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3, 2007

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 心是善恶的主导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心是善恶的主导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心是所有诸法的前导者,心是所有造业的主导,若人造作身、口、意之恶业,必定受苦报,有如牛车的车轮紧随牛的足蹄— (法句经1) 。

心是所有诸法的先导者,心是所有造业的主导,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人若造作身、口、意之善业,一定有乐报,如影不离形—(法句经2) 。

第1和第2法句是说,如心是恶的,他所呈现的身、口、意的行动是恶的;如心时常无贪、无嗔、无痴,他所呈现的身口意的行动就是清净的;而这清净之心会影响到众生临终(临死)那一刹那的心念(last thought moment)而出生在善道。善业和恶业都会有业报,众生会受到过去和现在所造之业的影响,而在现在或未来遇到适当的时机成熟时而受到业报。自己就是命运的主人,为所做负责任;天堂与地狱是自己所为。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历史故事,故事是描述佛陀遇到不同类型的人,如:(注释)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历史故事是参考Suvanno长老及达摩难陀长老解说的法句经/故事。

故事之启示
玛塔侃达理是个年轻的婆罗门。他的父亲非常吝啬,从来不布施。即使玛塔侃达理是独生子,但当玛塔侃达理患了黄疸病时,他的父亲也不愿意请医生来为他治疗,只是找些人云亦云而又无须花太多钱的药方给孩子服用;玛塔侃达理没有好转,反而病入膏肓。当他父亲意识到他病得已经很严重,才急忙请医生,但为时已晚。他快要逝世时,他父亲就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以免别人会看到自己的财富。

当天早上,佛陀得知玛塔侃达理躺在走廊上,所以佛陀就与弟子到舍卫城托钵。佛陀走到玛塔侃达理的门口,发出身上的光芒,吸引玛塔侃达理的注意。这时候玛塔侃达理的身体非常脆弱,当他看见佛陀时,只能向佛陀表示对佛陀的心意与信仰,但也因此获得些幸福感。当他的内心充满对佛陀的信心,在临终最后一个念头,心里想:“希望能听到佛陀的说法,并且实践佛法”而逝世时,便往生至忉利天。

当玛塔侃达理往生在忉利天时,他就观想为何他会生到此处,原来是他临终最后一个念头:“希望能听到佛陀的说法,并且实践佛法”。

玛塔侃达理看见父亲很后悔的在坟墓前哭泣:“我的孩子呀,你在哪里啊?”,他便化身为人的样子,出现在坟墓前,哭着说:“我要的东西为何得不到啊?”

他的父亲看到这位貌似玛塔侃达理的年轻人,但却不知道他是玛塔侃达理,只是看到这位年轻人也哭,就跟这位年轻人说:“我哭是因为我失去了儿子,你哭却是为何呢?”

他回答说:“别人送给我一辆马车,但是却没有两个轮子啊!”

这父亲因对自己的吝啬而感到内疚,就对他说:“你要什么轮子,金银铜的都可以,我给你!”

他就说:“我要月亮和太阳做我的轮子。”他父亲很惊讶的说:“你傻了或疯了吗?太阳和月亮怎么可做轮子?”

他回答说:“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拿不到,更何况你的儿子已不存在了呢?你和我,是谁比较傻呢?”

这位父亲听这年轻人这么一说,想了想:“太阳和月亮都存在,也看得到,我都拿不着,更何况现在我的儿子已去世了呢!”,这位父亲本来很悲伤的心情如释重负。这父亲就认为这位年轻人年纪轻轻就那么懂事,便问他是谁。那时,玛塔侃达理才告知他父亲,他就是他的儿子呀!父亲就很惊讶。

玛塔侃达理那时才告诉他父亲,因为他临终想听到佛陀说法,并想实践佛法的善念而往生忉利天,并劝请父亲亲近佛陀、布施食物给佛陀,并且听闻佛陀说法。他的父亲便遵照他的话去做,也明白佛法、学会布施了。

当佛陀说法时,因为生前对佛陀的信心,玛塔侃达理也从忉利天到来听闻佛陀说法。当时,也有许多人来听佛陀说法。

佛陀说,人之所以会出世,是根据以下四种所造成的:
(1)有从事善举,积福积德。
(2)因为有从事善举,积福积德,就出世于善道(天界或人间)。
(3)因为出世于好的地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容易被诱惑。
(4)出世在天界或人间,也是不稳定。好的因果享用完了,过去世无量劫还未成熟恶的因果业力会让人又再轮回。有些从天界直接下地狱。如出世在人间,接触到坏的亲朋戚友或受到其他诱惑及误导,而不小心也学坏,又种下种种恶业。这是六道轮回的不稳定。因此,佛陀说:涅盘最上乐(请参考“上福、上财、上亲、上乐”之文章)。


说到这里,细心听闻佛法的玛塔侃达理和他的父亲及到来的许多人,加上过去世修行因缘的成熟,就证得一果“须陀洹”(“须陀洹”:请参考“了解兼实践才能得益” 之文章的注释2)。

(注释) 古印度的四阶级:(1)婆罗门 (2)刹帝利—王族 (3)吠舍—商人等 (4)首陀罗—奴隶

佛陀还未出家前,是位太子。当他看见当时阶级的不平等待遇时,他十分不满。他常想:“为什么要有阶级之分?首陀罗为什么是奴隶?难道他们不是人吗?有什么办法使他们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人因行为而尊贵,不因身份而尊贵,阶级之分也是因贡高傲慢的人所产生。”

当他看到农夫耕田,在烈日下,大汗直流,气喘不息;耕牛颈上勒着绳子,皮破血流,还要遭受农夫鞭打;犁过的泥土,翻出许多小虫,小鸟飞来争着啄食小虫;太子生起悲悯之心:贫民是多么痛苦,而生命界为了求生存,互相争斗残杀!
后又遇见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形,知道任何人都逃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而众生为了求得生存,又被贪、嗔、痴所蒙蔽,做出种种的恶业,而产生矛盾的人生。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