量,亦是如此;这就是物理学所说的“质量不灭定律”。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佛陀)已明了质量不灭定律这道理。

众生的脑电波,如人的脑电波,是一种能量;有能量就有其频率。躯体的死亡阻止不了“识”(意念,也是能量)的流动,一个生命临终(临死)最后的“识”与另一个新生命开始的“识”是无间断的,这是一个过程;因为死者最后那一刹那的“识”(Last Thought Moment)所产生的能量频道(就是根据其善与恶的业力)再生,而可能出世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或地狱。

众生因质量不灭定律,在生死中轮回徘徊,就在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注释1)中不停的轮转。佛陀当时也悟到了如何解脱轮回的方法。佛陀教导众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当人能了解苦、无常、无我时,真正的慈悲才能从内心发出,方能真正体会他人的痛苦。精进努力断除贪嗔痴,依八正道、观四念处,才能灭除轮回的质量不灭定律,证悟涅盘,圆满真实幸福。


请参考我以“健康最上福、知足最上财、信赖最上亲、涅盘最上乐(法句经204)”为主题的“上福、上财、上亲、上乐” 的文章,里头略解释八正道、四念处。

佛陀不鼓励把某人当偶像来崇拜,因为会妨碍观察能力、分辨能力,阻碍思考能力,产生执着,而障碍修行;所以,应依法不依人。佛陀入灭前,告诫众生“应依戒律与法为老师,应依四念处为安住。”即是劝导众生,戒律与法是老师。而八正道是法的精髓与法的根本,一切法不离八正道。

(注释1)略解释“十二因缘”:

(1)无明:是愚痴的意思,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2)行:因无明,生起身口意的行为业力,有时为善,有时为恶。

(3)识:由过去世身口意的业力而产生的意念而有了今生的生命。

(4)名色:名是心识,亦是精神;色是物质。名色亦称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属於物质,意思是身体由四大:地(如身体的骨节、牙齿等等)、水(如汗液、唾涕、脓血、便利等等)、火(如热度、温暖等等)、风(如呼吸、气息等等)所组成。而受、想、行、识是属於精神。

(5)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传达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的机能。

(6)触:六根接触六境所生起的感觉,如亮暗、冷热、软硬等等,这是感官接触六境所产生的。

(7)受:对於接触到的人事物有苦与乐,喜欢或讨厌的感受。

(8)爱:有了感受,如无正念,就会产生贪嗔痴之爱欲,如贪婪的爱财、淫欲的贪爱色、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以得到虚名等等。

(9)取:有了贪嗔痴之爱欲,就会不顾一切的去取得,导致种下恶因。

(10)有:经过身口意业力,潜伏着一种能量,称为“有” 。

(11)生:有了“有” 的能量,又再“生”,再出世,新的生命又开始。

(12)老死:有了生,就有了生老病死。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轮回的循环,是经过以下的因缘相续轮回:

(1)无明,(2)行,这两个因缘是“过去”的二支因;

(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这五个因缘是“现在”的五支果;

(8)爱,(9)取,(10)有,这三个因缘是“现在”的三支因;

(11)生,(12)老死,这两个因缘是“未来” 的二支果。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