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3, 2007

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 了解兼實踐才能得益

陳慧專欄﹕誠心心語 了解兼實踐才能得益

作者为陈慧 Tan Hooi @ Ayira Tan
佛学心灵學者 Dhamma Scholar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女性奖 The Malaysian Outstanding Women Award
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奖—得奖领域:儿童及世界和平与/或人权之贡献
The Outstanding Young Malaysian Award, TOYM
(Award Category : Contribution to Children, World Peace and / or Human Right)

即使背诵了许多经集(注释1),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净行的法益。—(法句经19)

即使他背诵了少许经集,但确实奉行,灭除贪、嗔、痴,如实知见,内心得以解脱,不再执着于今世或来世,真正得到清净行的法益。—(法句经20)

故事之启示
有两位比丘,彼此是好朋友;其中一位精通经、律、论三藏,熟读经集及弘扬经文,他教导众多的比丘,因此成为十八个比丘团体的指导老师;但是,他却没有精进的保持正念。

另外一位比丘则精进的修行,灭除贪、嗔、痴,而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境界(注释2)。

某天,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到祗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时,这两位比丘碰面了。虽然他们是好朋友,但精通三藏的比丘却轻视他的朋友,认为这比丘对崇高的经藏所知不多,因此决定盘问他这位朋友几个经藏的问题,进而取笑他的朋友,以表现自己的了不起;但他却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证得阿罗汉果。

知识不等於证悟
佛陀知道这位精通三藏的比丘有这种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会自取其辱。所以佛陀出於慈悲心,就去探视两人,以避免精通经藏的比丘不尊敬他那位已证得阿罗汉的朋友,而种下恶因,佛陀并且亲自提出问题。佛陀问精通经藏的比丘有关禅修而得到的最高境界,精通经藏的比丘无法作答,因为他没亲自修行。但另外一位比丘由於精进奉行佛法,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回答了佛陀提出的所有问题;佛陀因此赞叹阿罗汉比丘,而对精通经藏的比丘不赞一词。

其他比丘因为不知道这位比丘已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不明白为何佛陀大力称赞他,却没称赞精通经藏,也是他们的指导老师的比丘。佛陀向他们解释说,熟习经藏,但不知奉行,像替别人牧牛的人,早上把牛放出,晚上数过牛的数目,交还给牛主人,换取一天的工资而已。而亲自奉行佛法之人,就像牛主人一样,享受牛的五种生产品(乳、酪、生酥、熟酥、醒糊等五味)。所以说,如果只是精通经藏,但却没亲自修行,只能得到学生对他的服务,没获得修行证得圣果的益处。另外一位虽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诵一些经文,但他清清楚楚的明白其中的精义,并且精进的修行,克服了贪、嗔、痴,所以他真正获得修行的圣果。


(注释1) :经集:有集合、合理、感化等多意思,这里是指佛陀所说的经、律、论三藏。

(注释2) 略解释“阿罗汉”:
四果:梵语为“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死”,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已破除一切的烦恼,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证悟涅盘,不受生死轮回。

(阿罗汉身口意清净,慈悲智慧具足;阿罗汉已断除贪嗔痴,内心安详清净,究竟解脱,不再受生死轮回。—法句经96)

以下,也略解释三果“阿那含” 、二果“斯陀含” 及初果“须陀洹”。

三果:梵语为“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或“不来”,证得三果“阿那含”的境界,已无爱恋执着之心,当寿命已尽后,往生色界天的五个天界中的其中之一,如:无想天、色究竟天、善现天、善见天或是无热天。之后,就不受生死轮回了。

二果:梵语称“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证得二果“斯陀含”的境界,当寿命已尽后,再出生最多两次在天界或人间;出世的次数,就要看他修行因缘条件的成熟。如精进修行,因缘条件成熟,即能证得三果“阿那含”或四果“阿罗汉”。

初果:梵语称“须陀洹”,华译为“预流”,即预备入圣果之位。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境界,永不堕入四恶道(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初果“须陀洹”最多只是再出生七次在天界或人界;出世的次数,就要看他修行因缘条件的成熟。如精进修行,因缘条件成熟,即能证得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或四果“阿罗汉”。初果“须陀洹”如果他是个在家人,如有因缘,也会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但他决不犯五戒,即:不杀生及不伤害众生、不偷盗(不赌博及不做不道德之事业)、不邪淫、不妄语(不欺骗诳说、不花言巧语、不两舌、不恶口毁谤)、不饮酒及不服食毒品等等。


陈慧哲学心灵文章网站 Tan Hooi @ Ayira Tan spi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eb-site:
http://tanhooi-ayiratan.blogspot.c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