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13, 2008

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 心乃修行之道場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心乃修行之道場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唐宋八大名家之一,苏东坡,曾写了一首诗:举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广阔的胸怀可以照耀着宇宙,无论八风吹到那里,他都不为其所动。(八风:得、失、哭、笑、赞、毁、兴、衰)。

苏东坡自认诗的意境很高深,就很高兴的吩咐书童把这首好诗拿过去对岸给师父过目。

过了不久,书童回来了。苏东坡很得意的问:“师父怎么说?”

“大学士,师父在你这首诗里写了一个字。”

“拿来给我看!”一看之下,出乎意料之外,师父竟然在这首意境那么高深的诗里,写了一个“屁” 字!

苏东坡顿时怒火中烧,急急渡江,划船到对岸,找师父理论。

苏东坡还没见到师父之前,刚好见到一个小徒弟。苏东坡就急着问:“师父呢?”

“大学士,师父知道你要来,师父写了一封信给你,就搁在大堂的桌上。”

这时,苏东坡迫不及待的冲向大堂,打开信封一看,里头有一张纸条,是这么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 一个“屁” 字,就把他气冲冲的给打过来了!

修行并非比较我们的学问有多高深,有知识,没正念,那也只是知识而已。修行乃学习为人之道,修正我们的起心动念,而能时时保持正念,消除贪嗔痴慢疑(注释1)。修行是要有智慧与信心,聪明与知识不等於智慧。因此,学问不高的人士,不要自卑和担心;才高八斗的人士也不要自认懂得很多,时时瞧不起人,缺乏慈悲心,生起贡高傲慢之心,产生所知障,而影响了人格之发展。修行贵於质量,修行并非用我们的学问有多高深来做标准,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信心,和拥有一颗至诚及纯真的心。

所谓:“虽读千篇文,不解真正义,不如一语意,闻之可灭恶。”“虽诵千句愒,不解又何义,不如一句愒,闻之行可渡。”“虽诵百句愒,不解又何义,能解一法语,行之可证悟。”

背诵一愒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愒语,好过千愒无意义与证悟涅盘无关的愒语—(法句经101)

修行就是练习灭除贪嗔痴
佛就在你心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修行就是练习灭除贪嗔痴。因此,无论我们有多忙碌,我们的心就是修行之道场。我们真正修行的道场,就是行住坐卧,时刻观察我们这颗心。心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依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效用(见闻嗅尝觉思),无论好与坏的念头即将生起时,能敏锐的察觉到。当你能察觉好与坏的念头生起时,你就有能力把好的增长,坏的灭掉。所谓:“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我们一直不断的这样训练自己的正念,习惯成自然,无论遇到顺境或逆境,自然而然就成为我们修心之道场。我们不断的持续,在我们行住坐卧、待人处世中,精进练习,实践与维持,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那么的熟悉。渐渐的,就有能力体验智慧:“一切诸法皆苦、无常、无我”,而慢慢的消除我们的老毛病:贪嗔痴。贪嗔痴是心魔,是造恶之根源,社会不安及世界动乱之来源。

注释1:贪(贪婪)、嗔(嗔恨)、痴(愚痴)、慢(傲慢、瞧不起人)、疑(不信因果);傲慢、瞧不起人与不信因果也属於愚痴。因此,贪嗔痴慢疑也简称为贪嗔痴。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